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8 个结果
  • 简介:阮元主持校刻《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中的《孟子注疏校勘记》,是清代《孟子》校勘的典范之作。它广收当时可见的诸多版本,对宋代孙奭的《孟子注疏》进行了全面的校勘,有效地运用了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等传统校勘方法,校勘态度严谨,引征广博,乃属精审详实之作。

  • 标签: 《孟子》 《孟子注疏》 《孟子注疏校勘记》
  • 简介:孔子曰:“民之所由生,礼为大。”(《礼记?哀公问》)人类从蒙昧至文明,礼仪乃第一缕曙光,先秦诸子多有论述,至现代英国考古学家丹尼尔《最初文明:文明起源之考古学》所倡言,全世界遂笃信为文明之标志也。《荀子?劝学》论礼曰: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 标签: 礼记 文明起源 注疏 考古学家 先秦诸子 丹尼尔
  • 简介:一、《老子河上公章句》独特的经文和注释本文所据以讨论的《老子河上公章句》,以明《道藏》所收题“河上公章句”之《道德真经注》为底本,参校敦煌唐抄本、《四部丛刊》影印宋建安虞氏刊本、明《道藏》所收宋太守张氏《道德真经集注》本及题“顾欢述”《道德真经注疏》本。

  • 标签: 《老子》 《道德真经集注》 注疏 札记 《四部丛刊》 《道藏》
  • 简介:本文为校勘《尚书注疏》割记之赓续,所校版本包括敦煌写本、唐石经本、宋刊单疏本、宋刊八行本、宋刊经注本、宋刊纂图互注本、宋刊魏县尉宅本、蒙古平水刻本、元刊明修十行本、明永乐刻本、明嘉靖李元阳刻本、明万历北监本、明崇祯毛晋汲古阁刻本、清乾隆武英殿刻本、清嘉庆阮元刻本等,分为五十题,主要讨论各本校雠改字及讹、脱、衍、误,各本特点及源流递嬗关系。对日本山井鼎、清儒浦镗、卢文招、阮元、近人张钧衡等校勘之得失多有论辩。

  • 标签: 尚书注疏 版本 校勘
  • 简介:《论语》及其注疏久传于世,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在《论语》的众多注解本中,流传较广、接受度较高的当属何晏注、邢禺疏、阮元校勘的《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因此本文拟从作者、刻本、序文、序解以及体例等方面对其进行评介,以期对该书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概括的了解。

  • 标签: 《论语注疏》作者 刻本序 体例
  • 简介:孟子》中的孟子形象鲜明,通过他讲述的思想观点,我们可以感知他的性格特点。具体可以从济世救民、重视耻辱、治学严谨这三个方面去看,他一生都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善始善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 标签: 孟子 孟子形象
  • 简介:诸经注疏合刻兴起於南宋前期,《尔雅》《孝经》注疏本刊於元代,《仪礼》较为特殊,注疏合刻迟至明代始由陈凤梧完成。明正德年间陈凤梧编校《仪礼》经注本十七卷,经注、释文文本来源於朱子《仪礼经传通解》,参酌杨复《仪礼图》、敖继公《仪礼集说》校订文字.嘉靖初陈凤梧以自己编校的《仪礼》经注本为基础,附入贾公彦疏文,编成《仪礼注疏》十七卷,刻於山东,是《仪礼》经注疏的首次合刻。陈凤梧注疏本是闽本、北监本、毛本《仪礼注疏》的共同祖本,对明清经书版本、校勘、经学史诸方面产生很大影响。长泽规矩也先生提出正德合刻《仪礼》注疏的假说,本文将对此加以考辨,并论证汪文盛本覆刻自陈凤梧本。

  • 标签: 仪礼 仪礼注疏 朱子《仪礼经传通解》 陈凤梧 注疏合刻
  • 简介:本文为校勘《尚书注疏》各本之札记,包括宋刊单疏本、宋刊八行本、宋刊魏县尉宅本、蒙古刊平水本、宋刊纂图互注本、元刊明修十行本、明刊永乐本、李元阳本、万历北监本、毛氏汲古阁本、清刊殿本、阮元本等,分为四十八题,主要讨论各本讹文、脱文,各本特点及流变递嬗关系。对清儒顾炎武、卢文招、阮元、段玉裁等校书得失亦有讨论。

  • 标签: 尚书注疏 版本 校勘 避讳
  • 简介:孟子》是“四书”之一,为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二百八十六章。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他们的政治活动。

  • 标签: 《孟子》 《汉书.艺文志》 政治活动
  • 简介:《论语?里仁》篇中“游必有方”的“方”字不是常所、方向、方法之义,而是道、义理.“有方”即“有道”,要合乎人子臣属的常德大义.这种常德大义就是儒家的忠孝伦理.

  • 标签: 远游 有方 孝慈 易方
  • 简介:《国语解》是三国吴人韦昭对《国语》的注疏之作,它在《国语》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国语解》在后世影响巨大,除了传统认为它与《左传》关系密切,得益于《左传》的经学地位以外,其本身严谨、全备、既吸收传统成果又注重探究与创新的注释方法与独特的注疏特点是其内在原因

  • 标签: 国语解 韦昭 注释方法 注释特点
  • 简介:阮刻《周礼注疏》通行的版本为1980年中华书局影印本,其祖本为南昌府本,本文以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周礼注疏》与殿本相对校,并参校南昌府学本,析出异文,加以考证,得出结论:殿本是一个校勘精审、刊刻精美,颇有学术价值的本子,对《十三经注疏》的整理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周礼注疏》 中华本 殿本
  • 简介:佛教传入我国之后,随之有大量佛教经典传入我国。为了使这些梵文经典能够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有很多国内外高僧花费了大量精力将梵文经典翻译成汉语佛经。但由于佛经常常晦涩难懂,于是就出现了很多专为佛经作注疏的高僧。经过高僧注疏之后的佛经,方便了学佛者的修学和理解。

  • 标签: 佛经 高僧 注疏 古代 佛教传入 佛教经典
  • 简介:<正>我国系统的语法学始于《马氏文通》,这是语言学家所公认的,我看非系统的语法学则古已有之。《毛诗·关睢诂训传》疏:“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又“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训诂学要以文字学、音韵学为基础,然而训诂也要运用语法知识,当语法学和修辞学远没有独立出来的时候,这两个门类的内容,也都包含于训诂学之中。笔者在学习《毛诗》注疏时,发现古代训诂学家在注疏过程中经常运用语法特点解释经传。不揣浅陋,今从《毛诗》注疏中选择39个例句,将其常用语法分为8类,举例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 标签: 《毛诗》 注疏 语法研究 宾语 小雅 及物动词
  • 简介:2017年底,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及十九大进一步强调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程修订的重点之一,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丰富充实相关内容。

  • 标签: 《孟子》 解读 传统文化教育 课程标准 学科结合 课程方案
  • 简介:<正>民国时,有一个顽童,一天听得先生开讲孟夫子,便立直说道:“蚊子有什么讲头?”先生道:“是孟子,不是蚊子。”便开讲道:“孟子见梁惠王。”顽童道:“梁惠王是什么东西?”先生道:“你莫瞎缠,听我讲下去。”便又道:“王日叟,叟是老年人的称呼。”

  • 标签: 梁惠王 天听 鲤鱼骨
  • 简介:孟子认为水之就下,势不可当。国家治理好坏关键在于国君,国君犹水,“一正君而国定矣”。因此在如何治理国家问题上,对国君的职分孟子提出了独特的设想,这就是他的君职论。在君职论中,他将国君的职分分为对内、对外两种,并作了详细的规定。这种理论的形成与社会分工和师承孔子极其相关,由于过分强调国君施行仁政,在急功近利的时代难有立竿见影之效,终究只落得悲剧性的命运。

  • 标签: 《孟子》 孟子 君职论
  • 简介: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卿大夫赋诗言志已经消歇,更加注重对《诗经》意义的探讨。孟子为了宣扬他心中的王道和儒家思想,不仅强调《诗经》的历史价值和政治作用,并且提出了“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诗学理论,对后人理解文学作品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在游说诸侯的过程中,孟子以《诗》证史,为自己的仁政学说提供让人信服的依据,《诗经》在孟子的手中成为了证成己说的权威文献根据。

  • 标签: 盂子 《诗经》 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