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传统意义的士大夫之词,无论范畴内涵及时间划分都可商榷。宋代士大夫之词的审美规范应以士本体精神为内核,这在儒学复兴之前似未出现。庆历前后,随儒学复兴的全面展开,标志士大夫意识觉醒的士本体特征初步确立,宋词创作主体才以自主性文化性格和主体精神出现在词史中。熙、丰后儒学复兴高涨期新理性精神及主体意识的高扬,使得士大夫之词审美内涵更为完整而成熟,士大夫之词由此而定型。儒学复兴是宋代士大夫之词得以诞生的文化母体,抛开儒学复兴而谈士大夫之词,不仅是不完全的,而且可能是有失原生态含义的。

  • 标签: 士大夫之词 审美内涵 士本特征 人本特征 儒学复兴
  • 简介:明朝前期经历洪武、永乐两朝的重典治吏后政治空气开始舒缓,随之而来,官员家属交通公门、以公谋私的不法之事渐有漫延膨胀之势。伴随这一局势变化,明代中期士大夫家书等文献中“屏迹公门”一词逐渐增多。依据士大夫家书文献体系中的不同语境,“屏迹公门”一词具体意涵有三:其一是士大夫禁止家人涉足公门、谋取私利;其二是士大夫自我约束不因私事而访公门、干扰公事;其三是致仕官员乡居期间远离公门、严守法度。屏迹公门逐渐成为明代朝廷官员考核、士林道德品评的重要内容之一,出现在考核评语和墓表行状等文本中。屏迹公门成为明代清流士大夫管束家人和约束自身的自律行为,既体现宋明理学修身齐家思想带来的道德约束,也反映士大夫维护政治地位和官声清誉的现实考量。

  • 标签: 明代 士大夫 屏迹公门 家书
  • 简介:“历代论者多从个人心境、志向、谋略等角度解释荀彧之死。荀彧辅佐曹操,又坚决反对曹操晋爵、加九锡,以至于死,并非当时特例。依附割据群雄、待时而动,以期匡复汉室,并在群雄欲代汉自立时坚决维护汉祚,是东汉末年士大夫普遍的政治抉择。故而,荀彧的人生历程展现了当日士大夫之群体动向,荀彧之死隐喻着汉末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匡复之志”最终归于失败的命运。

  • 标签: 东汉 士大夫 荀彧 匡复之志
  • 简介:已故的吴组缃先生谈小说常常出语惊人,好些兀突精采的意见可惜没有形之于文字。记得1980年秋,我有一次在他北大寓处同他谈起《儒林外史》,他说:'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与命运,除了反右、文革、上山下乡之外,《儒林外史》里已经全有了。'这番话,我以后愈想愈觉得意味深长。已往我们研究《儒林外史》,往往只将眼光局限在小说反映时代这一'断代'的框子里,从吴敬梓的艺术和十八世纪的现实的关系上观照一切,却疏忽了这一刻画时伐的卓越艺术中的历时性,即这部十八世纪的艺术的社会史的历史的传承内涵。吴敬梓的艺术感兴大致说来是由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各种色相触发

  • 标签: 《儒林外史》 吴敬梓 吴组缃 历时性 上观 匡超
  • 简介:山崎宏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传奇老人。他是日本人,侨居中国济南72载且以行医为生。济南人信服他的医术、敬重他的人品,但却给他取了个"鬼子大夫"的绰号。

  • 标签: 济南市 中国人民 日本人 新中国 侵华日军 大夫
  • 简介:范仲淹所云“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主要在于倡导士大夫做官要清正廉洁,严于律己,勇于任事,敢于担当。这是一种宋代士大夫为官从政的现实准则,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理念与处世精神。其形成原因大致包括民族传统精神、儒家思想影响、现实社会促动以及特殊个性等内容。范仲淹的言论身行和人格风范在宋代社会广泛传播,直接影响周围一些文官士大夫的处世态度,对改善当时的士风产生了一定作用。在当今社会,这种从政精神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宋代 士大夫 范仲淹 公罪
  • 简介:本文是郭嵩焘和刘锡鸿政治思想的比较研究。笔者着重探讨在郭嵩焘和刘锡鸿的政治思想中最主要的问题意识是什么、这个问题意识和他们看到的西方有什么关系这类的课题。笔者想强调的是:第一,我们在他们出使之前的所有的文章中能看到他们的问题意识——“士大夫在那时的中国社会应该担负什么任务?”第二,他们从这个问题意识来观察西方社会,特别关注英国的“官”和“民”的关系。并且他们对英国政治的看法之间有思路的差别。

  • 标签: 郭嵩焘 刘锡鸿 士大夫观 英国政治观 官民
  • 简介:大家都称呼白求恩为“白大夫”。对比白求恩同志,因为柯棣华脸色黑,大家就亲切地叫他“黑妈妈”。为此,葛公村有位老先生还写了一副对联:“华佗转世白医生,葛洪重现黑大夫”。“黑妈妈”这个雅号,既反映了晋察冀边区军民对柯棣华大夫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敬,也是对柯棣华大夫最高的奖赏,也是柯棣华大夫真心实意为广大伤病员服务的真实写照。

  • 标签: 大夫 妈妈 晋察冀边区 柯棣华 白求恩 医生
  • 简介:太原地处黄土高原之上,汾河谷地之中,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已有2500年的历史。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下来,形成一片历史的沃土。太原窦大夫祠就是这片沃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 标签: 大夫 太原 历史文化名城 黄土高原 文化积淀 河谷地
  • 简介:中国客家博物馆之匾额馆内珍藏一块“大夫第”匾额,该匾额长107厘米,宽46厘米,硬杂木质地,表面呈淡红色,外边下沉,内边突起,层次感分明,四周无雕花、吉祥图案等,正中为阳刻楷书“大夫第”,其中“第”高40厘米,“大”、“夫”二字高均32厘米,两端为阳刻楷书款识,其上款为:敕封修职郎叠封文林郎今赠奉直大夫徐元绂;

  • 标签: 匾额 大夫 赏析 吉祥图案 博物馆 层次感
  • 简介:一、窦大夫祠概况及历史沿革窦大夫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贤大夫窦犨而建的祭祀建筑,也是历代地方守臣及百姓祈雨的场所。祠堂位于太原市西北25公里尖草坪区上兰镇,坐北向南,背靠烈石山,西南依傍汾河、与冽石寒泉相连接,东与保宁寺、观音阁。

  • 标签: 大夫 祭祀建筑 春秋时期 尖草坪区 太原市 观音阁
  • 简介:本文据汉代出入宫廷的门籍制度,分析史料,推断西汉後期,御史大夫寺已不在皇帝居住的未央宫内,并改称御史府。外迁时间在昭帝朝,起因是元凤元年(前80)九月,御史大夫桑弘羊卷入燕王旦、盖主以及上宫桀父子的谋反。平息此事後,霍光借机将御史大夫寺迁到宫外,并在宫中与诸卿中大力安插自己的亲信故吏,乃至子弟。这一事件成为霍光独揽大权的关键。御史及御史大夫原先的重要职责是制定律令草案、保管律令与监督律令的执行。随着西汉政权百余年来律令建设的积累,以及统治思想的变化,制定律令的任务逐渐弱化。御史府的外迁是其外朝官化的起点,这进一步使之成为丞相的辅佐,参与日常事务的处理,留在宫中的中丞与侍御史则转为以监察为主。《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所述乃是转变後的职掌与设置。

  • 标签: 西汉 门籍 御史大夫寺 位置变迁 职掌 律令
  • 简介:民国时期《大公报》首任总编辑张季鸾,与蒋介石秘书陈布雷,有二十年交情,可谓文字至交。两知己互相欣赏,堪比瑜亮,生逢乱世以文章报国,成就一段佳话。

  • 标签: 张季鸾 陈布雷 蒋介石 孙中山 大公报 二十年
  • 简介:19世纪60年代以后,包括知识分子、官员在内的中国人开始走出国门,直面那个曾经只是“道听途说”的西方世界。西方先进的科技给他们以强烈的冲击,一部分人逐渐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导致了认知体系以及思想世界开始发生变化。

  • 标签: 王韬 中国士人 西方认知 思想世界
  • 简介:将医生称为“大夫”,至今仍十分流行;称作“郎中”者,除了一些耄耋老人外,社会上已经鲜见。但在几十年前,“郎中”作为医生的别称还很普遍。

  • 标签: 医生 大夫 别称
  • 简介:蒲江县宋朝散大夫宋德章墓出土文物龙腾1991年9月,蒲江县城东北20公里处犀羊村2组,一农民在挖地种柑桔时,在距地表深1米发现古墓,出土一批文物。县文管所闻讯收回了出土文物。古墓位于平原之中,古道之旁。墓葬形制为长方形砖石墓。两墓挨连,各长3米,宽2...

  • 标签: 蒲江县 《春秋》 出土文物 魏了翁 墓志铭 赵汝愚
  • 简介:<正>近一两年来不少同志发表文章,对于《礼记·曲礼》“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说法提出了新见解,读了很受启发。但是有的文章的观点,似乎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例如陈一石同志发表在《法学研究》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上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辨》一文(光明日报一九八一年四月二十二日《百家争鸣》副刊曾予扼要介绍),认为“刑不上大

  • 标签: 《法学研究》 百家争鸣 大夫 新见解 光明日报 庶人
  • 简介: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决定很好,也是法学界几十年来一直追求的观念。但是碰到两个问题,一是怎样正确解读这个决定,有些部门是歪曲解读,或者不全面解读。二是怎样按照中央的精神、宪法的精神来解读。

  • 标签: 法治中国 法的精神 依法治国 解读 法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