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新词是时代的产物,有一定的创造性,对它们的翻译也有一定的特殊性。考虑新词的特征,在英译时应尽量在目标语找到对应词,如果汉英联想意义不一致时,为了更好的传达文化内涵,译者可以采用直译或意译。

  • 标签: 新词 “~货”字词语 英译
  • 简介:从文献用例、引申原理和同步引申规律及同位关系等方面观察,“承”有“听闻”义;“听闻”义由“承受”义引中;“听闻”为“承”的基义,“谦敬”、“已然”为其陪义;意义与句法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了部分学者对“承”的意义的误释。

  • 标签: 听闻 引申 基义 陪义
  • 简介:本文从海明威小说叙述的时间、人称、聚焦以及方式四个方面来具体解读其叙事特色,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到海明威小说创作的高明之处。当然,海明威小说中的叙事艺术并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而是在叙事过程中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动态变化的叙事轨迹,呈现出一个变幻莫测的海明威小说世界。

  • 标签: 海明威 小说创作 叙事艺术
  • 简介:柯勒律治思想庞杂.著作零散而无系统,但其中贯穿着独特的思维方式。柯勒律治的自然科学、哲学、神学、诗学等著作之中都可以看到两级法则,可以说是他固有的思维模式。这一模式不同于辩证法,它是柯勒律治接受英国与德国两大思想传统后的独特产物。它是一种有机整体的思维,不同于以往的机械割裂地看待事物的方式,可以说是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这种有机整体思维的形成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

  • 标签: 柯勒律治 有机整体 思维
  • 简介:昭和初期社会转型的不安和自我意识的震荡是心理分析小说《机械》呈现的两种表征。与之相对应,作者在叙述上也呈现出不同视角交错的声音。这种结构延伸出第三人称视角下“腐蚀性”作用和第一人称视角下“化学分子”式人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支配下导致「私」人格分裂的过程。而第四人称视角正存在于克服主体性失位症状的期待之中,透过这种期待最终将自我超越的可能性还原于内在心灵。

  • 标签: 横光利一 机械 四人称 相对性 化学性
  • 简介:鉴于以往对后分句引导语“别说”?的语用衍推关系的研究无法解释“别说”句内部的语义、句法差异,文章对后分句引导语“别说”进行了重新分析。文章认为,在篇章视角下“别说”句的语用衍推关系在两个不同语义层面上分别表现为:“别说1”是前后分句命题内容之间的衍推;“别说2”是在更大事件框架下,前分句命题与前后分句的复合命题对于实现此事件可能性的衍推。衍推关系所在语义层面的不同决定了“别说”句不同的结构形式:“别说1”为对称结构,“别说2”为非对称结构。通过对虚词自身语义层次的分析,文章还找到了虚词的语义-语法接口。

  • 标签: 后分句引导语“别说” 衍推 篇章视角 语义-语法接口
  • 简介:汉语语用能力是指操汉语者正确理解和使用汉语的技术和能力,他决定了一个人汉语语言能力的实际表现。汉语语用能力的构成涉及到语篇、语体、言语行为、言外之意、礼貌、修辞等六个方面的理解与运用。围绕这六个方面,可以有序开展汉语语用能力评估量表的制定及相关的描述语库建设。重要的是,语用能力的评估不应只针对非汉语母语者,汉语母语者的语用能力评估对推动我国国民语言能力建设也非常重要。

  • 标签: 语用能力 语言能力 言语障碍 描述语库 量表
  • 简介:汉语成语在翻译中的使用非常普遍,但是汉语成语的本质属性、固有特征和文化内涵使其在传达原文的内容和风格上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并尽可能地保存原文中的异国情调,翻译中应该优先使用普通词语,并尽可能地少用成语。

  • 标签: 成语 翻译 内容 风格 异国情调
  • 简介:"格赖斯循环"关系到语用学与语义学之间的分野,是语用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话题。首先梳理了语义学与语用学界面之争的不同观点,分析了语用介入与含义可取消性之间的关系,然后尝试性地提出了消除"格赖斯循环"的方案,重新界定了语用学的范畴,指出了显义不可取消,最后对Bach(2002)、Levinson(2000)、徐盛桓(2006)等提出的消解方案等进行了讨论。

  • 标签: 格赖斯循环 含义 显义 可消性 语用介入
  • 简介:文章论述了语文辞书中字典、词典、语典三分的理论依据、事实基础,及其主要意义。认为“语词分立”是“三分”的理论依据。语典的大量编纂和出版,为“三分”奠定了事实基础。“三分”的主要意义是:有利于语文辞书编纂的分工,使字典、词典、语典各司其职;有利于语典编纂的研究和语典学的建立;有利于汉语语汇研究和语汇学的建立与完善。

  • 标签: 字典 词典 语典 三分
  • 简介:异体字现象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文字现象。异体字的产生与文字演变、书法审美和文化制度等多方面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从三方面探讨异体字与书法的关系。首先,古代许多书家擅长使用异体字,有些书家还提倡书法中使用异体字。其次,异体字的字形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感。本文以唐代楷书名家作品和初唐部分墓志楷书异体字为例,分析说明异体字的字形特点及其对书法创作的价值。第三,异体字在明清金石考据学的大背景下成为众多书法家和篆刻家青睐的对象,书法、篆刻中的异体字形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视觉文化景观。

  • 标签: 书法审美 异体字 文字现象 文字演变 文化制度 形式美感
  • 简介:许多一线教师,讲到古典散文,往往在句法、修辞等方面下功夫,满足于知识性的阐释,但这种句法、修辞方面的特点,往往并不是孤立自足的,而是与文章的体裁(形式)紧密相关的。同样属于实用性的议论文,《文心雕龙》就分出"颂赞""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论说""祝盟""铭箴"等,其中大部分是政治性的,具有公文性质,有些已经随着历史的、体制的变迁而消亡了。其中"论说"篇,具有特别的价值。不弄清其作为文体规范的独特内涵与今日之不尽相同,解读古典散文经典很难精确。

  • 标签: 古典散文 散文文体 奏启 铭箴 祝盟 章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