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的护航:心内介入手术护理全知道

/ 2

心跳的护航:心内介入手术护理全知道

李太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50001

在现代医学领域,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手段不断发展,心内介入手术已成为治疗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然而,手术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医生精湛的医术,术后精心的护理同样至关重要。它如同为患者的心脏健康打造的坚固护盾,是保障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环节。今天,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心内介入手术护理的方方面面。

一、心内介入手术前的护理准备

1心理护理:面对即将到来的手术,患者往往会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还可能对手术的顺利进行产生不利影响。医护人员会主动与患者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担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预期效果。通过讲述成功案例,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帮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手术。

2术前检查:完善的术前检查是确保手术安全的重要前提。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多项检查。这些检查能够帮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评估手术风险,为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3皮肤准备:手术区域的皮肤准备是预防术后感染的重要措施。医护人员会指导患者进行手术部位的清洁,一般会在手术前一天对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进行备皮,范围上至脐部,下至大腿上 1/3 处,包括会阴部。备皮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损伤皮肤,降低感染的风险。

4饮食指导:术前合理的饮食安排有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患者应遵循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原则,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胃肠道负担。手术前 6 - 8 小时需禁食、禁水,以防止术中发生呕吐、误吸等情况。

二、心内介入手术中的护理配合

1患者体位安置: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会协助患者安置合适的体位。一般情况下,患者需平躺在手术台上,保持身体放松,双上肢自然放于身体两侧,双腿稍分开并外展,以便充分暴露手术部位。同时,护理人员会在患者身体下方垫上柔软的垫子,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并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2生命体征监测: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护理人员会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一旦患者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情况,如心率过快或过慢、血压急剧下降等,护理人员会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理。

3药物准备与使用:根据手术的需要,护理人员会提前准备好各种急救药品和器材,并严格按照医嘱为患者使用药物。在手术过程中,如患者需要使用抗凝药物、血管活性药物等,护理人员会准确计算药物剂量,严格控制给药速度,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使用。同时,护理人员会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三、心内介入手术后的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体位护理:术后患者需返回病房,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和穿刺部位,采取相应的体位。如果是经股动脉穿刺进行的手术,患者术后需平卧位,穿刺侧肢体伸直并制动 6 - 8 小时,以防止穿刺部位出血。8 小时后可在床上翻身,24 小时后可下床活动。如果是经桡动脉穿刺进行的手术,患者术后即可采取自由体位,但需注意避免穿刺侧肢体过度用力。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患者仍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一般每 30 分钟至 1 小时测量一次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直至生命体征平稳。同时,护理人员会观察患者的面色、神志、肢体温度等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伤口护理:密切观察手术穿刺部位的伤口情况,注意有无渗血、血肿形成。如果发现穿刺部位有少量渗血,护理人员会及时更换敷料,并按压止血。如果出现较大的血肿,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此外,还需保持伤口敷料的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

2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出血与血肿:这是心内介入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出血可发生在穿刺部位、消化道、泌尿系统等部位。护理人员会密切观察患者的伤口情况、引流液的颜色和量、有无黑便、血尿等情况。一旦发现出血迹象,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心律失常:手术过程中及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护理人员会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变化,一旦发现心律失常,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处理。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多发生在术后拔除动脉鞘管时,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头晕、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等症状。护理人员在拔管前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拔管时,动作要轻柔,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一旦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应立即让患者平卧,给予吸氧,快速静脉补液,并遵医嘱给予阿托品等药物治疗。

急性血栓形成:心内介入手术后,患者需要使用抗凝药物,以防止血栓形成。但如果抗凝药物使用不当,或患者自身血液高凝状态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导致急性血栓形成。护理人员会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肢体疼痛、肿胀、发凉、麻木等症状,以及有无胸痛、呼吸困难等肺栓塞的表现。一旦怀疑有急性血栓形成,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溶栓、抗凝等治疗。

3饮食与活动指导

饮食护理:术后患者的饮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术后当天,患者可先饮用少量温水,如无不适,可逐渐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如米汤、粥、面条等。随着身体的恢复,可逐渐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含有咖啡因、酒精的饮料,以防加重心脏负担。

活动指导:术后适当的活动有助于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但活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术后 24 小时内,患者应尽量卧床休息,根据穿刺部位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体位。24 小时后,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逐渐增加活动量。先在床上坐起,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如翻身、抬腿等。然后可在床边站立、行走,逐渐增加活动时间和距离。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防止伤口出血和心脏负担加重。

四、出院后的护理与康复指导

1用药指导:患者出院后需要继续服用抗血小板、抗凝、降压、降糖等药物,以巩固手术效果,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复发。护理人员会详细告知患者每种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服药时间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指导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告知患者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2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出院后,患者应继续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饮食上,要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饮食原则,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运动方面,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周运动 3 - 5 次,每次运动 30 分钟左右。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3定期复查定期复查是确保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护理人员会告知患者出院后定期复查的时间和项目,一般术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需要到医院进行复查。复查项目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通过复查,医生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心脏健康。

五、结束语

心内介入手术护理贯穿于手术的全过程,从术前的精心准备,到术中的密切配合,再到术后的悉心护理和出院后的康复指导,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通过科学、规范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为患者的心脏健康保驾护航。希望广大患者及家属能够充分了解心内介入手术护理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共同战胜心血管疾病,迎接健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