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表面上看,孟、荀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天道观方面,孟子主张“天人合一”的人格天道,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天道;关于人性的认识中,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在政治观上,孟子主张重王抑霸,荀子主张王霸兼用。但是,孟、荀的思想实质上同宗同源,从根本上是相近的。孟、荀以其整体论的方法论为指导建构教育思想体系,将其教育哲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思想紧密相连的同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浑然一体。孟、荀始终坚守仁义,重视教育,强调教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既倡导教育以人为目的,又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以人为工具促进社会发展。

  • 标签: 孟子 荀子 教育哲学 天道观 人性论
  • 简介:我国新时期教育哲学奠基于20世纪80年代初,黄济先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系统研究了我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精髓,批判分析了西方教育哲学的各种流派,创建了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体系,成为新中国教育哲学的重要奠基人。黄济先生三十年的探求为解决何为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的指导思想、教育中的古与今、东与西等事关新时期有中国特色教育哲学发展的前提性、战略性和关键性问题指明了方向。同时,黄济先生的明白、朴实的文风和谦逊、民主、包容的学术品格成为我国新时期教育哲学学术共同体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财富。因此,研究黄济先生的教育哲学思想对于我国新时期教育哲学乃至教育基本理论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 标签: 中国特色教育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古与今 学术共同体
  • 简介:汉娜.阿伦特认为人的诞生性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教育是生命孕育出来的,"新来者"为世界的生机与活力注入了信心和希望,这种教育指向世界和世界中的人。教育者对儿童的成长和世界的持存具有重大责任,这一责任是以权威的形式体现的。作为从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过渡的中介地带,教育必须是保守的。阿伦特的保守教育观在于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引导新来者进入她所说的世界之中,获得更新世界的能力,并在世界所提供的公共空间中实现人之卓越。

  • 标签: 诞生性 世界 权威 保守教育观
  • 简介:中国近代教育哲学史上,严复与中国近代教育哲学有着难舍难分的特殊情结,他是中国近代教育哲学的先驱——他在深重的民族危机和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传统与现代博弈的时代场域中,凭借深厚的中西文化素养,以西方经验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积极探索教育之路,寻求救亡图存、富国富民之方,将近代完整意义的科学思想引入教育领域,突破“中体西用”的哲学思想框架,构筑了中国近代“三民教育论”的哲学体系,勾画了近代教育哲学思想蓝图。他的名字将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哲学思想场域中焕发褶榴之光。

  • 标签: 严复 教育哲学 传统与现代 博弈
  • 简介:技术进步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法国技术哲学家埃吕尔是当代技术哲学领域的代表人物。埃吕尔认为技术可以作为效率手段、人工环境或技术系统,而技术进步则是从传统社会到技术社会,再到技术系统,经历了从关注个体进步到整体进步的转变。埃吕尔的技术哲学思想为我们理解技术的不可逆性和普遍性对教育影响的必然,以及教育中的“效率”追求,技术化了的人,人的主动性的丧失等对教育影响的实然,提供了富有启发意义的研究视角。从技术对教育影响的应然性来看,教育要回到人,回到过程,回到生活,回到终身学习,回到教育的本真。

  • 标签: 埃吕尔 技术自主论 技术环境论 技术系统论 人的技术化 教育的本真
  • 简介:本文旨在盱衡当代国际学术的视野,综合省察百年来墨家思想研究的进路,归纳出历史、哲学与诠释三个向度,撮其要点,分别说明各类型的主要概念与特征,以作为可能开拓墨家思想研究国际化的参考.

  • 标签: 墨家思想 思想史 哲学诠释
  • 简介: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意识形态领域的应有之义。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原理以及社会实践等相关哲学知识,本文将从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析内化与外化的关系。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内化 外化 哲学
  • 简介:摘要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哲学思想成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的借鉴意义。高等学校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现阶段开展的德育工作中,应当充分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这对于提高如今90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形成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陶冶他们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中国传统哲学道德教育启示
  • 简介:教授,博士生导师,1938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并留系任教。1993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法政学院,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理事会顾问等职。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与研究,主讲的中国教育史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 标签: 中国教育史 思想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 政府特殊津贴 博士生导师
  • 简介:能够全面展现儒家教育思想要义的,不是《学记》,而是《大学》与《中庸》。以《学记》为中国第一本教育专著,来自于中国现代教育学的“知识—技术”视野。儒家教育哲学之根本在于教化。“意义”与“感通”,是构成这一教化哲学的两个基本方面。“意义”为其学术宗旨,“感应”为其意义生成机制,“感通”乃“感应”之充分而顺畅实现。“意义”与“感通”会归于内尽其性、外与物谐的中和之境。在字面上,“感(应)通”虽可理解为互动互通、相互作用乃至于“刺激—反应”等,但后者并不足以尽其神韵。“感通”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以“气”(从而也是以“情”)为根基的一体联动。它体现了儒学的独特教化精神:讲究情理,强调从情感的投入入手,让一己的整个生命融入世界,在生命与生命的整体互动中生成人生之意义、传达人生之意义。

  • 标签: “意义” “感通” 教化哲学 中和之境 儒家教育思想
  • 简介:陈赞在《齐鲁学刊》2012年第2期中指出,朱熹道统论思想的背景是儒、佛、道三教并立,其道统论一方面意在以新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承继帝、王、孔子,另一方面则在确立儒教在三教状况下的主导性,后者是其道统思想中的正统论面向。

  • 标签: 道统论 中国思想 朱熹 历史条件 新儒学 主导性
  • 简介: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形象浓缩,是悠久历史的文化积淀,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促进着中华民族艺术的繁衍和文明历史的延续。中国绘画是哲学的、文学的,注重内在的精神修养、气韵、意境、格调和趣味,它以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艺术内涵。中国绘画美学先后接受了儒、道、佛三家思想,形成了以道、艺、性、情、气韵、笔墨、造化等范畴的重内美的绘画美学思想。概括中国绘画美学特点如下:以笔墨和线进行造型;画面比例不受限制,画家根据描绘对象的不同可以调整画幅比例;画面可以不画背景,留有大量空白,展示虚实变化;画面具有流动的视觉空间意识;心象类色,随类赋彩:重写意和表现;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而成为互相补充、互相作用的综合艺术。

  • 标签: 中国绘画 美学思想 美学史 民族文明 中国传统绘画 中华民族
  • 简介:教授,博士生导师,1938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并留系任教。1993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法政学院,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理事会顾问等职。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与研究,主讲的中国教育史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 标签: 中国教育史 思想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 齐家 政府特殊津贴
  • 简介:历代儒家大师非常重视对人性和人的心理规律的探讨,在他们浩如烟海的著述中留下了丰富的心理学宝藏。为了建构中国化的本土心理学以及适应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必须对这些宝藏进行挖掘和整理?

  • 标签: 儒家 心理学思想 中庸之道
  • 简介:杜威教育思想被引入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审视、反思中国语境下杜威教育思想传播过程中的误读甚至曲解,对真正回归杜威教育思想本身、深化中国教育变革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参照。以“实用主义”、“儿童中心”和“从做中学”为例,初步澄清杜威思想的内涵,分析了各种现实中的误读,并得出几点启示。

  • 标签: 杜威 实用主义 儿童中心 从做中学
  • 简介:中国梦就是要实现我们伟大的民族复兴梦;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梦;实现我们的小康社会、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梦。它与我们每个年轻人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它需要我们的年轻人为之奋斗终身。因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需将中国梦传递给每位学子,让“中国梦”在他们心灵思想的土壤中开花结果。

  • 标签: 〔〕中国梦个人梦思想政治 理论教学
  • 简介:尼采的教育思想是其哲学思想重要构成部分,在不同的思想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教育思想意蕴。从"作为教育家的艺术家"到"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再到"作为教育家的查拉图斯特拉",尼采的教育思想在不断攀升。作为教育家的艺术家,用悲剧艺术的"酒神精神"教导人类实现自我解救与生命力量的丰盈;作为教育家的人生哲学家,叔本华用诚实、乐观和坚韧的精神品质教导人们要"成为自我",而查拉图斯特拉以生命的"权力意志"和"重估一切价值"的思想智慧,培育超越于现实人类、具有超强意志力和价值创造力的"超人"。

  • 标签: 尼采 教育家 艺术家 叔本华 查拉图斯特拉
  • 简介:哲学在一般人眼中是深奥玄妙、抽象枯燥的代名词。因此,如何把晦涩难懂的哲学原理变得充满智慧之光,演绎生活之美,常开思想之花,让学生在课堂上既享受情感的愉悦,又获得理智、认知的满足,这一话题是值得每一位高中政治教师研究的课题。流行歌曲来源于生活,又艺术地概括生活,或一针见血揭示生活的哲理.或含蓄委婉暗示生活的智慧,具有生动有趣、通俗上口的鲜明特点。因此,让流行歌曲进入哲学课堂,借助健康、快乐的音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随歌曲而明理启智、随歌曲而感悟人生、随歌曲而享受快乐,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 标签: 哲学教学 流行歌曲 踏歌 哲学原理 教师研究 高中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