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书作者张培锋先生以宋代“士大夫佛学”为研究重点,于广阔之文化背景下,对宋代士大夫佛学之特质及其与文学之关系做综合贯通之研究,实为独具特色者。全书由导论、宋代士大夫佛学的政治背景、宋代士大夫佛学的社会背景、宋代士大夫佛学的思想、背景、佛教对宋代士大夫影响个案研究及宋代士大夫佛学诗文与著述五章构成。笔者通读全书,既为作者深邃之思想、从容之谈辩所折服,更时为书中具体之结论而击节。全书有三个特点,即一、独具只眼别开生面。二、宏观烛照微观探研。三、严辨名相析义精微。

  • 标签: 士大夫 宋代 文学 出版 文化背景 政治背景
  • 简介:从东晋的“佛学时期”开始,中国的文人上大夫几乎没有不谈禅的,同时,中国传统的文人,也多少要懂一点音乐。“琴棋书画”。一直被视为文人必需的修养,而且,琴——音乐,更被置于四艺之首。魏晋之际,虽尚无“琴棋书画”的成说,但己将“琴”与“书”并提,

  • 标签: 文人士大夫 音乐生活 佛教信仰 中国传统 书画 魏晋
  • 简介:释道璨曾入理学之门,转入释门之后,道璨仍以儒家伦理道德为自己的“知行大要”,立身行事,讲求风操节概,崇尚“硬脊梁”。道璨与具有同样品格的士大夫的密切來往与相互推许,成就了他在禅林中的影响和地位。

  • 标签: 道璨 理学 士大夫 交游
  • 简介:净土宗实自隋唐开始真正流行起来。隋自唐初,道绰、善导师徒倡言弥陀净土,日课佛号,习者甚众。唐初玄奘、窥基师徒则信奉弥勒净土,愿生兜率;稍后武则天篡唐,沙门怀义、法明等进《大云经》,言则天为弥勒下生,故弥勒净土亦颇盛一时。

  • 标签: 净土宗 中晚唐 白居易 士大夫 弥勒净土 弥陀净土
  • 简介:看话禅以宗杲而风行,宗杲也以看话禅而名世。宗杲对看话禅的推举,虽说是对默照禅、文字禅的矫枉,实际上是默照与文字间的折中形式。而且,看话禅毕竟是在颂古、评唱的基础上脱颖而出,虽然有贬抑文字禅的倾向,但受时代风气之熏染,实不脱以文字说禅的风气,尤其是对以语言文字为看家本领的士大夫的疏导,融合儒释,以庄说禅,更加适应了当时士大夫禅学的需要,从而,借助禅学在士大夫思想行为中的渗透,推动了禅宗思想的发展。

  • 标签: 宗杲 看话禅 文字禅 非言非默
  • 简介:王姊妹是学设计的,前不久送来了一些设计小品,令我眼睛一亮.随着时间流逝,人们对事物的感觉.认知,也就是说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设计的理念以及设计表现也不例外.

  • 标签: 中国 基督教 艺术设计 宗教信仰 审美需求
  • 简介:一、中国圣诗简史:1.唐朝景教圣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优良的颂赞诗歌的传统。早于周朝时,就有"风、雅、颂"三类诗歌,而"颂"即体现中国古人注重诗歌在崇拜中对君王、祖先及神灵祭拜的作用,虽中国古人并非明确地认可颂赞的对象,但却有崇拜诗歌的史实。中国基督教新教的传播虽较明显地体现于1807年马礼逊(RobertMorrison)的传扬,但根据在本世纪初在敦煌石窟发现的原始文献资料——《景教三威蒙度赞》及《大秦景教大

  • 标签: 诗歌 本色化 基督教新教 简论 中国传统 景教
  • 简介:景教是我国唐朝时传入的基督教一支,曾受到唐太宗、高宗和玄宗等5位皇帝的优渥礼待,因之在中国得到了传播与发展,达到所谓“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兴旺阶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景教在内地传播了200年后,唐武宗会昌灭佛时惨遭殃及直至元朝时,又卷土重来。17世纪《大秦景教碑》在西安出土,对景教的研究随即展开,国内外学界有不少人参

  • 标签: 中国景教 玄宗 百城 灭佛 朝时 以弗所
  • 简介:当前学术界正在深入研究中国梦的相关课题,中国人民更是意气风发地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那么,拥有数以亿计广大信众的宗教界与中国梦是什么关系,中国宗教的理想价值与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否有契合之处,中国宗教界能否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作出什么贡献,又怎样作出贡献,探讨这些中国宗教与中国梦的关系问题,是我们研究中国梦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维度。本文以佛教为例,就这些问题作一尝试性的初步探讨。

  • 标签: 中国梦 佛教 中国宗教 中国人民 理想价值 关系问题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对旅游业的投入不断的加大,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像上海、广东、河南、山西、河北等省市的党政主要领导,都对发展本地旅游业作出重要指示,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得到进一步强化。据国家旅游局的一些数据统计:2002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8.78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01%。其中:城镇居民3.85亿人次,农村居民4.93亿人次。全国国内

  • 标签: 中国旅游 旅游业 入境旅游人数 农村居民 城镇居民 旅游发展战略
  • 简介:一、历史的佛教与当代的佛教今天,我想和在座的各位分享中国佛教在21世纪以来的发展现状和探索成果,希望有助于更多人了解到一个真实、全面而富有活力的中国佛教。首先,我想把21世纪的中国佛教放置于更深远的历史时空中。因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中国佛教现状,实际上是中国佛教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它来自于过去,预示着未来,并非一个孤立的片段。

  • 标签: 中国佛教 佛教教育 中国佛教界 佛学研究 汉传佛教 人间佛教
  • 简介:著者应编辑部约,撰《谈谈禅宗的五家七宗》,从2000(1)起,连载至2001(4)结束。著者之《中国佛教史》,从本期起,接1999(6),继续连载。因间隔时间较久,现将1999(6)之本文目录列出,使读者有一完整之概念。

  • 标签: 中国佛教史 间隔时间 编辑部 著者 连载 禅宗
  • 简介:佛教传入中国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它对中国宗教和文化的发展曾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朝鲜、日本等国也产生过重要影响。中国佛教把中国传统思想与印度佛教理论、仪礼融合后,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佛教思想和体系。同时它又囊括了世界佛教流行的几大派别,有属于北传佛教的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属于南传佛教的云南上座部佛教,三者又为一体,构成了完整的中国佛教体系。它们在传播过程中平行发展(有时亦有交叉融、合或冲突的现象),地位平等,缺一不可。按现今中国史学界的观点,1840年以前为中国古代时期,之后至1919年为中国近代时期,1919年至今是中国现代时期。在中国佛教史中,学术界一般把两汉称为佛教传入期,魏

  • 标签: 中国佛教 北传佛教 佛教传入 上座部 佛教理论 佛教思想
  • 简介:少林寺的禅七要连打七个七,我和好友相约来到少林寺的时候,已经打完了五个七。在永信方丈和禅堂首座惠通樽师的特许下,我们得以进入少林寺的禅堂,体验了一次“禅者”的生活。

  • 标签: 中国 少林寺 生活
  • 简介:对于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我们曾有一个思考误区:基督教只有在缺乏高度文化传统的区域,才能得到长足发展。其依据是:几千年的世界文明史中,低级但强悍的异族文明总是被高级但衰败的本土文明所同化。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上几度传人又几度被逐的史实,常常成为我们的佐证,也彰显着我们对于中国悠久、璀璨文明的自信。不是吗,尽管有着利玛窦身着儒服,

  • 标签: 基督教 宗教 世界文明 缺乏 利玛窦 才能
  • 简介: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佛学史家一般将禅宗发展史分为两个阶段,以五祖弘忍为分界点,此前为预备阶段,其后为发展阶段。如此划分,笔者认为过于笼统,也欠确切,客观上低估甚至抹煞了五祖弘忍之前的列位祖师及他们在中国禅宗史上的伟大贡献。因此,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有再研究之必要。

  • 标签: 中国佛教 禅宗史 预备阶段 发展史 分界点 宗派
  • 简介:中国佛教的制度建设往往具有滞后性与非系统性。滞后性与非系统性的结果最终只能指向“中国化”向度。在这一制度中国化的过程中,东晋的道安、庐山慧远及南山律宗创始人道宣、禅宗的百丈怀海、天台宗知礼和遵式等等,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在佛教仍然能够保持其主流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之时,佛教制度的中国化革新仍然能够遵循在“契理契机”前提下的“与时俱进”。而在元代之后,随着中国佛教逐渐“边缘化”与“民间化”,中国佛教制度便同时背离了“契理契机”与“与时俱进”的原则,佛教无论在教义方面,还是在各种制度方面,都停滞不前了。

  • 标签: 中国化 佛教制度 佛学思想 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