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G20杭州峰会开幕式讲话中提出要“知行合一,采取务实行动”.“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王阳明或引用王阳明的学说.2015年,他在参加全国“两会”讨论时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 标签: 《传习录》 王阳明心学 中国传统文化 知行合一 重要思想 文化自信
  • 简介: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王阳明思想的传播,国内外学者对其思想及《传习》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然近年来,这些研究集中在对其思想传播的重要性、心学思想与国内外其他思想比较研究、谈其思想对教育的影响、从目的论、多元理论视角对其译作进行分析译等等,少有从语境重构角度去深度研究原作与译作直接的契合与差异。本文将以语境重构为基点,对《传习》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从文化重构、情景重构和语篇重构三个角度考察译作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策略及其思想价值传播。

  • 标签: 文化重构 情景重构 语篇重构 《传习录》
  • 简介:阳明夫子亲传弟子与阳明夫子"致良知"学的传承首先表现在对夫子文集特别是《传习》的编订收集工作。只要是原始的记录并传承阳明夫子语录的学者,不论出身,不论所得境界,更不论其后来官位大小,都应该一视同仁,同情的理解,给予表彰。

  • 标签: 阳明学 传习录 版本
  • 简介:摘要:近年来,阳明心学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传习》收录了明代大儒王阳明的语录及书信,是研究阳明心学的重要史料。目前国内对于《传习》英译的研究较少,大多从语言层面进行分析,少有学者提及《传习》英译本的偏离现象及背后的认知原因。本文以认知语言学识解理论为基点,从辖域、视角、突显和详略度四个维度分析亨克《传习》英译本偏离产生的原因,以期为《传习》英译研究带来新的启示,从而促进典籍的对外传播。

  • 标签: 认知语言学 识解 《传习录》
  • 简介:阳明在解《孟子》'尽心'三节时,颠倒顺序,将本来的'庸→贤→圣'之为学次序,倒解为'圣→贤→庸'。其弊在于,误解了第一节上达工夫,遗漏了第二节涵养工夫,低看了第三节践履工夫。究其原因,是阳明反对朱子所解三节义理,却沿袭朱子理路,以'格物致知'来解'尽心知性知天',又因他素以'致良知'来解'格物致知',故以'致良知'来解'尽心知性知天',从而判之为'生知安行'之圣人境,由此只能安排'存心养性事天'为'学知利行'之贤人境,'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为困学勉行之学者境。

  • 标签: 阳明 朱子 孟子 尽心三节
  • 简介: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 标签: 中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摘要:《传习》是王阳明与弟子门人的往来语录,是明清政治、文化历史的反应,是中国传统学术发展历程下的产物,作为意识形态的抽象实体,它见证了文化与政治的互动,体验了文本与传播的交融,将长存长新,永葆生机。《传习》之于王阳明,正如《论语》之于孔子。本文以翻译目的论视角对亨克与陈荣捷两个译本语料库进行赏析研习,主要从目的论的三大翻译原则三个角度来分析,促进《传习》的广泛传播,扩大其文化和社会价值。

  • 标签: 《传习录》 翻译目的论 语料库
  • 简介: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近年来成为一个国内的热门研究主题。然而目前国内对此的研究却主要集中于泛思想史的视角,这非但没有激发出其真切的现代意义,反而造成一种庸俗化的不良影响。本文尝试严谨地从现代哲学学术方式入手,来解析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认为王阳明心学思想本质上具有深刻的精神哲学理论内涵:其精神哲学的现实起点是其基于对其时代现实近乎绝望之下的可能的'理想国'思想,先验理论起点是其'一'之'心'的思想,其双重真切意义在于定规'伯术'于'圣—心'的思想。在'多元主义'泛滥的今天,王阳明的心学精神哲学具有深刻而普遍的跨越时空的意义,不论对中国还是对现代世界。

  • 标签: 王阳明 心学 精神哲学 先验
  • 简介:作为心学的完成,阳明对孟子道德哲学中的几个基本论题做出了深化。(1)将致良知与必有事焉统一起来,突出了具体行事活动本身是道德生存之基;(2)通过见性与说性的区分,在心学立场上肯定了"生之谓性"作为见性的真义;(3)以整体性的至善融摄彼此二分的善恶。通过分析阐释阳明对孟子道德哲学的发展,可以避免对心学道德哲学的许多误解。

  • 标签: 致良知 必有事焉 具体行事活动 见性 说性 至善
  • 简介:对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见解作一讨论,阳明的思想发端常起因于对朱子学的怀疑,朱子以《大学》作为学问的建构,视格物为穷理,故为知;诚意为行,故以《大学》的知至而后意诚而言,先知后行。而阳明不同意,进而主张知行合一,吾人从其《答顾东桥书》里书信之往返,对于其中的知行问题,再做一番检讨,见孰是孰非。其中的主要问题点包括,《中庸》的“博学、审问”等之语,该属知还是属行。及先秦儒者对于知识上的学习,是否重视之,是第一义还是第二义?进而,吾人谈四书中的原意,到底知与行之间的问题,朱子与阳明,谁人能合于原意。又阳明、朱子对知行的见解,能有相合之处吗?本文对此,一一分析。

  • 标签: 博学 审问 知行合一 先知后行 四书
  • 简介:"天泉证道"的对话场景乃是相当抽象的"论道",阳明、王畿、钱德洪师弟子三人是在谈论他们对致良知功夫的"想法"。而《传习》上卷"侃去花间草"一条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功夫实践的场景,虽然"去草"不无隐喻的性质,但它是一个真实的日常的生活行为,"去草"的讨论对"去草"的实践也是提供指导意义的。此种讨论场景,不仅为"无善无恶"这一让人难以理解的论题增添一种活泼、亲切的味道,也提供了一个运用"无善无恶"指导具体功夫实践的鲜活案例。

  • 标签: 四句教 天泉证道 传习录
  • 简介:良知的"本体"说本身的成立还要以对人的前提预设为前提。在阳明那里,这"天理"与"人欲"有作为"前提"讨论的必要:一个是逻辑前提,称为"天理在前",一个是"事实前提",称为"人欲在先"。天理与人欲之所以对立是它们背后的公与私的对立。天理与人欲的现实关怀,我们可以用一个"忧"来作具体体认。"忧"可以说是内圣外王理论的现实关怀体现。

  • 标签: 王阳明 天理 人欲 良知
  • 简介:孟子"心之所同然"在道德哲学上蕴含着普遍性与个体性的关系,阳明用精金之喻深化了这一论题,并明确拒斥知识性的普遍性追求,而强调切己的个体性行事活动;并且阳明用个体性整体性与世界整体性的双重整体性及二者的浑融一体,来发展了心学在道德哲学上的普遍性与个体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孟子作出了重大推进。

  • 标签: 普遍性 个体性 整体性 个体整体性 世界整体性
  • 简介:以百年前(1902年)两江总督张之洞派缪荃孙、柳诒徵等前往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考察教育的时代开始,至今全国大学的规模、学制均已和欧美、日本近於同步.中国传统绘画、书法传习上也采用分科分课方式由众多教师分别教授,而且加上西洋美术科目如解剖学、色彩学、素描、透视学、构成等,实际上的中国文化--笔墨相关课程只是间断的点缀.日本艺术院校已采用教授工作室和学生选修的方式,现在北京中央美院也开始采用这一方式,以期学生专业个性连贯.

  • 标签: 笔墨 高等师范学校 中国传统绘画 日本东京 两江总督 相关课程
  • 简介:老师带我们去大布江拼布绣传习所参观。一进门,我们听到了“嗡嗡”的声响。定睛一看,有两个阿姨在做拼布绣呢。我连忙跑上去学习。

  • 标签: 小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摘要:李平凡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版画家、版画教育家和著名的艺术活动家。被誉为继鲁迅先生之后推动版画国际交流活动的第一人。在李平凡版画传习室的教学中,我们立足于文化传承、梯次主题和版画教学做文章,取得了传承乡贤文化,蕴育学生艺术素养的育人成果。

  • 标签: 李平凡 版画 传承 课程 课堂教学
  • 简介:唐圭璋先生的词体传习思想包括传习指导思想与传习方法理论两方面的内容。在“上不类诗,下不类曲”的总则之下,他提出习词的读词、作词、改词三步骤及相对应的方法,同时,他以实际传授行为传达出对解词与训练作词的识见,从中可以见出系统而细致的传习理论与知行合一的传习理念。其传习思想上承宋元以来的传习传统,下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新传习系统,兼具传统与现代两种色彩,代表了近现代词体传习形态的转型特征。

  • 标签: 唐圭璋 传习 转型
  • 简介:师范传习所是清政府酝酿新学制改革时,为普及小学教育和培养初等教员而出台的师资培训机构。师范传习所在清末最后数年间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推广和实践,为初等教育输送了大量师资,起到了“养成多数之小学教员”的作用。师范传习所简约便捷的办学模式,促成其在短时间内得以较快推广,但也制约了它进一步的发展。尽管自始至终都被视作权宜性质的过渡,但由于需求广泛,简约便捷,师范传习所日趋兴盛。师范传习所的普及有助于全社会对初等师资培养的重视,其所取得的成就及累积的经验,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

  • 标签: 初等教育 师资 师范传习所 私塾改良
  • 简介: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传习活动历吏悠久,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独特的表现形式,长期影响着传统手工艺的存在和发展。本文对几种主要的工艺传习方式进行总结,探讨了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生产方式下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一些省市的先进保护经验,对传统工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 标签: 手工艺 传习方式 艺徒制 职业教育
  • 简介: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传习活动历史悠久,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独特的表现形式,长期影响着传统手工艺的存在和发展。对几种主要的工艺传习方式进行总结,从而探讨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生产方式下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一些省市的先进保护经验,对传统工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 标签: 手工艺 传习方式 艺徒制 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