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这是一颗由珍贵的老照片和抒情的回忆构成的时间胶囊,艺术家蒋志为我们撰文讲述他的九十年代。有一个东西是杨福(东)最早的作品《3个月不说话》,他1994年元月复印了几份给我们几个当新年贺卡。今年上半年李振华策划杨的个展的时候还找我问起来要过,我说肯定找不到了,都过去15年了,有的话都成纸渣渣了。这次竟然冒出来。我觉得也不是全本了,数数是15张图片。

  • 标签: 九十年代 老照片 艺术家
  • 简介:在大量的北方岩画艺术中,面具岩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面具岩画是神秘的,而这种神秘性始终困惑着今人,它们的背后到底蕴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呢?一幅

  • 标签: 北方面具 神秘北方 面具岩画
  • 简介:千山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人文景观,厚重的宗教文化为众人所知。奇松、怪石、古庙、梨花用不同的姿态展现着千山的自然美;释道同源,佛道两教共居一山让人们看到了千山宗教文化的丰厚底蕴;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所留下的不朽诗篇让千山的文化历史长河源远流长。

  • 标签: 传说 宗教文化 自然风光 历史文化 人文景观 文化历史
  • 简介:大型电视纪录片《神秘的西夏》真实地揭示了历史上已经消失的西夏,其全方位、多视角地还原了西夏历史文明。资料的真实性和丰富性是《神秘的西夏》获得成功的基础。专业性的学术团队和广大学者的参与使得《神秘的西夏》集思想性、历史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以多种影像语言调动想象力来重构历史成为纪录片《神秘的西夏》的一大特色。

  • 标签: 《神秘的西夏》 纪录片 叙事 历史重构
  • 简介:一、第三种话语的提出:从电视镜头说起话语(discourse),从字面义上看就是讲述、论说。电视体现了第三种话语,这一提法的缘由在于,我们先已肯定了有两种话语存在,即口头话语和书面话语。前者是在当下的言说语境中发挥作用的,后者则可以脱离当下状况,大范围、长时段地产生影响。口头话语和书面话语体现了人类文明时代的两种主要的话语形式,在两种已有话语形式的基础上,电视的出现标志着第三种话语的兴起。

  • 标签: 书面话语 话语权力 电视节目 语境 话语形式 罗兰·巴特
  • 简介:普法战争期间(1870-1871年),法国画家克劳德·莫奈和卡米勒·毕沙罗在伦敦避难。在那里,他们看到了英国著名风景画家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以下简称“透纳”)表现光与空气微妙关系的绘画,这多少影响了他们此后作为印象派代表人物的艺术创作。也正因为透纳的作品对印象派的影响,人们将他誉为“印象派鼻祖”。正如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所说:“透纳这个名字对于中国艺术界和中国公众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

  • 标签: 艺术创作 国画家 风景 生活 神秘 中国美术馆
  • 简介:进入新世纪,准中产阶级或中产阶级们一味追求高价物品,强调消费的中心化和政治化,使得消费成为个人身份的表征,购买力成为地位、品位以及时尚的语义所指.消费社会运作结构善于将人们漫无边际的欲望投射到具体产品消费上去,使社会身份同消费品结合起来,消费构成一个欲望满足的对象系统,成为获得身份的商品符码体系和符号信仰的过程.由此使得大众彼此模仿攀比,进入一个高消费的跟潮的消费主义状态.大众在模仿他者偶像之中"挪用"他者的形象,这种消费式的模仿将权力视觉化,或者将话语权力的表征表面化和消费化.本文从学术前沿的角度,分四个方面讨论东方消费主义问题:准中产阶级的浮升与消费政治凸现;东亚消费主义背后的西方文化意识形态进入;消费主义"身体"扩张与全球同质化潜在逻辑;媒体消费主义中的当代中国文化立场.

  • 标签: 东方消费主义 身份表征 中产阶级 身体话语 同质化 文化立场
  • 简介: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中国音乐批评中出现了以反思中国新音乐发展道路、批判现代音乐为契机的后现代话语。这种后现代话语是以当代文化批判中的现代性反思为依托的,显露出放逐现代性的价值迷失。

  • 标签: 文化批判 音乐批评 现代性 后现代性
  • 简介:一印度学者阿希斯·南迪认为,在世界结构范畴愈来愈以西方为中心的今天,“西方现在已经无处不在,在西方,也在西方之外。在(社会、经济、文化)结构中,也在人们的思想里。”因此,在今天的世界中,西方与其说是一个地理的空间,还不如说是一种心理空间,一种社会和文化的空间,并由此体现出后殖民时代西方跨国资本主义的霸权策略。一方面,后殖民时代与殖民时代一样,在本质上都是西方谋求对第三世界的霸权地位;另一方面,与殖民时代西方谋求世界霸权时直接诉诸于政治和军事干预不同,后殖民时代西方的霸权

  • 标签: 中国 历史题材小说 民族语言 文化价值 审美价值
  • 简介:军事题材小说中关于"枪"的描述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内涵.枪是军人投入战争时的支配性工具,消灭生命,是枪的原始功能;夺取政权、维护政权是枪的最高使命,从而使枪成为强大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的代言人.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推进,军人与枪的关系发生了意味深长的变化,枪的角色走过了工具--战友--生命--灵魂的流变历程,在这个历程中蕴含着一代代军人的情感意绪和精神指向.

  • 标签: 小说 军事题材 精神指向 生命 代言人 流变
  • 简介:在20世纪中国战争叙事当中,民族话语与女性话语之问存在着总体合作又不乏矛盾的关系:在《生死场》、《我在霞村的时候》、《风萧萧》等文本中,一方面女性形象必须通过民族话语的提升才能获得主体性,另一方面民族话语又压抑了女性个体丰富的情感与个性要求。总体看来,两者关系是以民族话语为主导的,女性借民族而塑形,女性话语通过民族话语的面目展示自己。

  • 标签: 20世纪中国文学 战争叙事 民族话语 女性话语
  • 简介:为了摆脱西方殖民文化的控制,提升版画创作的当代价值,致力本土话语的建构,是当下版画创作的根本选择。对传统文化根性、人性、现代性、科技性的深刻把握与推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内容。当代版画创作本土话语的选择当代版画创作应当与国际接轨,是多年来版画界的呼声,也是建国以来过度强调民族风格遭遇到改革开放国外现代思潮冲击下,版画界痛定思痛的抉择。

  • 标签: 版画创作 当代价值 话语 审读 与国际接轨 殖民文化
  • 简介:汉语世界在近代以后不断引进西方美学的理论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在交流互动中提升本土人们的知己知彼、相互映照。但迄今为止这样的映照还存在局限,比如在对审美范畴的划分及阐释上就还大多停留在'优美''崇高''荒诞'以及由此对应而派生的'虚静''空灵''逍遥'等属于性质、情态的类型之中。如若将视野扩展,则还应关注多元文化语境中与丰富多样的审美实践相关联的其他范畴。以我们在此言及的多民族审美案例而论,值得阐发的审美范畴至少就包括了关系和过程。把'养'(心)、'暖'(屋)和'闹'(场)当作审美实践中的特殊范畴——关系范畴、过程范畴,其目的在于从理性思辨的角度提升乡土实践的理论价值,强调把对地方、民间及多民族文学、艺术与文化的研究提升到话语建设层面,努力创建兼容民间范畴、乡土实践、审美生活及至生命美学等多重表述的开放体系。

  • 标签: 养(心) 暖(屋) 闹(场) 多元美学 审美范畴
  • 简介:<正>在广西师公(含道公,下同)众多具有神秘和权威意识的法事道具中,法印无疑是最为重要、最为神秘,也最具有权威性的道具之一。尽管是一块木制的印章,但在师公信徒的心目中,它不仅与现实生活中的“官印”具有同样的权威性,而且较之现实生活中的“官印”,更为神秘,更具有不可思义的威慑性。

  • 标签: 神秘性 艺术性 权威性 现实生活 印章 官印
  • 简介:我总觉得关于青春的话题不应该由青春期的人来诉说,因为他们太容易自恃青春期的骚动来激发歇斯底里般的伤感,结果使这个话题变得过份张扬和没有节制,同时又变得过度的自我而使人厌烦,变得神经兮兮的,缺乏必要的张力。只有当我们放肆地生活过来了,没有功利之心地挥霍青春之后,我们才会寻找到恰当的角度,用恰当的方式来审视和诉说关于青春的话题,来重温一种永难忘怀的激情。

  • 标签: 杂感 近作 春期 表现主义 人脸 必要的张力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戏曲成为传播新的民族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1949—1966年戏曲纳入新的文学秩序,戏曲改革成为有计划有步骤的国家意识形态实践的过程,彩调剧《刘三姐》的创编并推广到全国正是社会主义文学实验的过程。新的国家话语对其影响关涉创作方式、艺术形式以及作品内容,其创作方式使用了新推行的导演制,艺术形式则是采用广西宜山一带的彩调与民歌相结合,内容上在主流文学经验与意识形态的组织下,突出了阶级斗争、压迫与被压迫的主题。总之,彩调剧《刘三姐》诞生于新的民族国家文学话语之语境,是社会主义话语建构民间文学作品、干预民间文学创作与传播机制的呈现,这一话题对于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中的民间文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迪意义。

  • 标签: 国家话语 戏曲改革 彩调剧 《刘三姐》
  • 简介:湘西南民族地区仪式语言丰富,特征明显,其中数字得以广泛运用,已然构成话语仪式与仪式话语.形成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文章以构成数字�

  • 标签: 仪式话语 地区数字 数字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