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基于对新兵“第二适应期”异常心理及矫正的探讨研究,首先要明确新兵在“第二适应期”异常心理的主要类型,然后与其中内容相结合,对其异常心理的矫正措施进行分析。得出相关人员需增强训管的科学性、保证兼职心理医师专业水平达标、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行为训练以及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这四点策略,希望能够为基层带兵人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兵;第二适应期;异常心理;心理矫正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反向法”在上睑下垂矫正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 2017 年 1月 -2019年 1月收治的轻、中度上睑下垂患者共 43例 67眼,其中男 17例 ,女 26例,为研究对象,不论双侧是否存在上睑下垂,为保持术后重睑形态的对称性,双侧均进行手术。。结果 本次 43例 67眼上睑下垂,上睑下垂矫正良好的 39眼,中等的 26眼,不佳的 2眼。术后跟踪 6-12个月, 1例复发,不佳和术后复发 1例经修复后双眼下垂矫治良好。结论 “反向法”矫正上睑下垂,创伤轻、手术时间短,便于术中调整,术后肿胀轻,恢复快,效果易于把握。

  • 标签: 反向法 上睑下垂 矫正手术 应用效果 分析
  • 简介:【 摘要 】 目的: 研究胎儿枕后位矫正护理中应用产程中镇痛分娩 + 体位护理的效果。 方法: 随机在 我院 2017 年 4月至 2018 年 4 月 抽取 80 例胎儿枕后位矫正 患者, 随机双盲法 分组,为 40 例 实验组患者开展 镇痛分娩 + 体位护理 ,为 40 例 对照 组患者开展常规助产护理 。 结果: 对比对照组,明显实验组镇痛效果、自然分娩患者产程时间、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剖宫产率均更为理想,差异明显( P < 0.05 )。 结论: 胎儿枕后位矫正护理中应用产程中镇痛分娩 + 体位护理,效果满意。

  • 标签: 胎儿枕后位矫正 产程 镇痛分娩 体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术对低龄患儿脊柱畸形矫正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2015年 5月至 2018年 12月于我院收治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的低龄 (< 6岁 )半椎体畸形患儿为护理对象,在围手术期间进行的心理护理,完善术前各项准备,术后病情观察、预防术后并发症及早期功能训练从而确保手术的成功。结果:对 30例患儿,男 19例,女 11例,平均年龄 (3. 7±1. 8)岁,术后平均随访时间 (22. 41±7. 14)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及护理并发症,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采用脊柱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术成功,不仅基于医生高超的手术治疗,更离不开护理人员在整个围手术期间精心护理。

  • 标签: 低龄儿童 先天性脊柱后凸 矫形术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鼻窦内窥镜辅助的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预防术后出血时采用连续褥式缝合技术替代传统的术后鼻腔填塞技术的疗效研究。方法:选取我院于 2017年 5月至 2019年 5月期间收治,施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患者 108例,将其随机分为缝合组与填塞组,其中缝合组 58例,填塞组 50例。两组患者均在鼻内镜辅助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缝合组术后采用 4-0薇乔线连续褥式缝合鼻中隔黏膜以预防中隔出血,填塞组患者术后采用膨胀海绵填塞鼻腔压迫止血。分别于术后第 1天和第 2天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1]( visual analogue scale , VAS)进行主观不适评分,同时比对两种止血方法的患者接受度、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第 1天、第 2天两组患者在鼻塞、头痛、口干、流泪、睡眠困难、 撤除填塞物时的疼痛感6个方面的 VAS评分均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两组患者在术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军人自杀问题已引发各国的高度关注,其严重威胁官兵生命安全和部队稳定,但又很难准确预测和预防。本文通过对军人自杀的危险因素、测量评估和预防策略进行系统综述,旨在为我军自杀预防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军人自杀行为 预防 研究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妇女妊娠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为孕妇营养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 长沙市某三甲医院 370名孕妇进行调查 , SPSS 22.0软件做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不同文化程度和职业的孕妇在 K、 A、 P及 KAP得分差异中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妊娠各期的孕妇营养知识、 饮食行为及态度总体状况良好,且学历越高,并且医务人员及干部群体中,得分普遍高于其他职业人群。同时, 仍存在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和态度 , 需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

  • 标签: 孕妇 营养知识 态度 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婴幼儿喂养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 2018年 6月 ~2019年 6月于我院接受体检的 3~36月龄婴幼儿 400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中国婴幼儿喂养困难评分量表》、《喂养人喂养行为调查表》对婴幼儿喂养困难及喂养人喂养行为进行分析,观察喂养行为与婴幼儿生长发育间的关系。结果: 4000例婴幼儿中 26.80%存在喂养困难;婴幼儿性别因素对比无明显差异( P> 0.05);婴幼儿月龄、喂养人角色、喂养人学历、食物制作、喂养态度、是否根据婴幼儿饥饱信号、进餐条件是否固定、喂养时是否存在干预因素、餐前是否与婴幼儿情感交流是影响婴幼儿喂养困难的主要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信息干预对HLAP治疗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调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相关情况,评估患者自我护理行为,对自我护理能力低下者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100例患者中有 77例( 77.0 %)患者无法开展自我护理,仅有 33例( 33.0 %)患者能够开展自我护理管理,统计有差异( P< 0.05)。年龄超过 65岁、合并 2种以上基础疾病、心功能等级超过Ⅲ级、文化程度低均是影响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独立因素,统计有差异( P< 0.05)。结论:慢性心力衰减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普遍较差,多与患者自身因素相关,临床中要加强指导和监督,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自我护理行为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脑卒中康复患者中将不同随访方式进行应用对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工作的开展,选择2018年9月-2020年9月期间出院的脑卒中康复患者,选取人数为200,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给予门诊随访和微信随访方式,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依从性分别为97.00%和80.00%,实验组的依从性更高,组间数据差异较大。结论:针对脑卒中康复患者展开随访工作,将微信随访方式进行应用,其临床干预效果的显著,可提高患者遵医行为,保证依从性,对临床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微信随访方式 脑卒中康复患者 遵医行为 依从性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腱鞘囊肿患者复发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腱鞘囊肿患者11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对比2组患者复发率及对该病相关知识认知度。结果  观察组复发率为3.4%(2/58),低于对照组的17.2%(10/58)(P

  • 标签:   认知行为干预 腱鞘囊肿 复发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探究其管理对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 2017年 8月 -2018年 9月我院传染科发生的 50例护理行为危险事故,展开回顾性分析,探讨感染发生的原因。结果: 50例中,有 21例为交叉感染患者、占 42%,11例为消毒液处理不当、占 22%;10例为针刺伤、占 20%;8例为肺部感染、占 16%,在采用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后,其危险事件发生率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结论:对于传染科的护理人员而言,面对危险感染的情况在所难免,且危险感染会对患者的治疗以及生命效果均造成严重影响,所以这也就要求护理科应进一步提升护理工作的规范性,从而起到有效避免医护人员发生感染的情况。

  • 标签: 传染科护理行为 感染 危险因素 管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在小儿电子鼻咽喉镜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进行电子鼻咽喉镜检查的患儿200例作为对象,按照检查时间分为对照组(n=100例)和观察组(n=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心理行为干预,经过干预后对患儿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鼻咽喉镜检查一次插管成功、耐受程度;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后,观察组一次插管成功率94.00%高于对照组70.00%,且观察组检查耐受优良率67.00%高于对照组43.00%(P

  • 标签: 心理行为干预 小儿电子鼻咽喉镜 一次插管成功 并发症
  • 简介:摘要 :目的,针对慢性精神分裂病人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探讨行为护理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本院 2018 年 7 月到 2019 年 6 月 收治的 162例慢性精神分裂患者分到观察组( n= 81例)和对照组( n= 81例),观察组施以行为护理干预,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采用社会功能评定量表 (SSPI量表 ),评价两组研究对象护理干预前后认知功能改变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前,观察组、对照组研究对象的 SSPI量表评分比较, P> 0.05。结论在慢性精神分裂患者中施以行为护理干预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 简介:飞行恐惧(FearofFlying,FOF)不管对于发生这种状况的飞行人员自身还是对军事和民用的飞行机构来说都可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本研究旨在对比三种治疗方法的效果:无医生指导下的读书疗法(Bibliotherapy,BIB)、个体化虚拟现实暴露疗法(VirtualRealityExposure,VRE)和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CB)。此外,我们还对接受了VRE和CB疗法的受试者进行了2d的群认知行为治疗(Groupcognitive-behavioral,GrCB),并对效果进行了评价。实验选取了86名患有飞行恐惧的受试者,其中19名接受了BIB疗法,29名接受了VRE治疗,16名接受了CB治疗。其中BIB疗法的受试者中有7名进行了VRE治疗,12名进行了CB治疗。共有59名受试者后来进行了GrCB治疗。结果发现,VRE疗法和CB疗法都比BIB疗法更加有效。VRE和CB治疗后的受试者在两项主要的检查方法中都显示了FOF的下降,但下降并没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然而VRE的有效率却低于CB,并且在另外进行的GrCB治疗中,经历过CB治疗的受试者的效果要优于经历过VRE治疗的受试者。由此得出结论,VRE在治疗FOF方面无疑是有效的,但CB治疗之后再进行GrCB治疗使受试者的焦虑程度下降更加明显。研究结果表明,今后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VRE与VRE加上认知方法效果的比较上,或者是对于每一种治疗方法各自效果的测量上。此外,对于单独应用GrCB方法的效果也应该进行研究,这可能会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方法。

  • 标签: 认知行为疗法 治疗方法 飞行人员 虚拟现实 恐惧 认知行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