方正县人民医院 150800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血库采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样选取2024年1月--2024年12月200例我院血站的无偿献血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分析不同献血者血液采集不良发生情况的数据。结果:观察组血液采集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血库采血护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效果显著,能够降低血液采集不良发生率,在临床上具有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血库;采血;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in blood collection nursing of blood bank. Methods: 200 unpaid blood donors from blood stations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4 to December 2024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randomly p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nursing) and control group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data of poor blood collection among different blood donor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blood collection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in blood collection nursing in blood bank has significant effect,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blood collection, and has the value of promo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Blood Bank; Take blood; nurse
在现代医疗服务体系中,血站承担着为医院提供血液供应和采集服务的重要职责,而血液的安全性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1】。然而,当前在采血护理实践中,常规的护理措施往往局限于采血的基础操作,而缺乏对采血过程中的细节管理和质量的把控,严重影响血液标本采集质量。因此,在采血护理中实施持续质量改进至关重要。持续质量改进理念在血库采血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提升血库采血护理质量,进而保证采血任务的顺利完成【2】。鉴于此,为总结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在收治的无偿献血者中的应用效果,本文运用随机对照试验分析方法,对献血者使用不同方法护理的相关资料予以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样选取2024年1月--2024年12月200例我院收治的无偿献血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献血者年龄最小的24岁,年龄最大的39岁,平均年龄(30.34±4.43)岁,其中男性者56例、女性者44例。观察组:献血者年龄最小的25岁,年龄最大的40岁,平均年龄(30.67±4.32)岁,其中男性者57例、女性者43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内容如下:
(1)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小组成员根据科室情况以及护理制度制定护理模式,并且明确临床上管理要求以及定期抽检临床护理人员。
(2)小组成员需要布置采血等待区环境,如摆放绿植、放置电视等,并且在电视循环播放相关血知识、注意事项等;同时,消毒采取室内环境、设备及物品等,并严格执行灭菌管理。
(3)小组成员定期组织采血人员参与相关培训,并且要熟练掌握血规范操,避免在采血时进行多次穿刺;同时,护理人员在采血中和献血者进行交流,以帮助献血者转移对采血的关注;此外,在采血过程中密切观察献血者的不良反应情况,一旦发现医生需要立即停止采血。
(4)小组成员采取针对性措施处理献血者不良反应以及言语心理安慰,并且在献血者不良反消失后继续帮助其采血;同时,小组成员在采血完成拔针后,指导献血者前臂伸直,并且为献血者讲解该措施可以避免血液回流;此外,让献血者在穿刺位置进行棉球按压,以实现止血。
(5)小组成员在献血者完成采血后,让其在留观室内休息30min,并且密切观察献血者身体情况,确保其无异常情况后方可让其离开;同时,告知献血者献血后相关注意事项,并且叮嘱避免剧烈运动(7天内),然后叮嘱患者多喝水、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类食物。
1.3观察指标
血液采集不良情况:采血量不足、热合漏血、血液报废。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利用软件SPSS25.0处理,依据:P<0.05有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血液采集不良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血液采集不良情况(n,%)
组别 | n | 采血量不足 | 热合漏血 | 血液报废 | 发生率 |
观察组 | 100 | 0(0.00) | 1(1.00) | 1(1.00) | 2(2.00) |
对照组 | 100 | 4(4.00) | 3(3.00) | 4(4.00) | 11(11.00) |
2值 | 4.082 | 1.020 | 1.846 | 6.664 | |
P值 | 0.043 | 0.312 | 0.174 | 0.010 |
3讨论
分析研究结果,小组制定科学的护理模式和明确的临床管理要求,避免了因医务人员的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医疗事故,进而提高了采血的安全性【3】。同时,通过严格执行灭菌管理和规范的消毒流程,有效降低了患者在采血过程中的感染风险。护理人员采血技能的提升,不仅提高了采血的工作效率,还减少了献血者的痛苦。小组成员注重优化采血等待区的环境,为献血者营造舒适、轻松的氛围,缓解了紧张情绪,提高了献血者的满意度。小组成员定期组织采血人员参与相关培训,培训内容涵盖规范操作、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等,能够确保采血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各项技能,并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4】。小组制定了针对性措施处理献血者不良反应的措施,有利于医务人员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不良反应风险,进而缓解献血者的心理负担。采血完成后,小组实施了完善采血后的护理措施,包括指导献血者正确按压止血、在留观室内休息观察等,并详细告知献血者采血后的注意事项【5-6】。这些措施不仅有效防止了患者采血后的并发症发生风险,也体现了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责任心,进一步提升了献血者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血库采血护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效果显著,能够降低血液采集不良发生率,在临床上具有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慧.血站采血护理中持续质量改进的应用价值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3):37.
[2]安娜,钟芸.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在血站采血护理中的实践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26):6+10.
[3]王婕,许燕,韩丽.持续质量改进在血站采血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49):32+37.
[4]杨美杏.持续质量改进在血站采血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4):3342-3344.
[5]汤丽莉,吴文珠.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策略在提高临床体检采血质量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16,23(16):69-70+73.
[6]陈莹.强化血站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有效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