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0 个结果
  • 简介:唐宪宗元和年间发生的谏佛骨事件,原因并不完全在于韩愈对佛教的猛烈攻击与批判,而是因为随着天下藩镇的平定、大唐的初步中兴,宪宗日渐志骄意满,其元和初年那种虚心求谏纳谏的作风已有改变。对于那些有损君主威望及皇权加强的人和事,宪宗有心给予严处,“以儆其余”。韩愈《谏佛骨表》恰恰在这一关键问题上严重触犯了宪宗的自尊,未能摆正君尊臣卑的位置,因而随后出现的结果就是必然的了。

  • 标签: 唐宪宗 韩愈 谏佛骨事件
  • 简介:历来人们皆以为韩愈因上《论佛骨表》反佛而遭贬潮州。实际上是韩愈在劝诫时未能成功预设对方角色身份,在“表达-接受”互动过程中缺少共同点,尤其在檗栝傅奕的《请除释教书》时,给人以“事佛年促”语义暗示,触怒了完宗,导致对话的失败。

  • 标签: 《论佛骨表》 对话策略 角色身份 修辞
  • 简介:《龙手鉴》指谬朱积孝辽僧行均所撰《龙手鉴》,多收佛书俗字。清乾隆年间修纂《四库全书》时,因见于辽人著作颇罕,故在《四库全书》中的《小学·字书》中破例录入。但《手鉴》殊鲜刻本,只有江都汪氏《正谊斋丛书》收有此书。字体宽大,最为豁目。张之洞在《书目答...

  • 标签: 《四库全书》 《书目答问》 “弓” 张之洞 乾隆年间 入声
  • 简介:十年计划在普通教育中,中等教育(secondaryandhighersecondaryeducation)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年轻人可以决定自己是接受高等教育,还是接受技术培训进入职教。印度教育家和专家也都建议这一阶段的教育应该具有职业倾向性,使教育与就业市场衔接起来。1968年,D.C.Kothari委员会在其《国家教育政策》中就提出,至少50%的学生应该接受职业教育,这样就可以减轻大学的压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就业能力。

  • 标签: 印度 国家教育政策 就业能力 培养学生 职业倾向性 普通教育
  • 简介:将《应县木塔辽代秘藏》残卷与《龙手镜》相印证,纠正了《龙手镜》中一部分俗字的错误,并补充了《龙手镜》未收的一些俗字。

  • 标签: 《辽藏》 《手镜》 俗字
  • 简介:一提到印度,大家一定会想到裹着头巾、留善大胡子的男人;顶着纱巾、挂着鼻饰的女人;还有那些在大路上晃晃悠悠的老牛,车辆行人无不避让;还有那无处不在的咖喱昧儿和那身体能变形的瑜伽。虽然和中国一样,同处于亚洲。也同样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却是一个神秘的国家,有着稀奇古怪的传统习俗。

  • 标签: 印度 趣闻 四大文明古国 传统习俗 中国
  • 简介:年初,我们一行人受邀来到印度。在阿格拉到新德里的这一段火车之旅上,我们感受到了当地的人生百态。印度的铁路是英国人统治时期修建的,铁轨比我国的铁轨宽,所以火车厢也宽。我们国内的硬卧车厢,一般一个单元只有上中下三层两排六张卧铺,他们的除了和我们的一样六张外,走廊的一侧,又加出~排,于是,他们的硬卧,就比我们的多出三张卧铺来。

  • 标签: 印度 孝子 新德里 英国人 铁轨 车厢
  • 简介:《龙手镜·杂部》'■'字诸家未释,今考当为《说文》'丘'的古文'■'的楷写讹变字;《杂部》'■'字,《中华字海》注音为'jùn'不当,当有xìn、xùn两读,学者尚未指出'■'的今文还可能是'讯'字;《杂部》'[■],古文,音祭'条中'祭'疑当为'癸'之误;《石部·平声》的'■'字,《汉语大字典》注音为chěn,不当,当音jī,今通行字实为'■',其古文'■'实当为'■'字之误,'■'乃'磣'的异写字,而《石部·上声》列为'磣'的古文的'■'字则当为'■'字之误。

  • 标签: ■(癸) ■(■) ■(磣)
  • 简介:位于南京栖霞山千佛崖"三圣殿"东侧、供奉三佛的三壁三窟,一向被认为是南齐时与"三圣殿"几乎同一时期开凿的洞窟,并得到新出土陈朝名臣江总所撰《摄山栖霞寺碑铭》碑阴残文的证实。但另一方面,千佛崖三壁三窟的窟样式与尊像的服制乃至装饰却又分明流露出了偏晚的时代风格。通过实地考察并结合对文献暨新出土《摄山栖霞寺碑铭》碑阴残文的研读,笔者倾向于千佛崖三壁三窟原本仅雕造了位于后壁的一铺三身像或一铺一身像,三佛题材并非南齐最初开凿此窟时的施主的本意,现存的左右二内尊像极可能是梁陈及其以后打破原有壁面补凿而出。南朝齐、梁之际,恰值中原北方的佛教造像艺术发生巨变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于南京栖霞山千佛崖南朝像年代的判定,也就不仅仅是孰早孰晚这样一个近乎概念化的议题,也牵涉到佛教造像的造型暨装饰艺术的源流与传播。

  • 标签: 千佛崖 三壁三龛窟 《摄山栖霞寺碑铭》
  • 简介:今年是中国传统蛇年。生肖里.中国人把蛇当成“小龙”尊崇。在印度,蛇也被当“神”一样看待,印度人还专门为它设立“蛇节”。

  • 标签: 印度人 中国传统 中国人 “神”
  • 简介: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铁路网络,它连接着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的每个角落。在印度,每天有约2000万人搭乘火车。来自不同地区、说着不同语言、处于不同阶层、拥有不同传统的人混杂在火车里,一起度过几个小时甚至几天。乘客们的行为也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印度的年轻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年轻的锡克教徒爱自拍,少年骄傲地展示他的品牌牛仔裤。

  • 标签: 铁路网络 西方文化 锡克
  • 简介:在讲究用技术实现效率最大化的现代商业环境里,有时候,制胜的基本招式反而是“简单粗暴”。中国上海,一位写字楼女白领饥肠辘辘地等待着在外卖O2O(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上订购的快餐,抱怨送餐员总是迟到;而在千里之外的印度孟买,一位银行职员打开了准时收到的午餐盒,享用着妻子亲手做的家庭餐,还能感觉到食物刚起锅的热度。

  • 标签: 印度 传奇 盒饭 商业环境 最大化 互联网
  • 简介:有一个农夫,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贪心、狡猾,小儿子勤劳、诚实。

  • 标签: 印度 儿子 诚实
  • 简介:印度西部的希沃布里村,有一对能随人们的喊叫声而自动离地腾空的巨石,这种现象似乎表明重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人为改变。

  • 标签: 印度 升空 重力作用
  • 简介:一部手机20美元,一个净水器43美元,一台冰箱70美元…这些并非破旧的二手货,而是印度一些知名企业针对贫民市场开发的低价新产品。为挖掘印度贫民市场的潜在消费力,印度一些企业着眼低收入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

  • 标签: 印度企业 革新 市场开发 知名企业 实际需求 消费群体
  • 简介:高中历史教材在亚洲革命风暴一节中,重点讲述了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1859年)。但是,对于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的主力军———“土兵”,教材及教参都没有作详细明确的表述。什么是“土兵”?它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会成为印度民族大起义的主力军?等相关问题就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些疑点。

  • 标签: 印度民族大起义 土兵 东印度公司 历史教材 英国殖民者 殖民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