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轴向叩击联合外固定治疗指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我科治疗指骨骨不连患者22例,其中18例为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4例为骨折外固定治疗术后骨不连。18例内固定患者,拔除内固定物,骨折段予节段固定,并予规律轴向叩击治疗,刺激骨折端骨痂生长,促进骨折愈合,4例外固定治疗患者,改用节段固定,规律轴向叩击。结果22例患者骨折均愈合,以X线片显示骨折线消失、骨折段髓腔内骨质吸收为标准。愈合时间为9~12周,平均10周。愈合后随访2~5个月,平均3个月,所有病例治疗后骨折部位未再发骨折。结论轴向叩击联合外固定治疗指骨骨不连,经济、有效,早期进行干预效果更佳。

  • 标签: 指骨 治疗结果 骨不连 轴向叩击 支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low-through股前外侧穿皮瓣(ALTP)在断肢再植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利用Flow-through ALTP修复断肢再植后遗留创面共9例,急诊修复3例,择期修复6例。其中前臂离断创面2例,肘部离断创面1例,踝部离断创面3例,小腿离断创面3例,创面内均有肌腱与骨质外露。软组织缺损大小13.0 cm×7.0 cm~25.0 cm×12.0 cm,血管缺损长度6.0~10.0 cm。术后观察再植肢体及皮瓣成活情况,对皮瓣外形及感觉、桥接血管通畅性、再植肢体功能及供区外形功能恢复情况定期随访。结果本组9例再植肢体及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再植肢体及皮瓣血运良好,CDU探查桥接血管血流通畅。皮瓣质地良好,2例外形稍臃肿,7例外形满意;3例无感觉恢复,6例恢复保护性感觉。供区遗留线形瘢痕,下肢功能正常。根据陈中伟断肢再植评定标准,良5例,可3例,差1例。结论利用Flow-through ALTP修复断肢再植后的遗留创面,保留肢体完整性,恢复肢体外形,同时供区损伤小,是一种理想修复方法。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血流桥接皮瓣 断肢再植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3D打印镜像技术术前精确设计股前外侧穿皮瓣,治疗外伤性重度虎口挛缩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我科收治外伤后重度虎口挛缩患者11例,虎口角平均(20.5±3.5)°,虎口宽度平均(2.5±0.3)cm,术前画出患侧手术切口线,根据体表标志在健侧相对位置画出切口线,根据健侧虎口设计图形,通过3D镜像技术直接打印出患侧开大至正常后的虎口创面的形状及大小,根据样布设计皮瓣,术前B超探查股前外侧区域穿口径及位置,以直径在0.8 mm以上穿为皮瓣供血动脉,术前即可设计画线,术中彻底松解挛缩虎口,采用对侧股前外侧穿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切取游离皮瓣面积为9.0 cm×4.5 cm~11.0 cm×6.0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采用医用高分子夹板固定拇指于外展对掌位4周,行系统康复理疗。结果术后11例皮瓣全部存活,无血管危象,供区均Ⅰ期愈合,随访5~14个月,平均10个月,虎口外形明显改善,两点分辨觉10~15 mm,虎口角平均(89.5±3.5)°,虎口宽度平均(5.9±0.8) cm,拇对掌、对指及其内收、外展活动良好。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可明显缩短术中皮瓣设计时间,设计也更加精确,股前外侧穿皮瓣修复虎口挛缩创面临床效果良好,能有效防止术后虎口再度挛缩。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虎口挛缩 3D打印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种类型混合型供血的双叶股前外侧穿皮瓣修复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8月至2019年4月,我们采用双叶股前外侧穿皮瓣修复术,在创面治疗的基础上,修复8例外伤后肢体存留创面患者。术前常规采用高频彩超行大腿外侧区穿定位。术中因双叶皮瓣穿分布不均衡,采用三种类型供血方式切取、组合双叶皮瓣,其中5例为穿共干+内增压型、2例为穿共干+内增压+筋膜型、1例为穿共干+筋膜型。结果术后8例皮瓣均顺利存活,无1例发生血管危象。供区均Ⅰ期顺利愈合。术后随访时间为6~33个月,平均16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弹性可、颜色与受区相近,边无明显瘢痕挛缩,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随访期内未出现破溃或溃疡。1例患者为瘢痕体质,虎口瘢痕轻度增生,虎口略小。结论采用多种类型混合型供血的双叶股前外侧穿皮瓣修复创面,可以根据术中的穿分布情况做不同类型的供血组合,是双叶皮瓣穿不均衡或变异时的必要补充措施,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穿支 供血类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阔筋膜血流桥接型股前外侧穿皮瓣修复伴伸肌腱缺损的手、足背侧创面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的14例伴伸肌腱缺损的手、足背侧创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1例;年龄10~57岁[(39.2±13.4)岁]。手背部创面8例,足背创面6例。均为单个创面,创面面积为10 cm×4 cm~23 cm×12 cm。1例肌腱缺损1条,10例肌腱缺损4条,3例肌腱缺损5条,肌腱缺损长度为2.0~6.0 cm[(3.8±1.4)cm]。均切取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穿皮瓣,皮瓣切取面积为12 cm×5 cm~23 cm×13 cm,血管蒂以血流桥接方式吻合至受区,阔筋膜切取面积为11 cm×5 cm~20 cm×7 cm,修整后同期修复缺损伸肌腱。11例为单叶皮瓣,3例设计为双叶皮瓣,所有供区直接缝合。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和供区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评估受区肢体末端血运、皮瓣外形及感觉恢复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及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评价手足功能。记录供区并发症及是否行Ⅱ期松解或皮瓣修薄术。结果患者均获随访8~30个月[(15.3±6.2)个月]。本组14例皮瓣均顺利成活,皮瓣周缘及大腿供区均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受区肢体末梢血运无影响,皮瓣色泽质地良好,温、痛、触觉部分恢复。末次随访时修复手背创面者,见伸指功能存在,手指屈曲活动无明显受限,伤指总主动活动度为180°~250°[(226.3±21.7)°],较术前110°~170°[(145.6±13.2)°]明显改善(P<0.01)。依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4例,良2例,可2例。修复足背创面者,踝关节伸屈功能良好,足趾无明显下垂畸形,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为60~92分[(76.0±12.7)分],较术前18~45分[(27.4±7.8)分]明显增加(P<0.01),优2例,良3例,中1例。大腿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无瘢痕挛缩或疼痛等不适。14例患者均未行Ⅱ期肌腱松解,其中4例因皮瓣外形臃肿于术后4~8个月行修薄术。结论带阔筋膜血流桥接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伴肌腱缺损的手、足背侧创面,可减少对受区血供干扰,在覆盖创面的同时修复伸肌腱缺损,伸屈功能恢复良好,供区损伤小。

  • 标签: 软组织损伤 外科皮瓣 阔筋膜 伸肌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