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就独语句能否自带语境、表达语用学中的"意思",独语句中的独语词的语义是否确定、独语词是否都能表达确定的实体概念,独语句的语义是否确定,独语句能否不产生歧义以及独语句是否具有"有意谓"的"一个话语"的语用功能等问题提出了与一文不同的意见.

  • 标签: 独语句 交际语境 语用功能
  • 简介:通过对近二十几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国内研究成果的梳理,对研究中的线索和成果进行大致的总结,从而了解研究现状,并取得对"魔幻现实主义"等一系列重要文学概念相对准确的理解.

  • 标签: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创作手法 中国文学
  • 简介:以森林调整的实践为基础,从异龄林收获调整的理论与方法入手,确定了以检查法为基本方法的森林经理技术。提出在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为主的防护林中,实施'栽针保阔'的经营措施,以便使现实林分从低效率的生态平衡转变为高效率多功能的生态平衡,逐步把现实林分纳入择伐轨道。

  • 标签: 异龄林 收获调整 栽针保阔 森林经营
  • 简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自古以来探讨的一个话题,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理解和对待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定位。近代以来,不论是黑格尔还是费尔巴哈,都没有意识到人类的实践活动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在一起,他们的抽象自然观中人与自然都是独立开来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片面认识,从而导致了工业文明时代社会发展的"生态缺位"。马克思的自然观坚持"现实的自然"的基本立场,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本质,主张实践是中介,自然是前提,人与自然辩证互动,强调应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走出"抽象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困境,从"现实的自然"出发,理性地控制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共生"。同时,理性地反思传统的发展理念所带来的生态影响,重新审视旧工业文明时期唯经济利益至上发展观的片面性,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进行文明发展的价值重塑,才能从"生态缺位"走向"生态自觉",并通过构建环保型的生产体系、选择生态化的技术、建立低碳节约的生活方式等"实践觉悟",切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实现人类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双赢。

  • 标签: 抽象的自然 现实的自然 社会发展 生态自觉
  • 简介:伦理属于自然演化过程在社会中得以继续的最佳准则,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既自然又自觉地遵循着的一种关系准则.人类社会面对环境危机,需要环境伦理,环境伦理是人与自然共生的自然法则,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延伸到自然,参与自然生生不息的共生过程.技术异化的解决,需要科技伦理,科技伦理从人的行为向度考察人类生而面对的危机,涉及危机的极限.'模糊界限'原则阐明了危机极限的内涵及其严峻的现实,这也肯定了科技伦理的意义,从而提出走向生态纪元是地球共同体的未来,也是伦理的追求.

  • 标签: 过程哲学 伦理 环境伦理 科技伦理 模糊界线
  • 简介:郭象的玄学体系熔传统儒家的伦常与庄子的自然之道于一炉。以“独化论”为根基,以“性、命”说为连接,塑造出“游外冥内”的圣人人格,并以“名教即自然”为其理论归宿,倡导人们安守本分,追求性分内的逍遥自得。整个学说富于思辨性。

  • 标签: 郭象 独化论 名教即自然
  • 简介:本期我们继续探讨中国林产品品牌和品质这个林业人共同关心的大话题。这次,我们参考看看德国人是如何塑造德固品质的。这篇文章是我多年前在德国工作期间写的。到今天,关于“德国制造”和“中国制造”的深层社会机制我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 标签: 林产品 逻辑 商业 表象 中国制造 产品品牌
  • 简介:随着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观念,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格局,生态哲学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生态哲学丛书”无疑是当前我国系统、深入研究生态哲学的重要成果。盖光、陈红兵教授等主编的“生态哲学丛书”,是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研究人员的集体成果。该基地前身是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生态文化研究机构之一,2007年升格为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

  • 标签: 生态哲学 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 山东理工大学 总体格局 低碳发展
  • 简介:对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八面通林业局现实应抚育林分面积、蓄积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经营建议。

  • 标签: 林分 抚育 措施
  • 简介:虽然影响技术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单从自然观与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上看,自然观形态决定技术发展状态,技术发展的良性状态取决于自然观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反过来,技术发展状态也影响自然观的演变和发展。从历史上几种自然观形态中能够发现二者内在的联系。在自然观发展过程中也能看到古今的积极对话和中西的努力互补,自然观体现为一种历史性的辩证回归。

  • 标签: 自然观 技术发展 人与自然关系
  • 简介:玄武湖自古便是南京重要的水体资源。清末,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会场与玄武湖相邻,为了便于游人在会场与玄武湖之间往返游玩,特在明城墙开辟城门,命名为丰润门(今玄武门),并开辟道路直通今环洲,大大方便了人们往返湖洲,这成为玄武湖从自然山水向近代城市公园转变的奠基之笔。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在历任市政当局重视下,玄武湖的人文生态演变速度加快。刘纪文担任南京特别市市政府首任市长后,市政府接收玄武湖为市有,并在财政局下设玄武湖管理局进行管理,管理局除了"司湖之出产",还负责"亭榭花木之点缀",市政当局开始具备美化玄武湖的意识。何民魂继任南京市长后,开始挖掘玄武湖的休闲潜力,力图将玄武湖建设成为"新桃源",其具体措施有修整湖内路桥、整修湖内古迹建筑、清除湖面蔓草等,使玄武湖初具公园形态,游人渐多。1928年8月19日,玄武湖被正式开辟为公园,1928年12月10日,直接隶属于市政府的公园管理处成立,取代玄武湖管理局行使管理职能,玄武湖成为公园管理处重点建设的城市公园。刘纪文曾设想将玄武湖公园内五洲次第设计、陆续开辟,计划征集世界五大洲物产分别陈设各洲,增进游客博物智识和世界眼光,因此将公园命名为"五洲公园"。南京市政当局多次制定了针对玄武湖的开发计划。但是,至南京沦陷前,真正可供游览的湖洲只有美洲和非洲(今翠洲),其关键问题在于五洲中原本有湖民居住,土地产权公私交杂,土地征收工作并不顺利,且市政府经费支绌,致使各项计划的实施效果都大打折扣,根本无法实现将其命名为"五洲公园"的初衷。马超俊担任市长后,将其改名为"玄武公园",这意味着五洲公园的革命主义理想泡沫被刺破。不过,五洲公园时期玄武湖公园化过程并非完全失败,经过持续的整顿,�

  • 标签: 民国 玄武湖 五洲公园 人文生态
  • 简介:人的改造性实践活动是受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念所支配的,而支配这一活动的观念是否科学与合理又取决于建构人的实践观念的根据是否正确或具有真理性,这一根据就是人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的正确与否.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越正确越具有真理性,据此而建构的人的实践观念就越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这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现实的人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把实际支配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观念与把人的社会活动作为认识对象所形成的实践概念区别开来,这是马克思的唯物辩证哲学所具有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必然体现.

  • 标签: 实现 实践观念 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