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策略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4
/ 3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策略探析

赵东

江苏茂源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江苏 仪征211400

摘要: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背景下,人类进行活动时对生态空间产生的影响较大,生态问题频繁出现。运用单要素局部修复模式的情况下,无法体现出要素关联性、系统性,各要素之间无法进行协同运转。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以下简称一体化)保护为生态治理重要方向,有利于有效构建生态安全屏障,通过系统性方式进行生态保护修复。

关键词: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

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之间能够相互制约、作用,不仅支撑着生产生活,而且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作用,各要素为相互关联有机系统[1]。分析各要素时,应考虑要素之间的交互机制。同时山水林田湖草沙在空间范围内,存在一定的质量、数量差异,因此在提供生态系统服务过程中,在服务品质上具有多元化特点。此外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处于不断变化状态,能够进行自我调控,并且将系统要素活动作为依据,构建对应功能体系。在调整策略、实施机制方面,具有一定空间、时间差异,一体化保护修复工作开展时,应结合此种动态性。一体化保护修复工作的开展,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确保水循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维持生物多样性,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均获得较好发展,对于生态中国建设具有积极影响。同时,可以使生态系统各要素均进行功能治理,提升生态空间风险抵御能力。

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原则

(一)整体性

分析山水林田湖草沙各层次可以了解到,呈现出的层次比较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要素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属于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生态系统中,山水林田湖草沙发挥着不同作用,但是并无轻重之分,如果一个因素破坏,很可能形成连锁反应[2]。一体化保护修复的目的在于保证各要素均充分发挥生态调节作用。在此过程中,需系统性分析各要素形成机制,以及具体景观格局特征,在配置生态要素时,确保格局不断优化,更好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二)均衡性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作开展时,可以体现出空间均衡理论,一体化中的各要素应实现均衡发展。保护修复工作实施过程中,应针对生态资源进行系统性分析,了解生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明确生态资源数量,掌握生态资源时空分布[3]。同时,开发利用资源时形成发展和保护统一的思想,确保生态系统在分布时,可以做到与服务功能布局之间相平衡。

(三)功能性

一体化保护修复工作在推进时,需形成对生态系统的全面认识,评估系统结构性、功能性,分析系统耐受性、敏感性。积极转变传统思维,在不同区域的情况下,运用不同层次保护修复措施,进而使生态系统功能充分体现出来,加强生态管理工作。

(四)尺度性

一体化保护修复工作在实施时,应考虑到系统不同的情况下,在功能和结构上也会有所不同,这属于自然演变表现。保护修复工作开展中,对应着不同方面,包括生物演变、迁徙,以及污染物传输等,这需要通过合理方式进行保护修复,体现出保护修复的尺度性。

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措施

(一)掌握生态环境问题

一体化保护修复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应该结合生态系统突出问题,江文涛作文切入点,详细分析生态系统现状,并且系统性梳理系统要素,对于存在的生态问题,做出细致的分析和归类,明确各方面的联系,基于整体角度进行思考。实现对生态环境的统筹治理,进而使一体化保护修复推进时更具针对性。

(二)运用因地制宜方式

一体化保护修复工作推进过程中,应注重运用因地制宜方式,确保保护修复的针对性。具体实施时,做到标准规制、规划引领,积极构建保护修复体系,基于地区生态环境情况,科学制定保护修复计划,进而使工作在推进时获得支持与指导。同时,应运用循序渐进方式,做到因地制宜。限制进行开发以及破坏,合理规划保护红线,明确具体开发边界,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对于已受损生态系统,制定对应生态修复措施,其中包括恢复植被、展开水体清洁等,保证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发挥生态系统的功能性。此外,积极落实保护修复管理,构建相关管理机制,对于出现的违法行为给予严厉打击。

(三)明确保护修复片区

在明确保护修复片区时,应将突出生态问题作为依据,合理划分保护修复片区,进行片区划分过程中,考虑到植被水文、地质地貌等,并且参考区域经济结构。此外,对于区域当中的具体生态情况,应进行调查与评估,全面了解实际情况,科学结合保护修复技术,制定保护修复时布局方案,片区对应问题、技术、工程,制定详细的保护修复计划。

(四)统筹兼顾各个要素

一体化保护修复工作在推进时,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泛,属于复杂工程体系的。以水体生态为例,系统进行保护修复过程中,需将水体生态视为整体,然后将此作为依据,针对性制定修复方案。基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纲要内容,根据生态保护体制改革情况,以及当前生态保护修复机制,可以通过基础建设、生态预警,组织领导,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进行,促进一体化保护修复的发展与创新。

(五)制定完整全面标准

一体化保护修复工作开展过程中,各部门应注重合作和协商,制定详细的保护修复规划,在各项工作推进时,明确具体的责任和任务,进而使各项工作做到协调一致。同时,注重跨行业、跨部门协调,相互之间形成合力,一同开展保护修复工作,进而使保护修复有序推进。同时,借助于相关监测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基于问题制定合理措施。也应制定保护修复技术规章,形成规章具体标准,涉及到生态修复保护,以及资源利用、环境治理,进而促进技术实现各环节覆盖。运用技术时,应明确技术标准,掌握保护修复要求、流程,并且鼓励进行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行改进和提升。

(六)体现财政引领作用

财政资金应给予一体化保护修复充分支持,这对于保护修复工作的推进具有积极影响,有利于生态环境获得可持续发展,并且使资金在使用时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首先,增加政府财政投入,一体化保护修复工作实施时,政府属于资金主要来源,在获得政府资金充分支持的基础上,方能使保护修复工作的顺利推进获得保证。其次,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注重对社会资本参与的鼓励,使其参与一体化保护修复,可以争取跨国公司、社会组织的支持,进而使资金的来源变得更为多元。最后,设置专项资金,在明确保护修复区域后,需设置专项资金,确保资金使用的高效益,增强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并且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落实审计工作,保证资金合理运用在项目当中,确保资金在使用时获得较高效益,

(七)形成正确思想理念

一体化保护修复要想获得较好效果,就需注重正确思想理念的形成,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以及改善,确保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人和自然之间和谐共生。首先,具有生态优先思维,重视对生态系统的系统保护,明确生态系统重要性。关注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环境,为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其次,将保护为主作为基本原则,特别是基于生态文明之下,对应开展的生态系统保护工作。在进行生态保护时,并不是关注单一生态要素,而是应关注生态系统整体性,促进系统品质和功能的提升。并且将保护作为核心,严格限制开发工作,避免产生严重破坏和污染,确保生态整体稳定性。最后,形成绿色发展理念,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联系在一起。并且使环境和经济之间,二者可以进行良性循环。并且注重资源合理、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的出现,保证资源在利用时,可以做到最大化。此外,形成共享共治思想理念,推动社会、公众参与其中,构建良好一体化保护修复氛围,确保保护修复工作顺利实施。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重要保证

(一)开展全流程管理

处于调查评价阶段时,应了解区域生态,明确自然环境,有效识别存在的生态问题,并评估生态系统情况,其中包括变化趋势、敏感性等,进而使后续流程在推进时,可以获得充分参考依据。处于规划设计阶段时,采取合理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方法,并进行相关评估,明确修复保护方案。在方案中不仅应进行人为干预,也应注重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并且进行方案动态性监测。处于工程实施阶段,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施工和生态系统保护施工时,应结合合理方法、恰当材料,避免对自然环境形成过多影响。处于管理维护阶段时,构建完善维护管理制度,促进生态系统实现稳定演替。对于监测和评估工作来讲,应贯穿在一体化保护修复整个过程中,借助于监测和评估的实施,能够及时发现保护修复中的问题,制定针对性解决措施,确保项目在推进时获得较好效果。此外,保护修复工作在推进时,应针对管理策略做出合理调整。

(二)关注实施后维护

基于时空尺度进行分析,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的复杂性,保护修复工作在实施一段时间后, 可能生态环境会出现再退化情况,并且无法维护修复成果。运用适应性管理的情况下,可以对资源利用开展过程管理,借助于持续性监测、评估,然后做出调整,能够使保护修复工作的长效性获得保证,推动长效机制建设,进而使生态系统获得健康发展。通过运用动态性方式进行管理,可以更好的解决出现的问题与困境。

(三)合理的运用技术

一体化保护修复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对生态系统实施动态管理,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借助技术手段的运用,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可以结合依托自然力量方式,重点结合自然修复,然后将人工修复作为辅助。具体实施时,应体现出各方面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措施、要素、效益几方面,促进生态的优化。开展保护修复过程中,可运用植被恢复、封育造林方式,可运用节水灌溉、水土治理方式,综合考虑区域生态问题。并且各项措施在运用时,应进行优化组合,进而使一体化保护修复工作体现出较强的系统性。此外,在识别各要素同时,需明确要素之间的关系,做好核心生态要素识别。如修复流域生态系统时,应认识到系统将河湖水作为基底。在流域中,水为保护修复核心。而林草生态系统当中,林草属于核心。一体化保护修复开展时,应将关键要素和其他要素串联在一起,将问题作为基本导向,将目标作为重要指引,然后明确各要素保护修复时序,为区域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一体化保护修复工作在落实时,应认识到各要素之间具有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关系,彼此为无法分割共同体,在明确问题核心的基础上,加强对其他要素的关注,方能使一体化保护修复获得较好效果。

结束语:

总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作的推进具有系统性特点,涉及到内容复杂,并且整体周期较长,保护修复要想获得良好效果,就需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工作开展时,可以通过掌握生态环境问题、运用因地制宜方式、明确保护修复片区、统筹兼顾各个要素、制定完整全面标准、体现财政引领作用、形成正确思想理念这几方面实现,具体实施时,准确识别生态环境情况,然后将此作为导向为重点,一体化保护修复要想获得较好效果,便需从多个方面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陈妍,周妍,包岩峰,等.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综合成效评估技术框架[J]. 生态学报,2023,43(21):8894-8902.

[2] 杨亚丽,王海龙. 阳泉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技术[J]. 能源与环保,2023,45(6):26-32.

[3] 杨硕,谭月明. 习近平关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重要论述的基本内容[J]. 辽宁经济,2023(9):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