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语言障碍儿童语言表达、语言理解能力,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3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儿童保健科确诊的60例表达性语言障碍儿童、60例感受性语言障碍儿童作为试验组,同期门诊就诊的70例全面发育迟缓儿童作为疾病对照组,同期门诊体检的64例发育筛查正常的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表达性语言障碍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29.13±4.99)个月;感受性语言障碍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31.67±9.33)个月;疾病对照组男45例、女25例,年龄(29.44±7.95)个月;正常对照组男43例、女21例,年龄(30.05±6.64)个月。采用《婴幼儿语言发育进程量表》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进行评估,《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对神经心理发育进行评估。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NK-q检验、χ2检验。结果表达性语言障碍组表达性语言月龄、理解性语言月龄、表达性语言分数、理解性语言分数分别为(15.962±7.410)个月、(22.863±6.235)个月、(52.885±19.216)分、(78.205±17.100)分,感受性语言障碍组分别为(16.183±7.253)个月、(18.770±7.652)个月、(49.050±14.038)分、(58.043±12.050)分,与正常对照组[(35.939±11.127)个月、(35.908±11.211)个月、(117.804±22.277)分、(117.857±22.498)分]、疾病对照组[(11.461±5.360)个月、(12.506±3.321)个月、(37.640±10.732)分、(44.353±14.106)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达性语言障碍组与感受性语言障碍组理解性语言月龄、理解性语言分数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达性语言障碍组表达实际月龄差、理解实际月龄差、理解表达月龄差分别为(-13.172±4.225)个月、(-6.270±4.337)个月、(-5.622±5.274)个月,与正常对照组[(5.877±6.820)个月、(5.839±6.865)个月、(-0.188±1.053)个月]、疾病对照组[(-17.231±5.534)个月、(-16.866±7.317)个月、(-3.574±3.036)个月]、感受性语言障碍组[(-15.483±4.318)个月、(-12.897±4.048)个月、(-3.580±1.872)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受性语言障碍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在上述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受性语言障碍组与疾病对照组理解实际月龄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达性语言障碍和感受性语言障碍儿童的语言理解、表达能力均落后于正常对照组;表达实际月龄差、理解实际月龄差、理解表达月龄差对区分语言障碍类型有重要参考意义。

  • 标签: 表达性语言障碍 感受性语言障碍 语言理解 语言表达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绘本教学对语言发育迟缓儿童语言理解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 2021年3月至 2022 年3月在我科治疗的60例经S-S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评估,符号形式与指示内容关系最低处于事物的基础概念2-3阶段,基础性过程检查结果最低处于1岁6个月-1岁8个月语言发育迟缓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入绘本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语言理解能力的改变。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在治疗后经过 S-S 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评估,符号形式与指示内容关系及基础性过程检查的结果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治疗后的结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绘本 语言发育迟缓 语言理解能力
  • 简介:我是一名托班老师,我们班上有些小朋友还不到两岁半,所以他们的语言能力还是很弱,有时候和他们交流起来还挺困难,孩子们对学习语言好像积极性也不高,家长也希望孩子在幼儿园起见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我应该怎样做才对孩子有帮助呢?

  • 标签: 语言能力 幼儿园 语言表达能力 孩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感觉统合训练与引导式教育对语言障碍患儿语言发育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康复医院2021年2月—2022年1月语言障碍患儿共计6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n=30)为患儿提供引导式教育训练;观察组(n=30)为患儿提供感觉统合训练联合引导式训练,评估两组治疗效果,利用格塞尔发育量表(Gesell)开展构音障碍训练,了解两组患儿的语言发育能力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Gesell在语言、社交、适应性三项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三项Gesell指标评分中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更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语言障碍患儿应用感觉统合训练联合引导式教育训练干预后,可使患儿的语言发育能力有效改善,治疗效果确切。

  • 标签: 感觉统合训练 引导式教育 语言障碍 语言发育能力 影响
  • 简介:在当前的科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广大教师已充分认识到“探究式教学”在科学教育中所起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观察与实验收集数据——检验与评价假设——表达与交流等一系列过程,使得科学教育尽可能与科学家的真实探究活动相接近,反映科学的本来面目。在此过程中,语言能力虽不是学习的第一目标,但是,在教师组织的对实际事物的观察和操作中的来回反复中,

  • 标签: 课堂教学改革 科学教育 语言能力 培养 学生 探究式教学
  • 简介:大家都知道幼儿期是孩子学习语言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若教育者能及时抓住这个幼儿口语发展的最佳期,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将使其受益终生。我在这几年的幼教工作中,从尊重孩子开始,给孩子不断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和方法促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标签: 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期 培养 语言环境 孩子 教育者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助听设备及康复时间与听障婴幼儿听觉语言能力的关系,初步分析国内研发的评估方法与国际通用评估方法的关系。方法共选取47例13-36月龄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婴幼儿为观察对象,按助听设备类型将其分为助听器组(25例)与人工耳蜗组(22例),采用《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分别在听觉干预的不同阶段(听觉干预0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评估受试者言语听觉能力语言能力,同时通过问卷方式获得其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ofau-ditoryperformance,CAP)、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intelligibilityrating,SIR)、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nfant-toddlermeaningfulauditoryintegrationscale,IT-MAIS)、有意义言语使用量表(meaningfuluseofspeechscale,MUSS)和《小龄儿童听觉发展问卷》(LittlEARSAuditoryQuestionnaire)得分。结果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随着听觉干预时间的推移,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婴幼儿言语听觉和语言能力逐渐提高。助听器组和人工耳蜗组在一年内言语听觉和语言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运用相关性分析得知,言语识别率与CAP、IT-MAIS和LittlEARS得分之间分别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语言年龄与SIR得分之间有显著的线性相关,与MUSS得分之间无显著的线性相关。结论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婴幼儿助听听阈进入言语香蕉图范围的前提下,助听设备对其一年内言语听觉和语言能力的影响不存在差异。国内研发的评估方法与国际通用评估方法有一定程度的关联,可互为参考,但不可完全相互替代。

  • 标签: 婴幼儿 听力障碍 听觉语言能力 助听器 人工耳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组训练对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社交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康复中心2007年1月-6月间就诊的语言发育迟缓患儿75例,观察组32例根据其语言发育评估水平进行分组,同一水平者每两人一组,以组为单位进行语言训练;对照组43例进行一对一语言训练。6个月后应用Gesell测试量表中的语言和个人社交发育商进行疗效对比。结果观察组12例患儿显效,14例患儿有效,6例无效,总有效率81.3%;对照组13例患儿显效,17例患儿有效,13例无效,总有效率69.6%;二组进行有效率的卡方检验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小组训练可以改善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社交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语言发育迟缓 儿童 小组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预见性保健指导对学龄前患儿语言能力与精细动作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在本院保健的学龄前患儿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保健护理指导,观察组患儿采取预见性保健指导。两组干预时间均为8周。比较两组干预疗效、治疗前后Gesell发育量表评分和社会生活能力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能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儿治疗后运动、交往、作业操作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预见性保健指导对学龄前患儿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可改善患儿语言发育能力,提高患儿社会生活能力

  • 标签: 预见性保健指导 学龄前患儿 语言发育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预见性保健指导对学龄前患儿语言能力与精细动作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在本院保健的学龄前患儿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保健护理指导,观察组患儿采取预见性保健指导。两组干预时间均为8周。比较两组干预疗效、治疗前后Gesell发育量表评分和社会生活能力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能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儿治疗后运动、交往、作业操作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预见性保健指导对学龄前患儿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可改善患儿语言发育能力,提高患儿社会生活能力

  • 标签: 预见性保健指导 学龄前患儿 语言发育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预见性保健指导对学龄前患儿语言能力与精细动作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在本院保健的学龄前患儿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保健护理指导,观察组患儿采取预见性保健指导。两组干预时间均为8周。比较两组干预疗效、治疗前后Gesell发育量表评分和社会生活能力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能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儿治疗后运动、交往、作业操作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预见性保健指导对学龄前患儿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可改善患儿语言发育能力,提高患儿社会生活能力

  • 标签: 预见性保健指导 学龄前患儿 语言发育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预见性保健指导对学龄前患儿语言能力与精细动作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在本院保健的学龄前患儿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保健护理指导,观察组患儿采取预见性保健指导。两组干预时间均为8周。比较两组干预疗效、治疗前后Gesell发育量表评分和社会生活能力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能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儿治疗后运动、交往、作业操作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预见性保健指导对学龄前患儿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可改善患儿语言发育能力,提高患儿社会生活能力

  • 标签: 预见性保健指导 学龄前患儿 语言发育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预见性保健指导对学龄前患儿语言能力与精细动作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在本院保健的学龄前患儿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保健护理指导,观察组患儿采取预见性保健指导。两组干预时间均为8周。比较两组干预疗效、治疗前后Gesell发育量表评分和社会生活能力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能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儿治疗后运动、交往、作业操作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预见性保健指导对学龄前患儿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可改善患儿语言发育能力,提高患儿社会生活能力

  • 标签: 预见性保健指导 学龄前患儿 语言发育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和社会支持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生活及语言方面的影响。方法从本院2016年7月—2018年1月期间内接收的老年痴呆患者中,随机抽取64名患者,将其进行奇偶排序,奇数患者作为观察组,偶数患者作为对照组,均32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心理护理联合社会支持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能力评分、语言能力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能力评分及语言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痴呆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和社会支持干预后,生活能力语言能力得到显著改善,临床价值较高,可以推广使用。

  • 标签: 心理护理 社会支持 老年痴呆
  • 简介:摘要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基本的能力,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最低程度的要求。根据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的需求导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一探索出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 标签: 汉语言 文学专业 学生写作 能力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提升门诊咨询台护理人员沟通能力的效果与临床效用。方法:将2022年全年覆盖范围内我院门诊部咨询台在职人员纳为本次研究对象(n=5),结合当前门诊咨询现状予以5名人员语言沟通能力培训,主要对5名在职人员的与患者沟通技巧、心理健康教育等进行培训,同时分析门诊管理制度并进行完善。令完成培训的门诊在职护理人员语言沟通能力评分、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情况与培训前进行比对,进一步分析护理人员语言沟通能力水平提升在门诊咨询台护理管理中具备的优势。结果:培训后护理人员语言沟通能力评分更高,同时培训后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评分更高,与培训前比较组间存在的统计差距突出(P

  • 标签: 门诊咨询 护理能力 沟通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对患上了孤独症的患儿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在患儿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方面的效果进行研究与分析。方法:对我们医院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治疗的86例孤独症患儿进行研究,根据患儿治疗时间的先后分为研究A组(43例)与研究B组(43例),研究B组患儿实施常规性的护理,研究A组患儿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比研究A组与研究B组患儿的ATEC、ABC评分以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情况。结果:研究B组、研究A组患儿护理后的ATEC与ABC评分比护理前显著降低,研究A组患儿护理后的得分降低幅度比研究B组患儿护理后的得分降低幅度更大,P

  • 标签: 孤独症 家庭为中心护理 生活自理能力 社交 沟通
  • 简介:定义:是指有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人类最早表现出来的智能。特征:说话早,对声音和单词的意思很着迷。在讲故事、背诵古诗词、学习儿歌、谜语、绕口令等方面均表现良好。人物:语言智能强是“神童”的一个共同特征。

  • 标签: 语言智能 语言文字 古诗词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家长社交与语言养育行为与孤独症儿童发展能力的相关性。方法2020年8~12月,对医院门诊被诊断为孤独症的302名儿童家长进行社交与语言养育行为调查,同时收集儿童Gesell量表、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和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的测量数据。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家长之间社交与语言养育行为,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家长社交与语言养育行为与儿童发展能力及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父亲与母亲儿童社交、语言养育行为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33,P=0.303;t=-0.312,P=0.756)。不同年龄组父亲之间儿童社交、语言养育行为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425,P=0.244;F=1.127,P=0.345);而在不同年龄组母亲中,<30岁组、30~34岁组儿童社交养育行为明显优于35~39岁组(F=3.374,P=0.019;LSD两两比较:P=0.010,P=0.006)。父亲中,研究生及以上组和大学组的儿童社交养育行为(F=4.346,P=0.008;LSD两两比较:P=0.020,P=0.001)和儿童社交+语言养育行为(F=3.965,P=0.012;LSD两两比较:P=0.020,P=0.002)明显优于高中/职专组。母亲中,研究生及以上组的儿童社交养育行为(F=2.812,P=0.040;LSD两两比较:P=0.008,P=0.023,P=0.009)、儿童语言养育行为(F=3.769,P=0.011;LSD两两比较:P=0.010,P=0.025,P=0.001)、儿童社交+语言养育行为(F=3.654,P=0.013;LSD两两比较:P=0.005,P=0.015,P=0.002)均明显优于大学组、高中/职专组、初中及以下组。家长社交养育行为[(40.72±6.80)分]、语言养育行为[(27.20±5.22)分]、社交+语言养育行为[(67.92±11.10)分]与儿童精细动作[(61.75±16.41)分](r=0.193,P=0.001;r=0.153,P=0.009;r=0.190,P=0.001)、认知[(68.28±16.83)分](r=0.231,P=0.000;r=0.186,P=0.001;r=0.229,P=0.000)、语言[(53.01±18.55)分](r=0.262,P=0.000;r=0.305,P=0.000;r=0.304,P=0.000)、社交自理[(61.44±17.85)分](r=0.264,P=0.000;r=0.238,P=0.000;r=0.274,P=0.000)呈正相关,家长语言养育行为、社交+语言养育行为与儿童社会生活能力[(8.65±0.89)分]呈正相关(r=0.142,P=0.046;r=0.140,P=0.049)。家长社交养育行为、语言养育行为、社交+语言养育行为与ABC量表得分[(50.53±21.39)分](r=-0.089,P=0.336;r=-0.115,P=0.215;r=-0.107,P=0.250)、克氏量表得分[(13.96±4.54)分](r=-0.050,P=0.490;r=-0.059,P=0.411;r=-0.058,P=0.421)均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孤独症儿童家长的社交与语言养育行为与其年龄及文化程度均有一定关系,且与儿童发展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明显相关,但与儿童症状严重程度无关。

  • 标签: 孤独症儿童 家长 养育行为 社交发展 语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