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风疼痛治疗中风后半身疼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80例中风后半身疼痛患者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治疗差异,随机分组,分别给予卡马西平以及中风疼痛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效果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效果分析,实践可知,乙组的总有效率90%,甲组的总有效率70%,乙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甲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对比,实践可知,治疗前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乙组的评分低于甲组。结论对中风后半身疼痛患者采用中风疼痛进行治疗,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能让患者尽快恢复,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中风疼痛汤 中风 半身疼痛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风四味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给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添加中风四味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白细胞介素-4(IL-4)、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上,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患者治疗后IL-4、hs-CRP、TNF-α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上,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风四味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中风四味汤 气虚血瘀 中风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观察扶正通络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1月我院所收治的38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19例(西医治疗)和观察组19例(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扶正通络)两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治疗有效率为18例(94.7%),对照组为14例(73.6%),结论扶正通络治疗中风后遗症具有良好的效果,且无不良反应。

  • 标签: 扶正通络汤 中风后遗症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2008年,我曾先后系统的观察了一些中风患者,也初步做了比较系统的分类,收到了比较满意的疗效。2009年以后,特别是2010年以来,我又继续观察了一些邪中经络的患者。在前段工作基础上,我又获得了一些新的体会。为此特将其辩证施治大意简报如下一、临床简况几年来我们接治的病人共12名。从年龄来看,其中在三十岁以下者只有两名,而且这两名仅局部乏味口眼歪斜症,他们的特点都是体质较壮而治愈迅速。其次,十名的年龄最低者为三十三岁,最高者为五十八岁。他们的特点都是患了半身不遂症。这些病人的治愈期,其中7-18天痊愈者5名;经治24-90天痊愈者7名。二、辨证论治由于邪中脏腑经络的不同以及虚实的各异则其病人病机可分为以下三大因素1、刘河间主火他说“心阳暴亢,真阴亏损,烽火燎源,发为卒中.”2、李东垣主虚他说“风中无不由虚,故脏腑血脉偏重,皆可为病.”3、朱丹溪主痰他说“脾湿生痰,痰火上壅,诱发中风”。

  • 标签: 补阳还五汤 半身不遂 王清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小针刀治疗中风后肩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4例中风后肩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对症治疗,即关节腔注射曲安缩松,而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小针刀治疗手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在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在基线上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是在治疗1周之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状况都明显改善,在治疗四周之后,观察组症状改善明显,和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风后肩疼痛和肩胛下肌的痉挛症状密切相关,而利用小针刀治疗手段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肩胛下肌痉挛的症状,减轻患者肩疼痛的症状。

  • 标签: 针刀 曲安缩松注射液 中风 肩疼痛 疗效
  • 简介:中风,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脑中风后肩关节疼痛是脑中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较高,最高约72%[1]。该病多发生于中风后软瘫期,患者表现为偏瘫侧肩关节持续性疼痛,被动活动时疼痛加重,可放射到肘部及手部,部分患者局部有肿胀,常伴有肩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夜间疼痛明显,严重者可影响睡眠[2-3]。本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进程和日常生活的功能。

  • 标签: 康复 脑中风后 肩关节疼痛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化痰熄风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为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恢复治疗提供相关的优质治疗措施与实际医学依据。方法将我院从2016年6月-2017年10月收录的3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列为观察对象,并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5例,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等常规治疗;对照组1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痰熄风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体征评价评分及患者生活质量。结果经过不同的治疗方法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中医症候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痰熄风用来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效果更高,且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化痰熄风汤 缺血性中风 应用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柴胡加龙骨牡蛎治疗中风后失眠临床效果。方法从2015年4月到2017年5月随机抽取在我院治疗中风后失眠的患者共46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艾司唑仑片治疗,观察组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95.65%>73.91%),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治疗中风后失眠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柴胡 龙骨牡蛎汤 中风 失眠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潜阳熄风辩证治疗中风先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6例中风先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5.35%)明显优于对照组(72.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潜阳熄风辩证治疗中风先兆疗效颇佳,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潜阳熄风汤 中风先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宁脑对急性出血性中风患者脑水肿的减轻作用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影响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急性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实验组21例急性出血性中风病人与对照组19例病人的脑水肿、脑血肿的变化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含量,及中医症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等指标在口服宁脑后不同时期有无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病人出血后4d血浆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第4天、第7天中医症候积分和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第7天脑水肿及血肿大小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宁脑对急性出血性中风患者的脑水肿有减轻作用,可以减少甘露醇的用量,从而降低了甘露醇的副作用,并且对血浆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含量变化及病情有影响,故使用宁脑有助于改善急性出血性中风患者的预后和疗效。

  • 标签: 宁脑汤 急性出血性中风 脑水肿 血浆纤维蛋白原 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进展性中风是脑卒中的一种疾病类型,是指在发病六小时至一周内,虽经临床治疗,但因脑缺血的进展或组织坏死加重而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的一类脑梗死,属于临床中一种难治性脑血管病,进展性中风发病率占急性脑梗塞发病率的30%左右。由于进展性中风一般的预后效果较差,因此近年来中医中药对治疗中风疾病的应用范围愈发广泛。大秦艽中医方剂名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主要治疗风邪初中经络,口眼㖞斜等,本文主要阐述了进展性中风的诱发因素、病理性质及症状,介绍大秦艽的组成及功效作用。希望能为大秦艽治疗进展性中风的临床应用提供较为有效的参考意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用中风解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用2020年1月-2021年1月院内收治的72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均分两组,各36例。参照组用盐酸氟西汀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用中风解郁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抑郁评分、IL-10和IL-23。结果 治疗后,参照组的抑郁评分、IL-10和IL-23均高于观察组,体现差异(P

  • 标签: 中风解郁汤 脑卒中后抑郁 抑郁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风先兆采取潜阳熄风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纳入的中风先兆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照组及观察组分别采取常规治疗及常规治疗+潜阳熄风辩证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中风复发率、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有效率及生活质量评分比对照组高,p

  • 标签: 潜阳熄风汤 中风先兆 辩证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风先兆采取潜阳熄风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纳入的中风先兆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照组及观察组分别采取常规治疗及常规治疗+潜阳熄风辩证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中风复发率、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有效率及生活质量评分比对照组高,p

  • 标签: 潜阳熄风汤 中风先兆 辩证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治疗中风及后遗症(中经络,气虚血瘀型)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型)6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治疗,对照组30例应用纯针灸治疗,2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4疗程。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87%,对照组为86.87%,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治疗中风及后遗症(中经络,气虚血瘀型)比纯针灸治疗效果更好,治愈率高,且无不良反应。

  • 标签: 针灸 补阳还五汤 中风 中风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