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以124名本科生为被试,通过划分利手程度(实验一)与添加眼动刺激(实验二)方法,系统考察了大脑半球互动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影响作用。结果发现:(1)与强右利手被试相比,混合利手被试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测验上得分更高;(2)与非眼动组被试相比,眼动组被试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测验上表现更好;(3)大脑半球互动与问题情境在灵活性品质上存在交互作用,大脑半球互动对开放性问题灵活性品质影响大于封闭性问题

  • 标签: 半球互动 利手程度 双边水平眼动 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
  • 简介:在我国56个民族中,17个民族有自己传统文字,水族是其中之一。水族文字称“水书”,是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一种古文字符号,“水书”内容博大精深,反映了水族人民生产生活、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文字起源、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成为研究水族社会历史文化百科全书,是历史、民族、人类、民俗、宗教、文字等学科研究重要史料。然而,长期以来,对于“水书”保护和研究一直未能得到足够重视,甚至成为一种“受限制”文字,只能靠手抄和口传在民间艰难地传承,已将濒临消失边缘。

  • 标签: 水书 突出问题 抢救 水族文字 文字符号 生产生活
  • 简介:“偶态”一词在古代文献中是常常被讨论到重要概念,它在语言学、逻辑学和存在论上原始意义皆值得梳理和关注。就其起源而言,亚里士多德在分析语言结构时,发现不得不处理情态动词以及情态句。情态句分析引发了相关逻辑学分析和讨论,从而把语言学上情态问题转变为逻辑学上模态问题。斯多亚学派模态逻辑研究则揭示了模态存在论问题,导致模态概念向偶态概念转化。

  • 标签: 形而上学 情态动词 亚里士多德 斯多亚学派 逻辑学 古代文献
  • 简介: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切入点和着力点。”那么,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是什么呢?无疑就是住房、医疗、教育问题。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曾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买房贵、看病贵、上学贵”己成为当前人们最为关注三大问题

  • 标签: 构建和谐社会 《政府工作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生 人民群众 利益问题
  • 简介:1875~1878年初、1890~1919年前后,《教务杂志》陆续发表一系列文章,讨论“译名问题”。这些讨论一个主要关切点是如何解决“译名问题”,归结起来,传教士提出观点有两类:一类是主张妥协,即通过相互妥协使各译名共存,或者统一到某一套译名上去;另一类是反对当下妥协,将问题解决寄望于时间或中国教会和信徒。尽管前者呼声远高过后者,但少数意见仍然得到了尊重,译名问题仍以“未解”为结。

  • 标签: 《教务杂志》 传教士 译名问题 解决方案
  • 简介:文章认为,人生观研究不仅要重视理论层面的探讨和建构,同时要贴近现实生活,解答人们在生活过程中遇到大量具体的人生问题。因此,人生观不应只是为伦理道德领域所关注,同时也应成为心理学视野中重要内容。针对以往人生观研究中存在欠缺。基于现代社会对个体身心健康关注和重视,笔者提出健康人生概念。从人心理健康、心理适应角度来对人生观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 标签: 健康人生观 心理健康 社会价值取向 人格修养
  • 简介:毛泽东"又红又专"思想蕴育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全面探索于社会主义建设开始阶段,提出于整风反右运动后,适用对象是干部和知识分子,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才群体中最重要干部与知识分子目标要求。毛泽东反复倡导革命干部要努力于专,增强专业知识和能力;具备专业知识知识分子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有正确世界观,为社会主义服务,这对新中国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虽然对"又红又专"思想在具体理解和贯彻中出现过"左"偏差,现在已被反映时代要求表述所替代,但"红"与"专"目标要求并不过时,在新形势下仍然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又红又专” 知识分子
  • 简介:以105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认知抑制能力与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之间关系,以及认知风格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个体认知抑制能力与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之间呈现正相关,对于个体在开放性情境下问题提出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可以起到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对于封闭性问题情境下预测作用则并不显著。(2)认知风格在认知抑制能力与开放性情境下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之间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主要表现为认知抑制能力个体具有更强场独立倾向.进而在开放性情境下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活动中表现更好。

  • 标签: 认知抑制 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 认知风格 中介作用
  • 简介: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就认识到领导核心重要性。领袖或核心不是自封,而是公认。核心与集体领导是不矛盾。毛泽东关于核心是全党、全国人民领导核心论断是非常准确和极其深刻。邓小平从政治交待、国家长治久安、中国不可战胜角度,做出关于领导核心必要性和重要性四个结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权威关系到中国21世纪前途命运。

  • 标签: 领导核心 三大目标 三步走战略 三次大发展
  • 简介:共享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出发点和落脚点,包含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四个层面的内涵,其提出是我们党把握共享发展规律、聚焦共享发展难题、深化国家治理认识伟大创举。共享发展理念有深厚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其理论依据在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关于对共同富裕价值追求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其现实依据则在于人民自由而全面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根本要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然要求。共享发展理念提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增强人民福祉与增加各民族团结和凝聚力。

  • 标签: 习近平 共享发展理念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
  • 简介:"三个代表"提出与党的建设有着密不可分关系,从国际国内背景来看,它是在党的建设成为我党亟待解决问题情况下提出;从党的建设现实看,它提出是加强党自身建设需要;从"三个代表"思想内容看,它每一个方面都包含着对党的建设问题深深思索,因而成为指导新世纪党的建设伟大纲领.

  • 标签: 党的建设 “三个代表” 伟大纲领 自身建设 情况 背景
  • 简介:罗尔斯契约论强调公民是正常而充分合作社会成员,而且它还假定他们种种天赋才能处于正常范围。在可行能力思路看来,由于这样一种契约主义方法论,那些具有严重能力缺陷的人不能从正义原则中公平受益,他们甚至被排除在正义原则选择过程之外了,因此这种理论没能真正保障每一个人基于正义不可侵犯性。但在罗尔斯契约论中,作为正常合作成员之基础两种道德能力应当被理解为是每一个公民所拥有的,而正常能力假定意在排除能力差异在原则选择过程中影响,因而它反而是包容性。在组织有序社会中,有能力缺陷的人一些特殊需要确实没有被当作一个基本正义问题来对待,但这一点乃是平等政治自主性代价。

  • 标签: 契约论 可行能力思路 正常能力 能力缺陷 政治自主性
  • 简介: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重要阶段,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提出关键时期。理论工作者张如心在毛泽东思想提出过程中理论阐述主要贡献是:首提“毛泽东同志思想”,标志着对党创新理论认识进入自觉升华阶段;宣传毛泽东思想理论,推动了全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论述毛泽东思想方法,深化了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他理论阐述及对毛泽东思想研究开拓性探索,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具有不可磨灭贡献。

  • 标签: 张如心 毛泽东思想 理论阐述
  • 简介:《周易》是中国文化源头活水,其中蕴含着丰富哲学思想、政治智慧、治国方略和人生体验,对铸造中华民族精神,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从顺天应人、居安思危、趋时尚中、贵易尚简、尚贤养贤、求同存异、节以制度、无为而治等八个方面作了阐述,以为《周易》所提出许多治国方略、理政经验、治理原则,对于我们提升治理能力,都有十分重要启示。

  • 标签: 《周易》 政治智慧 治理能力
  • 简介:马里翁认为,胡塞尔还原引向了绝对(被)给予性,但胡塞尔还原把给予性限制在了对象性上;在胡塞尔之后,海德格尔还原也引向了给予性,但把给予性限制在了存在上。在这两个还原之后,马里翁提出了第三个还原,力图通过深度无聊悬置,引回到纯粹形式呼唤,从而使给予性摆脱外在限制,实现其真正绝对性或无条件性。总体来看,马里翁第三个还原目的在于使还原服务于给予性,其视角既非认识论也非存在论,而是绝对或无条件,其价值在于赋予那些既非对象性也非存在性现象以现象学上权利。

  • 标签: 马里翁 第三个还原 给予性 绝对性
  • 简介:邓小平分别于1963年、1975年、1977年和20世纪80年代初四次提出学雷锋。这四次在历史转折关头提出学习雷锋好榜样都有着特殊历史背景和政治诉求,是在总结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特点和要求而提出。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从向雷锋“学什么、为何学、怎样学”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探索学雷锋活动规律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邓小平提出学雷锋,对于纠正将雷锋和雷锋精神简化、神化、泛化、老化等错误倾向仍具有现实价值,对学习雷锋精神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仍具指导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雷锋精神 精神文明建设
  • 简介:“政治家办报”是毛泽东提出并多次强调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个重要论断和基本原则。概括起来,这一论断和原则核心要义包括如下四点: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从政治高度认识报纸重要功能和作用,领导干部要亲自抓报纸;不断积淀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练就高超办报艺术,把报纸办得既严肃又活泼。这四层意思实际上分别说明了办报为了谁、报纸是什么、由什么人来办报、具体怎么办等四个问题。政治家办报要求在今天并不过时,新形势下需要继续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社、办新闻网站。

  • 标签: 毛泽东 政治家办报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 简介:<正>在伊格尔顿看来,内容与形式融合是马克思审美理想。在《路易·波拿巴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把伟大资产阶级革命描绘为内容与形式、所指与能指之间相互断裂历史过程,而这部著作开头数页可以被视为马克思对这种过程符号学批评。资产阶级革命戏剧性地重复着夸张形式与内容贫乏之间矛盾运动符号化能指模仿,"一种巴洛克式狂乱,这种诗意喷发反向调和着它们物质方面的贫乏。它们结构中有一种虚构,有一种导致形式与内容相断裂隐患"。

  • 标签: 路易·波拿巴 拿破仑第三 美学问题 伊格尔顿 物质方面 审美需要
  • 简介:现代审美范式经历了从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转型,又面临着新美学挑战。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深入、后现代主义语境转换以及全球化趋势发展,美学已不再局限于艺术领域,而是向政治、经济、文化、消费领域、日常生活领域扩张。审美动因与经济动因重合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基础和前景,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结构性转变,理论突破和创新显得极为迫切。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提出了新解答模式:悲剧性现代性与进步论现代性。他认为,尽管现代社会中很多艺术形态面临着被政治同化危险,悲剧作为苦难和痛苦表述,与整个社会统一幻象保持着一种游离并与社会总体性分裂力量,拒绝同质化和同构化。考察伊格尔顿对悲剧性现代性与进步论现代性两种现代性重要命题,对于当前现实具有重要理论意义。首先,伊格尔顿关于对悲剧性现代性与进步论现代性两种现代性思考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集体性智慧概括总结;其次,伊格尔顿对悲剧性现代性与进步论现代性两种现代性提出,可以为我们审视当下社会、经济、文化及艺术现象,提供新理论视角。

  • 标签: 悲剧 悲剧性现代性 现代审美范式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