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神经吻合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腕及手背部创面后感觉恢复规律。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将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江苏省常熟市海虞卫生院和苏州瑞华骨科医院采用无神经吻合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腕及手背部创面的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患者手术日与横断面调查日之间的时间间隔,将80例患者分为6个月组(男15例、女5例,年龄22~63岁)、12个月组(男16例、女4例,年龄21~65岁)、18个月组(男15例、女5例,年龄25~61岁)、24个月组(男14例、女6例,年龄20~65岁),每组20例。患者清创后的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6.0 cm×4.5 cm~18.0 cm×9.0 cm,股前外侧皮瓣切取面积为7 cm×5 cm~20 cm×10 cm、厚度为1.0~2.5 cm。将移植后皮瓣分为A区(近心端)、B/D区(两侧)、C区(远端)和E区(中央区域)。测试并比较前述5个区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和两点辨别觉(2-PD)及整个皮瓣5种感觉的差异。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χ2检验或McNemar检验。结果无神经吻合的股前外侧皮瓣A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10.10、14.55、12.13、4.29,P<0.05或P<0.01);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皮瓣的温觉恢复明显(χ2=5.23,P<0.05)。B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5.58、3.96、4.29,P<0.05);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5.58、3.96、7.03、12.38,P<0.05或P<0.01)。C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恢复明显(χ2=4.80,P<0.05);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皮瓣的温觉恢复明显(χ2=10.16,P<0.01)。D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5.58、4.29、3.96,P<0.05);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5.58、4.29、3.96、10.10,P<0.05或P<0.01)。E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皮瓣的冷觉恢复明显(χ2=4.80,P<0.05);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温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6.47、4.91、9.23,P<0.05或P<0.01)。24个月组患者皮瓣5个区的5种感觉与18个月组均相似(P>0.05)。各相邻2组间,患者皮瓣5个区的2-PD恢复情况均近似(P>0.05)。12个月组患者皮瓣A区的痛觉、触觉、冷觉恢复均明显优于其他4个区(P<0.05或P<0.01),温觉恢复明显优于B区、C区、E区(P<0.05或P<0.01);18个月组患者皮瓣A区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恢复明显优于C区(P<0.05)。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整个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7.62、7.03、5.58,P<0.05或P<0.01);与12个月组患者整个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恢复者分别有10、11、10、4例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的17、17、16、14例均明显增多(χ2值分别为5.58、4.29、3.96、10.10,P<0.05或P<0.01)。24个月组患者整个皮瓣的5种感觉与18个月组均相似(P>0.05)。结论在修复手腕及手背部创面的无神经吻合的股前外侧皮瓣中,感觉从近端逐渐向远端恢复;其中整个皮瓣的触觉、痛觉、冷觉从术后6个月即开始恢复,至术后18个月进入恢复稳定期;温觉从术后12个月开始恢复,至术后18个月进入恢复稳定期;而大多数皮瓣的2-PD在术后2年仍未恢复。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感觉 腕部 神经吻合 创面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