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通过组合不同降雨强度、坡度的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沂蒙山区坡面侵蚀过程。结果表明:坡面产流时间随降雨强度、坡度的增加而提前,降雨强度对产流时间的影响较大;径流速度与降雨强度、坡度正相关,降雨强度对径流速度的影响相对坡度较弱,褐土表面径流速度大于棕壤;坡面径流量随降雨强度增大而增大,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少;土壤侵蚀率与总侵蚀量皆随降雨强度、坡度的增大而增大,但波动规律不同,细沟侵蚀使土壤侵蚀率急剧增加。对于棕壤,小降雨强度时,坡度是影响侵蚀率的主导因子,大降雨强度时,主导作用被降雨强度替代;对于褐土,侵蚀率的大小主要受控于降雨强度。在相同试验条件下,棕壤的侵蚀率、总侵蚀量要大于褐土,说明棕壤抗侵蚀能力小于褐土。

  • 标签: 模拟降雨 侵蚀过程 降雨强度 侵蚀率
  • 简介:通过3种不同地类(香根草、普通草地、裸地)小区的人工降雨试验,分析对比红壤坡地香根草植物篱的水土保持效果,探讨香根草植物篱不同部位的防蚀机制.结果表明:1)香根草植物篱具有明显的减流减沙效益,相比裸地,香根草减流21%,产沙量只有裸地的18%;2)香根草植物篱的产流时间明显滞后,在降雨强度较大条件下的减流减沙效应更显著;3)减流效应主要依靠地下部分根系对土壤结构的改善,增加降水入渗,减少地表径流;4)减沙效应主要依靠地上部分庞大的生物量削弱雨滴动能,减轻对土壤颗粒的破坏.

  • 标签: 香根草 植物篱 减流减沙 防蚀机制
  • 简介:土壤氮素是直接反映土壤肥力的重要部分,是生态系统循环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土壤氮素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密不可分,动植物残体、生物固氮、降雨及施肥均对土壤氮素含量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近年来,研究者采用了与其他学科结合、模型预测、~(15)N同位素示踪等一些先进方法对土壤氮素进行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但由于土壤氮素结构复杂,长期以来对土壤氮素的结构、反应及其转化仍未能完全认识清楚。

  • 标签: 土壤氮素 研究方法 综述
  • 简介:场降雨条件下小流域的产流过程是水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广西猫儿山代表性林区,利用三角形量水堰,对地表产流过程及其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外降雨、地表径流和河川径流曲线波动基本一致;洪水产流曲线陡峭,随降雨变化洪水起伏较大,但洪水回落较慢,历时时间较长。河川径流洪峰最大流量与最大雨强几乎同时出现,洪峰的滞后效应不明显;河川径流对大气降水的响应有迟缓型、敏感型和平稳型的特点。河川径流与林外降雨量及前48h降雨量呈极显著相关。

  • 标签: 广西 猫儿山 小流域 场降雨 产流过程
  • 简介:巴山山地是我国南北方过渡地区,亦是长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探讨该地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对于指导该地区的人工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采用时空互代法对巴山山地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及其物种多样性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巴山山地退耕地植被演替依次经过1年生植被草本群落、多年生草本群落、杂灌草群落及以栓皮栎、檀子栎或栓皮栎为建群种的阔叶林群落等不同阶段,形成地带性植物群落大致需要40~50a;2)物种多样性会随立地环境的变化有所差异,阴坡的各物种多样性指标明显高于阳坡,但其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演替初期,植被群落的物种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相对较低,随着植被群落演替的进行,各指标均呈波浪上升趋势;当植被恢复25a时,各多样性指数均达到最大,分别为23、2.5、0.89和0.8;到地带性植物群落阶段时,其各物种多样性指标又略有降低并趋于稳定。该结论对于充分利用植被自然恢复进行生态改善,并根据植被演替进程采取相应的人工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植被自然恢复 演替 物种多样性 退耕地 巴山
  • 简介: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应用CIRAS-2型光合作用测定系统,通过测定8个土壤水分梯度下山杏(Prunussibiri-caL.)叶片光合生理参数的日变化过程,探讨土壤水分变化对山杏光合作用日变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山杏光合作用日变化过程和光合午休的原因,随土壤水分的变化而明显不同,当土壤相对含水量(Wr)在56.1%~66.1%之间时,山杏没有发生光合作用午休现象,但超出此土壤水分范围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光合午休现象,当Wr在93.2%~77.0%之间时,山杏光合午休的主要原因是气孔因素限制,当Wr在49.3%~37.3%之间时,光合午休的主要原因开始由气孔因素向非气孔因素转变,当Wr小于37.3%后,光合午休的主要原因为非气孔因素限制,即叶肉细胞光合能力下降;2)当Wr在49.3%~77.0%之间时,山杏同时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

  • 标签: 光合生理生态 山杏 光合午休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水分
  • 简介:选取南方红壤侵蚀区3种典型的侵蚀土壤坡面和3场具有代表性的天然降雨,在同等试验条件下对其产流产沙规律及降雨前后坡面土壤颗粒组成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相同的侵蚀条件下,3种土壤的径流量表现为紫色土〉花岗岩红壤〉第四纪红黏土;产沙量表现为花岗岩红壤〉紫色土〉第四纪红黏土;通过降雨前后3种土壤表面的颗粒组成比较发现,3种土壤表面颗粒均有粗化的趋势。大量细颗粒的流失,是造成土壤退化乃至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天然降雨 颗粒组成 土壤侵蚀 过程
  • 简介: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降雨强度、坡度及地表覆盖3因素对花岗岩红壤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起始产流时间随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加而有所提前,而地表覆盖能延缓起始产流时间;2)在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条件下,径流率从产流初期开始都快速增加,7~10min后达到稳定,且随着降雨强度和坡度增加,径流率也显著增加;3)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产沙率明显增大,且降雨强度越大,坡度对产沙率的影响越明显;4)降雨强度和径流总量、产沙总量之间相关性极显著,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92和0.799;5)地表覆盖具有良好的减沙作用,其减沙效益超过90%.

  • 标签: 土壤侵蚀 南方红壤 模拟降雨 坡度 地表覆盖
  • 简介:为解决现行水平截流沟设计方法缺乏合理性和系统性的问题,从理论分析入手,给出坡地水平截流沟的系统设计方法和具体的计算公式。用植被或树木的耗水量结合当地一定保证率下的降雨量作为主要因素确定水平沟的距离;用当地设计保证率下最大一次可能降雨量、最大降雨强度、土壤入渗速率等参数确定水平沟断面尺寸——当量宽度与深度。实际工程应用结果说明利用文中给出的方法和公式进行坡地水平截流沟的设计是可行的。与以往的经验方法相比,该方法更具合理性、可靠性,可应用于生产实践。

  • 标签: 坡地 水平截流沟 水平沟 水土保持工程 工程设计
  • 简介:地表微地形测量是地表粗糙度定量化的基础,对地表形态动态监测、水文过程模拟以及土壤侵蚀过程模型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微地形测量方法主要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2大类,前者包括测针法、链条法、差分GPS法等,后者包括超声波测距法、红外线传感器法、结构光激光扫描法、激光测距扫描法、三维激光扫描仪法、近景摄影测量法等。在全面回顾各方法原理、优缺点及其应用的基础上,分析地表粗糙度定量化常用方法:统计方法指数、地统计学指数和分形及多重分形模型。认为:1)差分GPS法、结构光激光扫描法、三维激光扫描仪法和近景摄影测量法将在亚毫米一,厘米级地表微地形测量及地表粗糙度多尺度特征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简单、方便的测针法可能在野外测量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2)以地表微地形测量技术为基础,在土壤侵蚀过程模型中亟需形成一套完整的“测量一定量化一模型应用”范式,同时应加强对地表微地形空间异质性和各向异性的研究,发展新的统一的地表粗糙度定量化方法

  • 标签: 地表微地形 地表粗糙度 定量化 接触式 非接触式
  • 简介: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与空间变异特征对坡面降雨入渗和产流过程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黄丘区降雨-土壤水分响应关系,在天水罗玉沟流域建立野外坡面小区,利用野外水分动态观测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天然状态和90mm/h降雨强度下的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土壤剖面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可以划分为速变层(0-20cm)、活跃层(20-30cm)、次活跃层(30-40cm)和相对稳定层(40-100cm),土壤水分的垂向分布存在分层现象,坡向分布存在显著的坡位差异(P〈0.05)。降雨过程中,降雨能明显增强土壤水分的活跃性,主要表现在0-30cm土层范围内,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降雨对土壤水分活跃程度的影响逐渐减弱。0-30cm土层土壤水分随降雨时间变化表现为3段式,即快速上升期、稳定期、略微下降期,深层次土壤水分在垂向的变化中表现为不均匀性,存在梯度性差异;除0-30cm土层外,降雨仅增加各土层中的土壤水分,对各层间土壤水分在整体土层范围中土壤水分的占比影响较小,雨中坡位间土壤水分的分布差异更为显著(P〈0.01)。随着0-30cm土层的土壤水分含水率的增加,产流速率呈增加并趋于稳定的趋势,产沙速率的变化趋势为产沙量达到高峰后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

  • 标签: 野外坡地 土壤水分 垂直变化 空间变异 黄土丘陵区
  • 简介:淤地坝建设是治黄减沙的关键措施,为了加快淤地坝工程的修建,需要利用快速的筑坝技术,而快速筑坝中的质量控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快速筑坝质量控制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快速建筑淤地坝工程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淤地坝 快速建筑 质量控制 爆破 水力冲填
  • 简介:小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为产品提供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和支持系统功能。小流域生态系统的产品提供功能包括提供农业产品(包括种植业产品、牧业产品和渔业产品)、提供原材料和提供淡水资源;小流域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包括涵养水源、固定CO2、释放O2、净化环境、净化水源和洪水控制;小流域生态系统文化功能包括旅游价值、文化和科研价值;小流域生态系统的支持功能包括土壤保持、营养物质循环和提供生物环境价值。该文系统阐述上述小流域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与价值的估算方法,对于小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小流域 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 价值评估
  • 简介:以沂蒙山区88个雨量站点1980—2010年日降水数据为基础,采用普通克里格法和回归克里格法对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进行空间插值预测,分析评价不同空间插值方法预测结果的精度及差异性,掌握沂蒙山区降雨侵蚀力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种方法降雨侵蚀力插值结果空间分布规律一致,但回归克里格法对局部变异性描述更为精确;回归克里格法降雨侵蚀力预测值与实算值接近,降雨侵蚀力预测相对精度较普通克里格法提高53.64%。2)沂蒙山区降雨侵蚀力最大值为5438.22MJ·mm/(hm^2·h·a),最小值3033.23MJ·mm/(hm^2·h·a),均值4133.92MJ·mm/(hm^2·h·a);半方差函数分析显示,年均汛期降雨量和年均侵蚀性降雨量是影响降雨侵蚀力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3)沂蒙山区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上遵循从南向西北和东北2个方向逐渐递减的特征,降雨侵蚀力在沂蒙山区空间分布上属中等变异,但在县域尺度空间分布上呈弱变异(邹城除外)。

  • 标签: 降雨侵蚀力 普通克里格 回归克里格 空间变异 沂蒙山区
  • 简介:针对水土流失区生态修复项目具有系统多样性、措施多样化、区域差异性及时效性强等显著特点,从监测原则、监测程序、监测指标、监测方法和监测站点布设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成熟、完善的生态修复监测体系。

  • 标签: 生态修复 水土流失区 监测 方法 体系
  • 简介:本文对宽叶雀稗与不同繁殖方法、地表类型、坡向的生长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繁殖方法、地表类型、坡向因素对宽叶雀稗叶长、叶宽、盖度和鲜草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A1B2C2组合(即穴播、水平梯面、半阳坡)对宽叶雀稗的生长最为有利,其盖度为90.2%(比平均值58.1%多30.1个百分点)、鲜草重达8.61t/hm^2(比平均值5.22t/hm^2大64.9%)。宽叶雀稗不宜采用撒播草籽繁殖,其盖度和鲜草重均极低。

  • 标签: 宽叶雀稗 繁殖方法 地表类型 坡向 鲜草重
  • 简介:采用LFA(LandscapeFunctionAnalysis)方法,通过调查7种地类35组样本,评价植被类型、人类活动对林地景观功能和土壤性能的影响,并验证LFA方法在黄土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对林地土壤结构稳定性、渗透性能、养分循环性能的影响显著,其中,天然次生林改良土壤结构稳定性、渗透性和养分循环性能的作用最好,其次是刺槐人工林、油松人工林,荒草坡最差;人类活动对人工林地景观功能和林地土壤结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LFA方法能够较好地评价植被类型对林地土壤性能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人工林地景观功能和林地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在黄土残塬沟壑区有较好的适用性。

  • 标签: LFA方法 植被 景观评价 黄土区
  • 简介:本文从城市建设项目区的特殊性、敏感性出发,以临时堆土区的水土保持防护作为切入点,通过探讨不同类型、不同区域范围项目临时堆土区在布局和防护措施上可采用的水土保持方式方法,强调利用新工艺、新技术,初步总结出城市建设项目区在临时堆土防护方面的一些经验,以供参考。

  • 标签: 城市建设项目区 临时堆土 水土保持防护
  • 简介:采用输出系数法、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估算法、径流试验场法和相关关系法4种方法对密云土门西沟小流域非点源氮污染负荷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输出系数法中的Johnes模型和考虑降雨影响的输出系数模型计算值相对误差比较大,考虑流域损失的输出系数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相对误差仅为5%;输出系数方法适用于资料比较缺乏的地区,输出系数的确定是提高估算精度的关键。对流域非点源污染发生类型区和类型单元进行详细划分,并将对各类型采用径流试验场法的监测结果推算到小流域就能减小估算相对误差;采用径流试验场法推算密云土门西沟小流域非点源氮污染负荷相对误差仅为8%;相关关系法通过建立降雨和污染负荷的关系,其估算值相对误差达到4%,此方法需要长期的降雨-水质监测数据;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估算法主要估算流域土壤侵蚀量,没有考虑径流对污染物输移过程中的沉积、起动和交换等问题,估算值会偏大。

  • 标签: 饮用水源 非点源氮污染 输出系数法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估算法 径流试验场法 相关关系法
  • 简介:资料整编是水土保持监测的基础性工作.按资料的来源和属性,可将水土保持监测资料分为基础资料、观测资料、调查资料和衍生资料.水蚀区水土保持地面观测主要涉及径流小区和小流域控制站,按监测内容和对象,一般可分为影响因子、径流和泥沙观测资料整编3大类,不同资料整编内容与方法不尽相同,各有侧重.近期,应抓紧制订监测资料整编的技术标准和整编制度,规范整编行为,同时,还应加强技术培训和档案管理,提高水土保持监测资料整编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 标签: 水土保持 地面观测资料 整编内容 整编方法 水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