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正>道德的定义问题,在伦理史上,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历史上的伦理学家们,或者认为“道德即知识”,或者说道德是“不断发展的感情和观念的复杂组织”、“主观意志的法”,或者把道德看成是“为社会的利益、幸福、安全而尽力的行动”

  • 标签: 人的活动 社会现象 伦理学 现实人 善恶价值 和谐发展
  • 简介:商者是中国传统社会既有内容,宗族是汉人社会研究的核心论题。笔者基于杨柳青镇乡研究,提出"商宗族"论说,认为商号是市镇的空间与记忆符号、基本组织形式,绅商、商绅是市镇宗族的类型并引导市镇类型,宗族及其延伸组织不仅为农人且为商人所有,它作为商人天然的内层信任机构具有商营功能;绅商、商绅是市镇宗族的核心圈层并引导市镇类型,中国式市民社会是绅商、商绅人格的复制或放大。补缺了弗里德曼的宗族研究模式和施坚雅的市场划分类型,以及华北的商研究。同时,杨柳青乡社地缘圈界观和于伍爷崇拜的信仰圈层与市镇商圈层构成"圈层形态",可为汉人社会群体结构的新解析,引发出"圈层格局"对差序格局的补充。

  • 标签: 市镇研究 绅商/商绅 商域宗族 圈层格局
  • 简介:面子研究是中国国民性研究的基础性内容。通过面子现象的要素归纳和面子行为的归因分析,借鉴面子既有定义的合理思想,给出了全新的面子定义。面子是个体藉由行为或社会性资源展现其自我价值,寻求他人的确认且受到意外的认同时,凸现于个体内心的自我价值感与相应体验。面子实质上是个体对自我在他人心中的价值与地位的关注,自我价值是面子的内核,社会性资源是面子的象征。自我价值的认同诉求与回应的冲突即评价冲突是面子产生的直接诱因。个体在交往中表现“相符行为”或允许他人利用自己的社会性资源是赢得面子的基本途径。确认个体价值的“他人取向”是面子现象的社会根源。

  • 标签: 面子 自我价值 社会性资源 评价冲突
  • 简介:错误概念是历史上研究之初、学者们首选的术语。错误概念的意思是“对事物含糊的(vague)、不完善的(imperfect)或者是错误的(mistaken)理解(understanding)”(JamesH.Wandersee,JoelJ.Mintzes,JosephD.Novak,1994)。ArthurLouisOdom(1995)在研究中也主张用“错误概念”,他说“错误概念是学生拥有的与通常从科学家那里获得的概念不同的观念(ideas)”。

  • 标签: 前科学概念 错误概念 定义 JOSEPH 科学家 历史
  • 简介:本文从宗教和精神性定义的历史出发,梳理了两个概念的形成、发展,指出了定义两者的困难和挑战,从不同维度论述了如何定义两个概念,论述了两者的相互关系,并且指出要关注两个概念的社会维度以及文化影响,最后提出定义两个概念的三种方法,并且指出近年来逐渐出现的一些相关的研究问题。

  • 标签: 宗教 精神性 社会维度 文化
  • 简介:在全球化时代,将不存在单一的知识,一切知识,现在的,将来的,甚至也包括过去的,都将是球性的。说到“国学”,“球化”将不是它的终结,相反,它将在“球化”中成为世界性的和全人类的公共财富。

  • 标签: 全球化 全球知识 球域感
  • 简介: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做出与趋近或者回避有关的决策并且执行相应的反应。我们会凑近鲜花享受它的芬芳,却小心翼翼地躲开正在布网的蜘蛛。在实验室情景下以往绝大部分研究证实了趋利避害的相容效应即正性情绪引起趋近反应,负性情绪引起回避反应,这似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研究者对趋避的操作性定义不尽相同,没有一个权威的操作定义,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趋避方式,这也导致实验结果无法对比分析,但大多数研究都是运用推拉杠杆作为趋避的操作定义

  • 标签: 具身 趋避 杠杆 情绪 小人任务
  • 简介:近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冲突管理的研究,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对冲突的定义不尽相同。本文对先前研究中学者们对冲突所下的定义做以总结。在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文按照不同意见、负面情感、恶意妨碍三个方面对冲突的定义进行分类,共总结出关于冲突的七种定义。对于每种定义,本文都阐述了冲突的产生及其对组织的影响。

  • 标签: 冲突管理 不同意见 负面情感 恶意妨碍
  • 简介:为了理解“幸福”的含义,首先有必要简要阐释“幸福”的反义“不幸”。从最早的阿拉伯语词典的阐释到《古兰经》对该词的运用,描述“不幸”这一概念的词汇大致有如下一些:“巨大的灾难”“悲惨”“困难”“厄运”“苦难”等等,每个词项明显展示了内在和外在都面临的严重情状。

  • 标签: 幸福 伊斯兰 定义 《古兰经》 阿拉伯语 不幸
  • 简介:过去的艺术人类学理论主要对殖民地和后殖民地艺术品以及"原始艺术"的研究,其研究方法就是将西方的艺术理论运用于非西方社会的艺术研究。这种理论相信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有的美学体系,艺术人类学的任务就是阐释该文化中的美学特征。这种研究在本质上是强化和延伸了西方艺术公众的审美感知,并不能构成真正的艺术人类学。人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而不是人文科学,其特定的主题是社会关系,这意味着艺术人类学的重点是艺术生产、流通和接受的社会语境。艺术品的定义既不是由艺术制度来认定,也不是具有符号的、审美的、用于表达意义的物品,而是一套行为体系,意在改变世界。在艺术人类学理论内,以"行为"为中心来研究艺术物品在协调社会能动性中的社会关系。艺术人类学也不同于艺术社会学,艺术社会学主要是对西方社会的艺术制度的研究,艺术人类学更关心艺术品周围的关系网络。人类学把人的行为放在一个具体的社会情境中,来解释人的行为意义。艺术人类学理论的目标是解释艺术品在这种关系情景中的生产和流通。

  • 标签: 艺术人类学 艺术品 艺术社会学 行动者 社会语境
  • 简介:本文从精神分析、意识形态、文化哲学等多重理论视野出发,在哲学理论、文学作品、音乐艺术等多种文化个案的对照与衔接中,综合阐述了关于共产主义文化定义的若干阐释,深入揭示了共产主义文化与社会政治乌托邦、群众民主、仪式等人类文化想象复杂而隐蔽的理论联系。作者试图阐述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文化并非提供一个盛行极端平均主义的社会远景设想,在一种无法先验拥有个人自由的条件下,共产主义文化的关键要素在于理性思考的普遍性空间,而非集体主义的幻象。

  • 标签: 共产主义文化 意识形态 政治乌托邦 仪式
  • 简介:常逻辑公式是不含命题变元的逻辑公式,运用它们可以定义结构类。反过来,某些结构类却不能以常逻辑公式集定义。模态逻辑中一阶可定义的框架类可被常模态公式集定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该框架类对满射互模拟象、不相交并封闭,并且其补类对超滤扩张封闭。有穷传递框架类相对可由常模态公式集定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对满射互模拟象和不相交并封闭。这两条定理中后一条可推广至直觉主义逻辑。

  • 标签: 模态逻辑 定义 公式 充分必要条件 直觉主义逻辑 封闭
  • 简介:庄子作为老子哲学的继承者与发展者,延续了老子于天地万物中悟道的思维方式,并在自然山水中体悟到天地大美的境界。《庄子》一书中记载了庄子经常出没于山水之间:“庄子钓于濮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秋水》)“庄子游乎雕陵之樊”。

  • 标签: 《庄子》 自然山水 生命精神 悟道 场域 老子哲学
  • 简介: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主义这两种理论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即社会—历史研究中的批判境域予以考察,这样,它们之间一脉相承的核心观点就容易分析和梳理出来,并可以得到集中的讨论。批判因素在黑格尔哲学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与历史和终结二者须臾不可分离,互为条件,但它们彼此之间却包含了无可消解的矛盾。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中有价值的部分主要在于批判因素,而它有关未来历史的构成性内容却失之于草率。由于批判的与构成的这两个维度之间的抵牾,现代社会批判理论陷于认同其所批判的社会的基本原则的困境,它自身的正当性因此需要重新证明。

  • 标签: 社会—历史批判 阶级理想 社会坚硬的事实
  • 简介:<正>1990年7月苏联伦理学家A·И·季塔连科教授访问我国时说过,最近苏联科学院哲学所伦理学研究室组织了以“道德是什么”为题目的讨论会。有位苏联名人评论说,研究了几十年道德的伦理学家还弄不清道德是什么,其是怪事。其实,对道德概念作出科学界定并非易事。不同的伦理学专著和教科书往往有不同的道德定义。道德是什么?怎样表述道德定义?这是苏联学者长期争论、不断探讨,至今尚未获得一致认识的问题。

  • 标签: 伦理学 苏联哲学 道德概念 道德解释 文献 道德现实
  • 简介:毛泽东一生解决了无数跨问题。本文在讨论了跨问题的概念、特征和解决要素的基础上,从三个层面探讨毛泽东独特的跨问题解决思想。其一是跨学科知识结构的建构;其二是运用不同层次的科学方法对跨问题的有效解决:其三是在解决跨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跨问题解决能力。

  • 标签: 毛泽东 跨域问题 问题解决
  • 简介:从新的领域、新的视角对认识论系统探讨的新著《论无知-一个新的认识》,由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论无知》是年青作者鲍宗豪副教授的创新之作。该书有以下儿个特点:一、粉力开创全面建构在日常生活中,无知意味着愚昧、落后,缺乏教育和文化道德修养。可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并不拒斥无知。历史活动中人的认识不可能绝对摆脱无知。

  • 标签: 著作出版 历史活动 道德修养 上海人民出版社 认识主体 方法论原则
  • 简介:“李淑芝跪着拜佛往生了!”这消息在余姚居士中传得飞快。大家为她赞叹,为她矢志求往生愿望得以实现而赞叹!李淑芝,你是念佛人心中一颗璀灿的明星。大家为你骄傲!于是有人说,以往只是在书本或录像里看到、听到往生的故事。可现在却是真真切切地耳闻目睹。

  • 标签: 李淑芝 佛教信仰 往生 人格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