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汪学群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52.8万字,474页。本书是作者第三部清代易学研究著作。第一章,主要研究了清代中期宋易学的特征与贡献,包括魏荔彤、王心敬、任启运、王又朴等人和《御纂周易述义》一书。认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继承清初易学遗绪,推尊程朱易学,关注天道、心性、

  • 标签: 清代中期 易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 研究著作 周易
  • 简介:清代《孟子》义理学,主要关注人性论、理气论、理欲观、仁政论等四个方面。坚持气本论,反对理本论;从“智”的层面言人性善;提倡施仁善政,富民强国;坚持理欲统一,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呈现出立论基点独特,以作为主、作述相济,主驳程朱、关注现实等特点。但在解释善与批驳程朱理欲观等方面存在不足。

  • 标签: 经学 《孟子》 义理 清代学术
  • 简介:保甲制度是清王朝统治基层社会的一项基本制度。该制度也延伸到了对基层僧众的管理中。本文在大致考察不同历史时期清王朝如何建立、实施保甲制度的基础上。以《保甲书辑要》为主要参考资料,首次深入分析了清朝统治者利用保甲制度将僧众管理落实到最基层的基本措施,并对此进行了相应的评判。

  • 标签: 清代 保甲制度 基层僧众 管理
  • 简介:自元代始,藏传佛教就一直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因此,藏传佛教不但在藏区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发扬光大,而且,在元明清三代的皇室内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 标签: 佛像 国师 清代 少数民族地区 藏传佛教 统治者
  • 简介:清代中期易学流派众多,宋易学继续存在,汉易学得到复兴,兼采汉宋的易学出现,又有构建易学的新尝试。诸如此类,使这一时期的易学呈现出广博及多元化的趋向,可谓进入了对传统易学的整理与总结时期,也可以说是集传统易学之大成。因此研究清代中期易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标签: 清代中期 宋易学 汉易学 汉宋兼采之易 新易
  • 简介:清代先后出现过六家以金丹之道评点小说《西游记》的评点本,论者往往以一句金丹之道概括后,就弃之不论。本文就此进行分析,以获得对少有论述的这一问题的清晰认识。六家评点本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过程。《西游记》各评点将道教内丹修炼的要旨一一指出,批驳内丹学之外的一切旁门左道,借助五行和《易经》的义理和卦象阐释金丹之道,将《悟真篇》等内丹修炼的诗歌广泛运用于评点之中。这构成了《西游记》道教评点本金丹之道评点的主要内容。《西游记》小说回目和文本中大量的宗教术语和诗词,是使评点者以宗教眼光看待和评点《西游记》的最表层化的因素;中国文人以文证道的思维模式,是其更为深入的内在原因;评点者身份的改变及其思维的进一步道教化、非文学化,是《西游记》评本道教化的内在动力;《西游记》内丹学的阐释也是清代道教总体衰微,而内丹学却特盛的体现。

  • 标签: 《西游记》道教评点本 金丹之道
  • 简介:本文把清代解读的经学家分为'注重考据的传统派'和'反传统的思辨派'.'传统派'解读重考据、训诂,遵从,代表人物有胡承珙、马瑞辰和陈奂等.'思辨派'解读注重涵咏篇章,阐述诗歌本意,用文学眼光进行解读,代表人物有姚际恒、崔述和方玉润等.

  • 标签: 清代 《诗经·齐风》 传统派 思辨派 解读 《毛序》
  • 简介:清代佛教是从清顺治元年(1644)至宣统三年(1911)共268年间清朝一代的佛教。清朝的佛教政策基本上延续明代,佛教宗派继承着明末的遗绪,净土成为各宗共修,念佛净土在社会上更加普及,间或有禅宗的显发。清代后期,国势衰落,在内忧外患之下,传统佛教日渐衰微。居士佛教的兴起则为积弊已久的

  • 标签: 清代 佛教政策 居士 禅宗 宗派
  • 简介:<正>经学,即以儒家所崇奉的经典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严格地说,它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才开始起步的。到西汉末,还出现了经今、古文之学。此后,每一个统一的、统治时间又较长的朝代,无例外地都崇儒尊经,而且给以法典化。由满洲爱新觉罗氏建立的清朝。在经学史上虽属殿后,却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汉学(古文经学)、宋学、尤其是汉学的进展,趋于鼎盛;而且,被冷落了一千五百年的今文经学,又恢复了生命力。在学术文化诸方

  • 标签: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常州公羊学派 《春秋》 刘逢禄 庄存与
  • 简介:清代的经筵讲论是以研经论史为主要内核的,是古代礼仪制度嘉礼的一种习礼活动,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御前讲席而被视为官方正学,是“术”而非“学”,从而被排斥在主流学术之外。其实,经筵讲论本身具有传统儒学与经学的双重特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传统儒学与经学的一种外延和互补,所以官方正学也是一种学术的体现。它既是清代礼制文化政策的一个重组成部分,也是清代学术多变的主要动因。

  • 标签: 清代 经筵讲论 学术
  • 简介:清朝奢华铺张的宫廷戏剧演出活动与耗资巨大的皇家经济投入密不可分。本文从宫廷戏剧演出的专门组织机构设置、宫廷戏剧演出的经济支出结构以及皇家投资修筑戏台戏楼、置备戏班行头切末的经济投入等三个方面,考察了清代宫廷戏剧演出活动,评价了皇家经济投入所引致的示范效应对清代戏剧市场化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戏剧艺术发展的积极影响。

  • 标签: 清朝宫廷戏剧 组织管理 经济投入
  • 简介:笔记小说因内容杂糅、形式不一很少受到学界的重视。清代笔记小说中有一种既是笔记、又是小说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笔记体小说”。清代笔记体小说中大量才女形象的出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才女作为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具有独特的魅力。清代笔记体小说中“才女”的“才”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分析小说中的才女形象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助于唤醒普通大众妇女的独立人格,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笔记体小说 形象研究 才女 清代 笔记小说 文学现象
  • 简介:清初秀才蒲松龄(1640~1715年,佛教居士)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名叫《蒋太史》(太史是明清翰林的别称)的纪实文言小说,写的是清世祖福临顺治四年(1647)探花蒋超的轶闻趣事,文中洋溢着佛教因缘学说的意味。这些并非出自蒲柳泉先生的杜撰,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蒲松龄与蒋超是同时代人,他的创作态度是严肃认真的,而不是“妄言妄听,记而存之”(见袁枚《新齐谐序》)。其所以要大量采用鬼狐故事,主要是为了避免清初严酷的文字狱,便于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倾向。

  • 标签: 清代 蒋超 翰林 佛教
  • 简介:明代“大礼议”围绕明世宗入继大统后的伦序安排问题进行了一系列争辩。清儒从礼学角度入手,不但彻底否定了张璁派“统嗣二分”原则,同时又批评杨廷和的伦序安排认为其会导致太庙“昭穆紊乱”。那么在清儒那里怎样的伦序安排才能使太庙“昭穆不紊”?清儒对太庙昭穆的认识与其对整个宗法制度的理解密不可分。宗庙的昭穆之常为父子相继,昭穆之变则会出现“以弟后兄”“以孙后祖”的情况。本文正是希望在这一常一变之间梳理出清儒对于昭穆制度的认识,这也将有助于辨明清儒“大礼议非礼”一说的礼学基础。

  • 标签: 礼学 昭穆 大礼议
  • 简介:天主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与其传播过程相始终,但清代禁教时期,在与西方传教会之间的联系纽带出现断裂的同时,中国天主教群体也获得了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得天主教本土化的特征更为突出:中国天主教徒自立堂口,建立基层教会组织进行自立性传教;宗教活动设施乡土化特征明显;宗教仪式充满神秘性;习教仪式民俗化色彩浓厚;传教士通过"造神"来维持信徒的崇拜;主动介入民众生活,关注民众现实需求,等等。

  • 标签: 禁教 天主教 本土化 传播方式
  • 简介: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政府在喀什噶尔设置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作为南疆地区最高军政长官,统辖各城.在军府体制时代,参赞大臣驻地就是南疆地区的中心城市,至少是政治、军事中枢城市.因此,参赞大臣驻地变迁可以视为这一时段内南疆中心城市的转移.

  • 标签: 南疆地区 中心城市 转移问题 体制 军府 治所
  • 简介: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与惠栋的《古文尚书考》,在清初的《古文尚书》辨伪活动中影响力颇大。尤其是《古文尚书考》的成书,使得“伪《古文》案”彻底定谳。《古文尚书考》与《尚书古文疏证》关系密切。惠栋在《古文尚书考》上卷中选录《疏证》内容十二条,惠栋借此展现了自己的学术倾向、治学态度,明晰了伪《书》的形成方式与传播脉络。在《古文尚书考》下卷中,惠栋援引《疏证》之材料与梅鷥的《尚书考异》内容虽大量雷同,但不足以佐证阎若璩抄袭《考异》。惠栋以《疏证》为依托创作《古文尚书考》,补正了《疏证》的疏漏之处,将《古文尚书》彻底拉下神坛,促成了汉学取代宋学趋势的定型。

  • 标签: 《古文尚书考》 《尚书古文疏证》 惠栋 阎若璩
  • 简介:聚焦现收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院的7幅清代绘画《天后圣迹图》,对该图的传承情况、基本内容、使用功能、艺术水平以及地域文化特色等进行综合考察。指出荷兰藏《天后圣迹图》的使用功能很可能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天后圣母事迹图志》一样,作为皇室成员或高级官员的私人收藏与交流之用。并认为此图当为京津一带的画师所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北方的地域文化特色。

  • 标签: 天后圣迹图 妈祖 地域文化 阿姆斯特丹
  • 简介:本文主要围绕作者发现的清代钦命勘分中俄科塔边界大臣于光绪九年(1883)七月初六日给哈萨克部落头目所写的文书作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作者首先对文书进行拉丁字母转写和中文翻译,其次结合自己的调查资料和有关史料,对文书中提到的人名、地名、中俄边界谈判地点和中俄分界线进行考证。本文对研究中俄边界谈判和清政府的民族政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标签: 中俄科塔边界 察合台文文书 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