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文心雕龙》作为经典著作,为其做注的很多。但对于一些字词的注释,由于时代、各家学识和经历的不同,注法也不尽相同。现选取周振甫的《文心雕龙今译》、王志彬的《文心雕龙》、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郭晋稀的《文心雕龙注释》、王运熙和周锋的《文心雕龙译注》和詹锳的《文心雕龙义证》,就所发现的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字词,进行对比分析和论证,以得出最合适的解释。

  • 标签: 《文心雕龙》 注释 分析
  • 简介:文心雕龙·时序》是刘勰阐述“文学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文学发展规律的篇章。文章对有争议之处提出了个人见解,即“梗概”有大概、耿介、慷慨三个含义,《文心雕龙·时序》中“故梗概而多气也”的“梗概”应解为“慷慨”;“尽其美者何,乃心乐而声泰也”中“何”属上句。

  • 标签: 梗概 何乃 商榷
  • 简介:书牍文的日益繁荣留存了大量的作品,却在晋代之前未有系统的理论提升。《文心雕龙·书记篇》在挚虞、李充的理论基础上,对书牍文的文体特征、写作要求、尊卑有别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选取代表作予以评论,可谓书牍文体理论集大成。却也存在文学观念保守,论学论文书牍与帖未加关注,书启未加区分的不足。

  • 标签: 书牍文 文体观念 《文心雕龙》 功绩 不足
  • 简介:后世历代学者对《文心雕龙》进行注释时,不同学者由于自身思想和理论观念的差异,在对同一文本进行注释时有着不同的解释。通过对"梗概"、"少算"、"嚣俗"、"黎献"、"技诈"五则词语的注释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文心雕龙》的特点和价值。

  • 标签: 《文心雕龙》 注释 对比
  • 简介:摘要刘勰《文心雕龙》的创作论是建立在他文体论上的重要文献理论。本文从作品反映生活、风骨、形象、声律四个方面讨论了刘勰创作论对他前人的创新。

  • 标签: 《文心雕龙》作品反映生活风骨形象声律
  • 简介:分析了包鹭宾《文心雕龙讲疏》的具体内容,从揭橥刘勰之隐微、探寻《文心雕龙》之结构、条辨前人之得失三个方面论述了其在《文心雕龙》研究中的学术价值。

  • 标签: 包鹭宾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讲疏》 龙学
  • 简介:文心雕龙·情采》引述《诗经》的内容计有10处,可分为两种类型:以别称代《诗》以称述,直接引用和化用《诗经》成辞.这些引述体现了刘勰的征圣宗经思想,是其“据事以类义”文论思想的具体实践,也是其创作实践检验创作理论的重要佐证.

  • 标签: 文心雕龙 情采 诗经 考论
  • 简介:是什么样的缘由让《文心雕龙》在齐梁之际出现?本文认为《文心雕龙》的诞生是多种社会和文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从儒学传统地位的有限恢复;三玄哲学精义的影响;南朝文坛反形式主义的斗争;魏晋以来文学的独立发展;古代文学资料的极大丰富;刘勰自身的社会条件等六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文心雕龙》在齐梁之际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 标签: 《文心雕龙》 刘勰 齐梁社会 因缘际会
  • 简介:在《文心雕龙·序志》篇中,刘勰明确说明自己是在注经难以成家的境况下选择“论文”来“敷赞圣旨”的。刘勰的这一自觉对《文心雕龙》的撰写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表现在《文心雕龙》的性质、苦心经营《文心雕龙》、“文之枢纽”的根本着眼点在“文”、对文体规范的尊重、对文学功能的强调、对文采的容纳以及用骈文撰写《文心雕龙》等方面。刘勰对工作性质的自觉与时代的重文风气、以往的论文传统、穷则独善以垂文的价值理念、通达颖悟的个性气质密不可分。

  • 标签: 刘勰 工作性质 自觉 “论文” 影响
  • 简介:文心雕龙·熔裁》篇主要从“熔意”、“裁辞”两个角度论述写作的方法。根据原文,“熔”的对象一是“情理”,二是“本体”。“情理”之“情”的蕴涵主要包括:“情志”;以含“风”之情为最上的纯粹情感;性情、情性;情趣。“情理”之“理”的蕴涵主要包括:道理、精义、思想内容;思路。

  • 标签: 熔裁 情理 本体 浮词 文心雕龙
  • 简介: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提到的想象思维,对当前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有很大的启发性。在作文教学中需以积累为前提,同时还要利用情感的作用,激发出想象的丰富性、合理性、创新性,以促使学生积极而有效地写作。

  • 标签: 写作 想象 积累 情感
  • 简介:在中国古代文论中,隐秀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隐秀》作为标题具有术语双字的性质。本文梳理了"隐"、"秀"的一般意义及其文学术语意义,并基于《文心雕龙》全文对一般意义、术语意义及相应的单、双字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结合《隐秀》全篇对标题这个特殊的双字术语进行英文文本细读。结合其他含术语"隐"、"秀"双字的分析,发现译者对术语单字和含术语双字的英译中实施了"因循本义、随适语境"的语义、语境策略。

  • 标签: 文心雕龙 “隐秀” 术语英译 语义 策略
  • 简介:文心雕龙》和《诗品》,都是产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说它们是文论舞台上的双子星。两书作者刘勰和钟嵘都对四言诗和五言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钟嵘对五言诗很推崇,对四言诗却贬抑;刘勰则在叙述四言诗、五言诗的发展中着重讲了五言诗的发展。笔者通过对两部作品的相关分析,可以初步观察到四言诗、五言诗的发展概况。

  • 标签: 《文心雕龙》 《诗品》 四言诗 五言诗
  • 简介:“赋”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文体,形成于秦,兴盛于两汉。《诠赋》是《文心雕龙》中关于文体论的第三篇,在《明经》与《乐府》之后,可见刘勰对其重视及它作为文体的重要作用。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 标签: 《文心雕龙》 刘勰 批评 流变 赋体 宋元戏曲
  • 简介:中国古代“近取诸身”的形象思维方式使人化文评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定位。以刘勰在《文心雕龙》创作论中所运用的诸多“身体思维”和“身体隐喻”为例,探析人化文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的深层次原因。同时就将艺术作品比诸为人的身体为切入点,略论《比兴》篇中的“拟容取心”说。

  • 标签: 文心雕龙 身体思维 身体隐喻 拟容取心
  • 简介: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具有鲜明系统性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古今的许多学者在审美倾向或者是文学观念等方面都对其做出了深入研究。本论文选取了《文心雕龙》中的一个文学理论范畴,即"情采"观来阐释《文选》中所选的谢惠连诗歌的"情"与"采",进而从分析和论证中看到刘勰关于"情采"观的部分理论和谢惠连诗歌中所呈现的"情"与"采"的相通之处,以及它们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

  • 标签: 《文心雕龙·情采》 谢惠连 诗歌 “情” “采”
  • 简介:从文化输出和交流来看,中国古典文论外译的文论思想传播是一个基本的、甚至是绝对的批评侧重点。《大中华文库·文心雕龙》英译总体上具有较强的文学艺术风貌,大部分篇章在文论思想传达方面是较为成功的。基于对该译本术语和文论思想英译表达准确程度的分析,它在文论思想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其美中不足之处,主要涉及文本内部文论思想和文本与中国文论思想的多处不连贯性。中国古典文论外译应主要面向西方知识界,全面准确透彻地译介原貌,以减少误解,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并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和活力做出更大贡献。

  • 标签: 中国古典文论 文化性 英译 批评 《大中华文库·文心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