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现今出土文献的研究日益成为我国文献学研究的热点,出土文献类课程在全国高校文献学课程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教学需要,教学实践环节——考古实习正成为出土文献类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将考古实习引入出土文献类课程教学,是出土文献自身属性和学科特点的必然要求,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出土文献类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 标签: 出土文献 实习出土 文献课程
  • 简介:出土简牍文献本身的文体具有鲜明的特点。由于战国时人对于"言""事""志"功能的体认,认为此三者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文体--《诗》《书》《春秋》;郭店楚简的《语丛四》论述的是战国时期常见的"说"体;此外,"凡"字的发凡起例与体例、排比体、语录体、对话体、评点体、歌谣体与赋体等,在简帛文献中都有出现,有的还加以论述。这对于我们认识先秦时期文体的发生与构成以及为文之轨范,都是极其重要的。

  • 标签: 简牍文献 文体 言事志 说体
  • 简介:许慎《说文》释“苛”为“小艸也”。东汉高诱释“苛,烦也”,为后代训诂学者沿用。本文通过战国竹筒材料证明“苛政”之“苛”本字为“▇”,本义为虫螫之疾的痒症,引申义为暴政,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于疾病和暴政的认识,而“苛政”具体是指过多使用刑罚。而《礼记?檀弓》“苛政猛于虎”的“苛政”也并非王引之所说的“苛征”,“政”无需破读,“苛政”就是指暴政。

  • 标签: 本义 引申义 苛政猛于虎
  • 简介: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是继《甲骨文字诂林》《金文诂林》等大型工具书之后,对战国文字考释成果进行系统整理的集成性古文字学著作,它的正式出版还可为考古学、历史学、哲学、语言学、文献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帮助。作为此书前言,本文将简述战国文字研究的历史、战国文字工具书编纂的成就,对战国文字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有所议及,并就《集释》的成书始末也稍作交代。

  • 标签: 古文字学 战国文字 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
  • 简介:二十世纪以来出土了大量的秦代文献,有关律令、医药、农事和卜筮的文献最多。这与秦代统治者“焚书令”不废去“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吏为师”一致。秦代因时间短,且文化政策上焚书坑儒,文学整体上呈现出重实用而少文采的功利性特点。秦代铭颂类作品及“日书”最值得关注,尤其是“日书”,潜藏着秦代民俗文化中的神话元素和志怪故事因子。关注出土的秦代文献,不仅有助于把握秦代文学的整体状况,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秦代文学中的“小传统”。

  • 标签: 秦代文学 出土文献 民俗文化 小传统
  • 简介:"帝"在先秦文献中是一个具有重要内涵的字,其含义的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文字层面的变化,还折射出先秦人们观念的演变。在此认知基础上,依次解读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中"帝"字的核心含义与演变过程,以理清该字在不同时期的含义和用法。

  • 标签: 先秦 甲骨文 金文 简帛文字
  • 简介:出土战国文献中的助词“之”,可用于定中之间、状中之间、中补之间、主谓之间以及主语与介宾之间,其基本功用是充当定语、状语和补语的标志。

  • 标签: 出土战国文献 助词
  • 简介:近几十年来,出土先秦文献中语气词的研究成果呈火热趋势,且成果颇丰。本文将前辈的研究归纳为宏观性、封闭性以及个体性等类型,按照时间顺序列出前辈各家的研究成果,并作简单评述。最后总结出前人研究存在的不足,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出构想。

  • 标签: 出土先秦文献 语气词 研究述评
  • 简介:出土文献具有保持语言原貌、时代地域明确的优点,研究上古汉语虚词时,应以出土文献为基本语料,以传世文献为旁证,这样会在上古汉语虚词研究方面得出更为可靠的新结论。

  • 标签: 出土文献 上古汉语 虚词研究
  • 简介:阜阳汉简《周易》在卦、爻辞的后边,保存了许多卜问具体事项的卜.辞。这些卜辞并非没有价值,它反映了卜筮从先秦时期卜史掌握的正统地位开始流落民间,开始“切于民用”的演变趋势。帛书《周易》卦序排列,是从通行本卦序向纳甲筮法卦序演变的中间阶段,同样是筮法演变的重要环节,这对易筮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阜阳汉简 《周易》 筮法 帛书《周易》 卦序
  • 简介: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于2008年,是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校级重点科研机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为国内外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的重镇。该中心的工作目标是:通过开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研究和协同创新,深入探讨出土文献整理、研究与保护工作的前沿课题,以建设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出土文献研究和保护中心。

  • 标签: 清华大学 文献 出土 保护 人文社会科学 古代文明
  • 简介:当前语言学界的研究者大多认为表校量、比较义的“较”的本字是“斠”,但这种观点在传世文献以及出土文献中得不到有力的用例支持.与之相比,“校”字作为表校量、比较义的“较”的本字则得到了更多时代较早的传世文献以及出土文献的支持.出土先秦校券书写后一分为二,在勘验比较时合二为一进行比勘的形制也与“校”的字形相近.综合以上情况,现认为表校量、比较义的“较”的本字是“校”.

  • 标签: 校券 比较 本字
  • 简介:黑水城出土西夏文医药文献是中医文献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丰富了唐宋金元时期的医学典籍;为古医籍的校勘和辑佚提供了善本;保存了西夏本民族的医药文献,补充了民族医学内容。对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医药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应引起中医学界的关注。

  • 标签: 黑水城 西夏 西夏文 医药文献 民族文化
  • 简介:亲属词既表明人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又可以用来称谓,是汉语中最大的、系统性最强、最完善的一个称谓语系统。出土秦系文献中称谓语的内容非常丰富,本文全面梳理了出土秦系文献中亲属称谓总称、血亲称谓、姻系称谓,并结合传世文献及其他有关出土文献作了详细的疏证,进而透析其文化内涵。

  • 标签: 秦系文献 称谓语 父系 母系 姻系 文化内涵
  • 简介:在高校古汉语教学改革中,应适当吸收出土文献研究的成果,以促进古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出土文献研究亦应为古汉语教学提供服务和便利。首先,尽可能将出土文献与相关的传世文献加以对照。其次,尽可能将出土文献研究的相关成果以字典、词典等形式呈现出来,以便检索和利用。最后,对大型语文辞书中的不当之处予以补正,使其更好地为古汉语教学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在将出土文献研究与高校古汉语教学结合时,要注意掌握分寸,以适度为宜。

  • 标签: 高校 古汉语教学改革 出土文献研究 吸收 服务
  • 简介:目前公布的出土战国文献材料,绝大部分文字已经被释出。这为我们编写一部以出土战国文献为研究对象的语文性工具书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对“期”“乐”“宽”三个字头所管辖的单音词义项、复音词目进行了穷尽性的描写与梳理,逐条标明词类、词性、词义以及用法,并于每个词条后面附以关联条目,以此通观该字在出土战国文献语言中实际使用情况。

  • 标签: 出土战国文献词典 样稿 “期” “乐” “宽”
  • 简介:长期以来,吐蕃远古小邦问题一直颇存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有:一、小邦存在的时代是否为吐蕃时期;二、诸小邦是何时被吐蕃所征服的;三、在悉补野王统时代和吐蕃王朝时期,吐蕃与诸小邦处于什么样的关系;四、吐蕃之前究竟有多少个小邦;等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吐蕃史的角度以及具体的地理环境、文化与史实背景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探讨,认为诸小邦存在于悉补野王统出现之前,小邦的具体数量超过了40个,在悉补野王统时期一些小邦已经被征服,并从敦煌吐蕃藏文写卷、近年新发现的11世纪苯教古文书等出土文献资料出发,结合《弟吴宗教源流》等后期传世文献的有关记载对吐蕃与小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推测。

  • 标签: 小邦 吐蕃 悉补野王统 关系
  • 简介: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是国内利用北大汉简《老子》进行文本校勘、字词训诂的第一本专著,并较为全面地利用有关出土文献开展了对《老子》文本及老子思想的研究。此书对老子思想体系中重要概念、范畴具有独到的辨析;推崇林语堂先生有关老子哲学的阐释亦是此书特色。

  • 标签: 北大汉简《老子》 出土文献 老子思想 林语堂
  • 简介:出土新材料证明,量词“步、石、斗、升、参”意义的传统训释应该补正:“步”除了作长度单位量词外,还作面积单位量词,义为“平方步”,是“亩”的下一级单位,该意义从先秦一直使用至近代。表示容量单位的量词“石、斗、升”至少在汉代还有“大石”与“小石”、“大斗”与“小斗”、“大升”与“小升”之分,且同级单位的大小比率均为5:3。“参”在秦汉时期除了作重量单位量词外,还作容量单位量词,1参为1/3小斗。

  • 标签: 出土文献 量词“步 参”
  • 简介:表示“袋子”义的名词,先秦两汉主要有“橐”和“囊”两个。从传世文献的考察来看,先秦多用“橐”少用“囊”,西汉“囊”赶超“橐”,并在汉末“囊”替换了“橐”;但从简帛文献来看,两汉以前多用“囊”少用“橐”,两汉则“橐”多于“囊”,它并未被“囊”所取代。“橐”与“囊”并无大小之别,而是无底与有底之分。可见,要研究先秦两汉常用词的演变,应当结合传世和出土文献进行综合考察、相互印证,只有这样才能使结论更加接近语言演变的事实。

  • 标签: 先秦两汉 “橐” “囊” 历时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