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一、管子的法治孟子的民权  胡适中晚年有这样一种倾向,即在传统文化中讨寻自由主义的资源,这和当今的新儒家颇为相似,抑或胡适就是他们的先声亦未可知.然而,"五四"是反传统的,胡适给我们留下了反传统的表象,他骨子里并不反传统,相反,早在他留美时就曾经短暂地做过将传统思想和西方思想融通的尝试,尽管这种尝试并不成功.……

  • 标签: 检读 读胡适
  • 简介:在我的书案上,有一个纯钢的车锤,它跟随我曾经度过了抗美援朝的战斗生涯,度过了宝成铁路工地的建设生活,也曾经伴随我来到恬静的大学里学习。每当我看着透着青光的车锤时,心里便洋溢着友谊的温暖,充满了战斗的激情。它也使我想起了阮大哥;想起他那乐观的天性;又浓又黑的头发,高高的颧骨,饱满的前额,和那一笑起来就眯成两弯新月的眼睛;想起阮大哥和我在一块工作的情景。是一九五一年的隆冬,窗外烟雾弥漫、寒风刺骨,柳江里的水也停止了欢腾的咆哮,静静地淌着。我和机班里的三个工人一起,坐在暖烘烘的值乘室里,正等着司机长

  • 标签: 检车 车锤 锤怀念
  • 简介:"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江南的冬季很少落雪。从十一月到次年二月,往往只有淅淅的雨为已然萧索的世界再增添一份清冷与凄凉。偶尔有雪,也是小得可怜。在江南生长了近二十年,我已习惯了这里温暖潮湿的气候,所以并不爱雪。可是有一年临近冬天的时候,我无意间翻开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发现了那首《采桑子·咏雪》,却从此开始暗暗盼望雪的降临。

  • 标签: 纳兰容若 采桑 江南 纳兰词 红楼梦 饮水
  • 简介:环顾瀛寰,人类最浩大的人力建筑工程,唯我中华长城而已。我曾五度登临长城,几多哲思不同,宛若品读一部奥妙的史书长卷。1长城长,犹如蛰伏的蟠龙,自然的屏障,横亘神州大地。人说,“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老龙头是蟠龙之首,“天下雄关”的嘉峪关是蟠龙之尾,首尾相间一万里,素称“万里长城”。但这并不准确。

  • 标签: 万里长城 建筑工程 山海关 嘉峪关 史书
  • 简介:去年到马鞍山约见朋友,开心两日,分手时,朋友送我一尊石头。如今。玩石头早已是坊间的时髦了。还有许多人靠玩石头早已成了大款大腕。至于那些稍微有些身份的主人家里。无不摆满了千姿百态的各种石头。那些石头配上红木底座,甚至价值连城,石头早已成了身份和财力的代名词。

  • 标签: 石头 马鞍山 代名词 朋友 财力
  • 简介:我是在上海“开学”(就是开蒙),向孔老夫子叩头的,可是私塾却是到了广州以后。广州比较保守,私塾很多,因为家长还是相信老一套,喜欢让孩子古书。我一共凑过两家私塾,换私塾只是为了离家近。我们到广州先是租房子住,与此同时,我爸爸买地造屋,就有了新家。我记得造屋打地基前,爸爸曾带着哥哥和我,跟在一个喃呒佬(即道士)后面绕宅地走一圈,这叫“行墙脚”,之后新屋造好,我们便住新屋了,地址在文昌路五福二巷新街三号。

  • 标签: 私塾 广州 开学 家长 孩子
  • 简介:<正>沈从文先生写过一篇散文叫《云南的云》,文中写到了云南的云,北京的云,湖南和河南的云,各具特色,妙趣横生。在他的笔下,这些内地的云,轻飘、舒缓、温情,即使要下暴雨的黑云,它的底色仍是有亮光的。沈从文先生可能没有到过青海的玛多,所以没有写到玛多的云,假如先生去了玛多,我不知道他会如何来写那里的云。数年前我去过那里,那里的云至今还在我的眼前飘浮,让人久久难以忘记。玛多以西的云与中国内地不同,它猛烈、雄浑、神秘,带有野气。我最初看时,内心被震撼,继而是思索和疼痛。我不知道为什么而疼痛,它是否触到了我生命中的隐秘?

  • 标签: 我不知道 沈从文先生 下暴雨 玛多 浓得化不开 《十月》
  • 简介:<正>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以及其后不久中国政治生活中发生的令举世震惊的强烈冲击波,在当代中国人的经历和记忆中,也许是一种永远难以抹去的刻痕。李景文的中篇小说《地震》(《山花》2003年第6期),并不是直接描写这一历史事件的,但是他却以这一地震作为历史背景,写了在远离唐山的苏中地区一个小县城中的波动。这一由地震的余波所牵引出的几个中学生的小故事,似乎很难与大地震有什么牵连。可是作者既然把小说命名为《地震》,以似乎暗示着

  • 标签: 小说叙事 举世震惊 政治生活 苏中地区 婚姻悲剧 政治话语
  • 简介:《挽歌》(《上海文学》91年5期),自然想到了叶兆言的另外两篇关于现代爱情生活的小说:《五月黄昏》和《艳歌》。叶兆言以其随意调侃的笔触剖析着在都市生活中被世俗力量压扁了的爱情,并试图去寻求一种完美的爱情模式。在前两篇小说中,作者的蕴意比较模糊,留给人们的只是从一连串平淡无奇的生活琐事中能感受到的、却又难以表述清楚的东西,这或许正是作者的追求之所在。而在《挽歌》

  • 标签: 叶兆言 艳歌 生活琐事 《上海文学》 叙述手法 压扁
  • 简介:历史是一道无法穿越的河流。我只能站在河流遥远的一端,透过时光的镜头孤独地眺望。犹如面对一坛尘封已久的老酒,我该以什么样的姿势去品尝,才不会打破这份沉静的醇厚?思绪是背井离乡的游子,零落于时间的枝头。一些熟悉而陌生的影子,重重叠叠地奔突在时空的巷道。一些遥远而邻近的声音,模模糊糊地飘悠在岁月的村庄。最顶天立地的英雄,最聪明能干的智者,最家财万贯的富豪,最十恶不赦的奸臣,都已化作历史巨马飞蹄下的一粒粒烟尘在飞舞。一种熠熠生辉的文化和传统。化作不死的精魂,生生不息地流淌。回头眺望这些不死的精魂,才发觉它已喂养我们五千年。五千年呵,我们已不知不觉地吸收了这份醇厚的所有营养。

  • 标签: 镜头 孤独 透过 尘封已久 河流 姿势
  • 简介:  贾平凹的文字对于我一直是具有吸引力的.因为,他从未停止过向前走的脚步,有时,他是缓慢的,有时,他是大踏步的,以别人难以追赶的速度,孤独地然而却是很坚定地往前走.那是因了一种来自心灵的力量.……

  • 标签: 读秦腔
  • 简介:<正>毫无疑问,真正的诗歌如同真正的音乐,是从心灵里自然流淌出来的。真正的诗歌打动读者的奥秘,在于它所达到的心灵深度。而最有心灵深度的诗歌莫过于吟唱苦难的诗歌。这并不奇怪。因为对人类来说,苦难是与生俱来的。贫困、掠夺、专制、战乱、迫害、

  • 标签: 诗歌 真正的诗 诗与真 路翎 用诗 童话
  • 简介:1从1949年开始,三十年间,中国知识界几乎只有两副大脑在掘进:张中晓和顾准。一个因思想而罹难,一个因罹难而思想;一个倾全力于批判,一个在批判中建设;一个如电光石火般来不及引燃便熄灭了,一个长期在釜底下自我煎熬。他们中谁也不认识谁,却一前一后在摸索民族的出口:一个朝东,一个朝西。方向完全不同,由于思想的深度,终至于在黑暗中汇通。前进是那么艰难:贫困,饥饿,疾病,孤独,各种羁限,逼拶和毁损……唯靠良知给

  • 标签: 顾准 思想者 中国知识界 自我批判 知识分子 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