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5 个结果
  • 简介:文章认为,“着”由动词“附著”义而虚化为动词“放在、放到”义;由动词“放在”义而虚化为存在动词“在”义,由动词“放到”义而虚化为结果动词“到”义;由“在”义存在动词而虚化为持续态助词,由“到”义结果动词而虚化为实现、完成态助词。“着”是在位于“主+动+着”、“主+动+着+宾”两种语法结构中谓语之后补语位置上,从中古前期至中古晚期完成语法化过程的。

  • 标签: 动词 语法化 时态助词 持续 实现
  • 简介:以前人的论述为基础,文章对旁指代词“它”产生的过程进行了调查、分析、说明和论证,认为,旁指代词,“它”由名词“它”演变而至。演变上起远古,下迄周代前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名词“它”表示原始性问询内容阶段、表示原始性问候内容阶段、表示旁指性对象阶段、演变至旁指代词阶段。

  • 标签: 指代词 名词 远古 文章 过程 阶段
  • 简介:文章从历时的角度对介词“对”三个义项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考察,指出介词“对”产生于“表对答”的动词“对”,引进“对待对象”的用法来源于引进“动作对象”的用法。文章还考察了介词“对于”和“对……来说”,认为“对于”的产生在清末,是因介词“于”“强化”而产生的,在当代汉语中已明显淡化,而“对……来说”产生最晚,因其特殊的表达功能将继续存在。

  • 标签: 语法化 对于 对(于)……来说/说来
  • 简介:1.1连语,或作謰语,亦作联语,即连缕不绝之语。朱星先生说:“连语意即二字相连,不可分释。”今人多谓连语即联绵字,或作连绵字。联绵者,亦言绵绵不可分也。魏建功先生《古音系研究》始改称连绵词,“以明其都具有文法上的独立成意的词类作用。”考诸历史。前人所谓“连语”、“联绵字”,其实无别。如宋·张有《复古编·联绵字》、元·曹本《续复古编·联绵》及明·方以智《通雅·謰语》、清·王念孙《读书杂志·连语》等篇,其所胪列,往往重复。

  • 标签: 语素构成 续复古编 读书杂志 王念 联语 朱星
  • 简介:连词“与其”本是一个跨层结构,后来才被重新分析为一个连词。“与其”的词汇化可分为两个过程,即“与+(其+VP)”结构由“动宾结构”发展为“介宾结构”的过程和连词“与其”从介宾结构“与+(其+VP)”中产生的过程。“与”的虚化、“其”指代功能的弱化是“与其”词汇化的主要动因,而韵律构词的规则是“与其”词汇化的直接动因。

  • 标签: 词汇化 虚化 指代功能 韵律
  • 简介:在后方法时代这个大教育背景下,探讨了汉语语法教学的方法问题。通过观察汉语教学的课堂,列举分析了8种不同语法教学方法的特点及其适宜性,之后从语法的解释力、使用限制、组配和谐度、互动性和个性融入5个方面提出了选择教学方法的策略,最后强调要重视理解性的语法教学和互动协商等任务式语法教学方法的运用。

  • 标签: 后方法时代 汉语语法教学 教学方法 任务教学
  • 简介:写作学研究的重心从所谓“文本”转向“人本”之后,写作过程、写作行为、写作活动等成为出现频率很高的几个“关键词”。由于个人的理解和语言习惯的不同,人们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往往不尽一致,甚至显得比较随意。下面谈谈我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

  • 标签: 写作学 写作过程 书面语言 写作活动
  • 简介:“以便”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表示目的关系的连词,文章通过分析,指出其语义有两种:一种是表示使下文说的目的容易实现,可替换为“以便于”;另一种是单纯表示目的,不能替换为“以便于”。同时文章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便”与“以便于”、“以”用法的区别以及“以便”的语法化过程

  • 标签: 目的 连词 以便
  • 简介:论证方法是论述和证明论点的方法。在有关议论文读写知识的文章、书籍中提到的论证方法有多种,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正面论证、反面论证、并列论证、层进论证、对比论证、演绎论证、归纳论证、类比论证、归谬论证、因果论证等等。这些论证方法常常被并列在一起,但实际上它们是按不同标准多次划分的结果,一些被并列的论证方法之间往往并不是并列的关系。

  • 标签: 论证方法 议论文 论点 实际 举例 谬论
  • 简介:教学汉语拼音字母有三道关:字母的形体和发音,拼音,音节拼写规则。不过这三项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是互相关联着的。因此本文虽然以谈拼音方法为主,但仍免不了牵涉到其它两项。拼音的方法在我国是经过了几个阶段的。最早的反切法最难掌握,它是拿两个音节(汉字)来拼音,前边取声母,后边取韵母。比方要把zhang,guan两个音节拼成新的音节zhuan。反切法以后也有进步,清朝时候的《音韵阐微》里,第一音节所带的韵母要跟拼出的音节呼法(开齐合撮)相同,第二音节开头系元音或半元音,如pu,uo两个音节拼成puo,jj,in拼成jin。

  • 标签: 反切法 音韵阐微 汉语拼音字母 三道关 zhuan 本音
  • 简介:现在军队里和海洋船只中使用的灯光通讯,不是用汉字,而是用汉语拼音。它所使用的工具是信号灯或手电筒。灯光通讯的方法是用长和短两种闪光来表示字母、数目和勤务符号。长短两种闪光的比例是:以短点作为一个单位,长光等于三个点,各字母之间等于三个点,词(组)与词(组)之间等于五个点。

  • 标签: 通讯方法 发过 时用
  • 简介: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作文也是。开头是在给文章造气氛、定调子,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因而十分重要。作文开头如果能恰到好处,常常能一下子抓住读者,也能增加文章的亮点。所以,能否灵活自如地、独特精当地写好作文开头往往关系到一篇文章的成败。作文的开头方法有很多种,值得借鉴一下。赶紧来看看,开拓一下你的思路吧.

  • 标签: 万事开头难 第一印象 生动逼真 外貌描写 面部特征 写作内容
  • 简介:“毕”“尽”等“完结”义动词发展出了“全部”“全都”或“整”“全”“所有”这两种周遍意义。出现在“S+~+VP”格式中,表达“全部”“全都”义。出现在“(s)+~+NP+VP”格式中,表达“整”“全”“所有”义,到底为何种语义取决于核心名词性成分NP自身是否内含“范围”义。“毕”“尽”等“完结”义动词发展出“全部”“全都”义,与隐喻有关;发展出“整”“全”“所有”义,与转喻有关。“整”“全”义属于“一体性周遍”,对应的意象图式为“浑然图式”;“全部”“全都”“所有”义属于“叠加性周遍”,对应的意象图式为“套件图式”。

  • 标签: 完结 周遍 范围 离散 一体性周遍 叠加性周遍
  • 简介:读者一看便知,《天官培训班》是讥讽社会上商业化的培训班的,只不过借《西游记》的套子一用。问题是用这个套子不是想钻就可以钻的,有些不可不知的规矩。

  • 标签: 故事新编 读者 培训班 规矩 商业化 社会
  • 简介:文章通过课堂教学实例,探讨过程写作法中的“分组讨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认为分组活动不仅能够减轻学生进行语言学习活动中的焦虑心理,增强其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能够使学生开拓思路,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去认识一个事物。“分组讨论”对于提高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具有重要价值。文章还指出了“分组讨论”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建议。

  • 标签: 过程写作 分组讨论 第二语言教学 教学法
  • 简介:佛经文献训诂中并不仅有词义训释的问题。在读佛经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弄懂一个句子里的每个词之后,对整个句子究竟说了些什么仍不清楚。要把句义弄明白,进一步达到把篇章弄明白的目的,传统方法固然不可或缺,但仍嫌不够,还要引进新的方法。本文提出来的是系统对勘的方法和语用学的方法

  • 标签: 佛经 训诂 句义 对勘 语用学
  • 简介:通过读后访谈的方式,我们对20名中级汉语学习者阅读时猜测78个词语的过程进行了分析,从猜词步骤和猜词依据使用率两个方面,总结了汉语为二语时猜词过程的一般步骤。我们认为,汉语阅读者的猜词过程体现其阅读模式:既有自下而上的加工,也有自上而下的加工,少数水平较高的学习者还会利用多种语料“交互式”地加工。学习者的具体猜词过程没有固定顺序,存在一些个体差异。总的来说.先利用语素自下而上地猜词,再借助语境自上而下地猜词的比例较高,这说明中级学习者正处于汉语水平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中。最后本文将英、汉为二语的猜词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两者的异同及其词汇特征方面的原因。

  • 标签: 汉语阅读 猜词过程 阅读模式
  • 简介:红色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色彩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崇尚的颜色之一,具有非常丰富的含义。经过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认知系统不断改变和完善,“红”由最初的颜色义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最终形成投射到其他语义空间的表“喜庆、吉祥、顺利、美好”等意义。本文从心理空间的角度出发,阐释“红”如何通过空间的投射和整合,形成新的语义过程

  • 标签: 心理空间理论
  • 简介:甲骨卜辞时期,个体事物主要有“数+名”、“名+数”、“名,+数十名,”三种计数方式,“名,+数+名。”是“名+数+容器量词”、“名+数+集合量词”类推的产物,拷贝型量词是个体量词的最初形式。西周以后,拷贝型量词被一般名量词替代,量词观念开始建立。量词产生后,在不可数名词的数量结构的类推作用下数词后面添加量词成了一种规范。汉语“数+量+名”结构由不可数名词的计数结构“数+量+名”类推而来,同时也是汉语内部自我调整的产物。两种不同的语序“数+量+名”和“名+数+量”基本语义相同,均可用于计数和描写,只是表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但这种区别仅仅是倾向性的。因此,“名+数+量”和“数+量+名”具有相同的话语功能。

  • 标签: “名 +数+名2” “数+量+名” 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