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隋唐时期,荆州是佛教的重要传播地。天台宗师智颉到荆州弘扬佛法,形成了“荆南正法”;著名高僧玄奘法师在荆州开坛讲学,由此开启他的弘法事业;北宗禅领袖神秀迁隐荆州,创立禅宗北宗;此后,禅宗南宗以荆州作为传播中心,南宗的荷泽神会在荆州崛起,南宗的天皇道悟在荆州创立“天皇门风”,其后衍生出南宗禅“五家七宗”中的重要宗派云门、法眼二宗。

  • 标签: 隋唐 佛教 荆州
  • 简介:建筑装饰是文化的产物,是人类艺术意志的体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是藏式建筑的精华,其装饰艺术是藏区宗教、文化艺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体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的装饰文化展示了藏民族宗教热情和审美情趣,反映了藏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是藏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藏传佛教 寺院建筑 装饰 文化内涵
  • 简介:隋唐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达,佛教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大量中土商人信仰佛教,对佛教文化的弘扬与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广作用。本文基于大量文献资料,从抄录佛经、举办斋会、传递经书、来往僧人等方面简要探讨了中土商人的佛教信仰情况。以研究中土商人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的影响力。

  • 标签: 隋唐 中土商人 佛教 斋会 佛经 传播
  • 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道教、玄学的影响甚深,这一方面有利于佛教在中原的文化接受,另一方面,佛教在深人中原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自然携带了道家及道教的一些因素。这个历史过程使得佛教艺术在其后的本土化发展中,形成了不同于印度佛教艺术的中国式艺术形式与风格。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玄学 道教 早期佛教艺术
  • 简介:佛教在印度产生之后开始向亚洲其他国家睁播总的来说,谈分为“南支“和”北支”向两个方面传播与发展的。

  • 标签: 佛教美术 图像 信仰 传播与发展
  • 简介:忏悔是佛教极其重要的修持内容。藏传佛教以金刚萨缍、三十五佛以及其他佛本尊名号、心咒、经论为依止的忏悔修法,强调以上师的窍诀传授和引导为前提,以四种对治力为要点,以菩提心及正见相摄持,具有特殊的净化人心效果,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藏传佛教 忏悔 四对治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国内外的佛教价值哲学研究多以伦理道德为主,未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已有的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儒、道等学派上,佛教较少。中国佛教价值论实际上为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类别上分为解脱价值论和道德价值论,这两者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包含的。解脱价值论侧重于个体生命的觉悟解脱,为理想人格的心识说。道德价值论侧重于论述个人与社会、自然的伦理关系,体现了大乘佛教平等慈悲、济世度人的菩萨精神。佛教价值论的这些思想对于缓解当代人的精神压力,净化人的心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佛教 解脱 道德 价值论
  • 简介:藏传佛教认为千手千眼观音是观音法身、报身、化身为一体的身相,极为殊胜而受到信众崇信。千手千眼观音也是佛教造像艺术家的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藏传佛教寺庙存留下了大量的千手千眼观音造像遗存,这些造像各种形质不同和形态各异,加之千手千眼观音造像多面多手,是佛教造像中属比较复杂的菩萨造像。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其造像样式的了解不多,对图像的识别和图像所蕴含的宗教意义了解不够深入。本文试图运用图像学研究方法解读藏传佛教千手千千眼观音造像的样式和象征意义。

  • 标签: 千手千眼 造像 图像学
  • 简介:1940年林语堂有一次短暂的回国行程,并在汉藏教理院做了一次极为重要的演说——《从现代欧美思想上来谈谈佛教》。林语堂的演说由白慧记录,发表于《海潮音》第21卷第10期以及《觉音》第18期。然而,这篇文章并未被学术界所发现,有关林语堂的各种文集、全集、传记、研究著作等都未收录或提及。《从现代欧美思想上来谈谈佛教》一文,对于林语堂宗教思想,特别是佛教思想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林语堂年谱、全集的修订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林语堂 《从现代欧美思想上来谈谈佛教》 佚文 汉藏教理院 演说 佛教
  • 简介:藏传佛教在青海的传播与复兴,实现了藏传佛教对诸如藏族、蒙古族、土族和汉族等世居民族的宗教文化整合,加强了民族关系,构筑了稳定而和谐的社会局面。藏传佛教文化在信众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的深入渗透,造就了以信仰为主题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模式,并最终形成藏族、蒙古族、土族和汉族的在同一信仰下的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的历史形成和现实存在,成为模塑和刻画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模式,深刻影响着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

  • 标签: 青海藏传佛教 民俗文化圈 特征
  • 简介:由吐蕃占领和统治所造成的佛教戒律松弛的问题,一直到晚唐五代北宋初年依然没有解决,诸如饮酒、食肉、蓄奴、敛财,甚至是娶妻等违反释门戒律的行为,普遍存在于其时的敦煌佛教界。除了削发、着僧衣、吃斋、念佛等例行功课外,僧侣的生活方式几与俗世民众没有差别,过着一种出家而又不离家、是僧而又非僧的世俗生活。以酒戒而言,晚唐五代北宋初年的敦煌诸寺非但没有受到酒戒的约束,反而呈现愈发松弛的态势。僧侣普遍饮酒正可视为晚唐五代北宋初年敦煌佛教界世俗化倾向的明显表征,S.6452—3、S.6452—5号文书所反映的北宋初年净土寺常住酒库酒水支出帐目,则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 标签: 佛教 敦煌 饮酒文化 世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