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特里·伊格尔坦率地承认,他所不懈追求的事业是把世界推向一个未来的乌托邦的境地,这是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梦想。然而,只有组织化的劳工阶级在政治上有足够的力量控制了自然资源、生产资料和整体性的政治结构,并控制了意义和价值的文化生产的时候,这一梦想才能实现。伊格尔梦想大众能获得幸福并实现个人价值,但是他不希望人们自己创造关于幸福、真理和价值的观念。人们必须认识到,他们的私人天性很大程度上是在与他人、与整个社会共同

  • 标签: 伊格尔顿 乌托邦思想 解构主义 现代主义者 女权主义 批评理论
  • 简介:《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六期发表了南京大学王杰教授等人对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特里.伊格尔的学术访谈,伊格尔对当代西方左翼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批评的现况做了介绍。

  • 标签: 伊格尔顿谈 左翼思想 西方左翼
  • 简介:一英国著名批评家特里·伊格尔引人注目的《美学意识形态》(1991),经王杰等译出,已经在去年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这在我国美学界应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尤其是面对文化转型时期竞相出现的种种困顿,我们的美学颇有迷失方向之感的今天。《美学意识形态》很可以...

  • 标签: 伊格尔顿 美学意识形态 弗洛伊德 西方马克思主义 传统美学 资本主义
  • 简介:20世纪的西方文艺理论界百花绽放、异彩纷呈,在种种文艺理论各领风骚的文学批评场域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论思想始终是学界关注的焦点。经典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出现,它的分析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因而,它为观察和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宏观政治学奠定了基础,为研究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生产与运作方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蕴涵了极其丰富又极具研究价值的子视域。可以说,不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形态是怎样的,马克思主义都成为了各种理论和实践分析的起点,文学理论研究亦如是。

  • 标签: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伊格尔顿 马克思主义学者 经典马克思主义 科学 文本
  • 简介:在当代英美文学理论界,英国批评家特里·伊格尔毫无疑问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以其《文学原理引论》(1983年)一书而蜚声英美文学理论界,并以其睿智、诙谐的文风赢得了大批专业和非专业的读者,因此该书自面世以来热销不衰,以至于哈佛商学院竟然把此书列为成功营销的一个案例,各大学的英美文学系也将其指定为必读书,

  • 标签: 伊格尔顿 批评观 英美文学 哈佛商学院 文学原理 理论界
  • 简介:在20世纪末的批评话语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代表人物特里·伊格尔的身体政治批评话语犀利而独具一格.首先通过对身体的阐释,进而从政治的身体,身体的批评,身体、政治与性,身体伦理建构等方面对伊格尔的身体政治批评话语进行了分析.伊格尔的身体政治批评旨在解放人性和对人的存在进行思考.

  • 标签: 身体 身体政治 意识形态
  • 简介:摘要伊格尔对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的观点,即马克思由于过于相信人性,才将未来悬想为一个乌托邦之梦共产主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马克思的一切思想深深扎根于“现实”,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其称说的未来“共产主义”实际上是“现实”发生变化的可能之一。本文将以“现实”、“悲剧”和“未来”为辐辏之点,阐释伊格尔为马克思一辩的内在逻辑和价值旨归。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乌托邦现实悲剧未来
  • 简介:伊格尔的女性主义研究是其身体理论的延续,其理论资源主要来自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目的在于寻找一种理想的政治模式,这一模式将女性的某些文化品德以及女性的反叛力量视为重要条件,女性、文学及美学的亲缘关系,也促使伊格尔关注女性主义。无论是批评还是赞扬女性主义,伊格尔均以其政治理论及政治目标作为评价标准,由此可见,伊格尔的女性主义批评并非单纯地从女性解放立场出发,而是基于其理论建构与政治诉求的需要,在他看来,女性主义不具备独立意义,而是作为政治过程的一个环节,一个具有关联作用的有效点。

  • 标签: 伊格尔顿 女性主义 身体理论 政治批评
  • 简介:历史上存在着关于意识形态的众多定义。伊格尔认为,文学属于意识形态,并有审美功能。其基本立场是站在审美话语的精神内涵上探析审美意识形态的张力意义。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明显存在宽泛化的倾向,应该值得警惕。

  • 标签: 伊格尔顿 意识形态 审美
  • 简介:面对20世纪80年代新的政治形势,伊格尔在接受本雅明的历史观的基础上,从认识论、方法论、批评策略、文体风格等各方面确立了他的意识形态批评,呈现出了独特的体貌特征。

  • 标签: 伊格尔顿 本雅明 解构 修辞学批评 论战体
  • 简介: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伊格尔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他回应各种问题与现象的立场和姿态。无论是1970年代的文本科学建构,还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文学批评的政治功能以及审美意识形态的思考,伊格尔都注重借鉴和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以解构的思维创立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意识形态批评,体现出对文化现实和当前政治处境的关注。

  • 标签: 审美意识形态 伊格尔顿 接受维度 批评理论 解构 西方马克思主义
  • 简介:英刊《比较诗学》第25卷(2005年)发表了对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特里·伊格尔的访谈文章,涉及对爱德华·赛义德的后殖民主义和对文化理论的新的理解,伊格尔也重新审视了他早年关于一切皆是政治的观点,认为这种政治的泛化有掏空政治本身的危险。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 标签: 伊格尔顿 文化政治 赛义德 批评理论 马克思主义学者 《比较诗学》
  • 简介:身体是伊格尔近年来讨论审美与伦理关系问题的核心关键词。作为审美形式的古希腊悲剧同时充当着伦理、政治工具和哲学工具,既能重现又能反思现实生活,亚里士多德的宣泄说与身体关系密切;18世纪英国关注"道德观念"的哲学家们则认为伦理学、美学和政治学是和谐一致的,伦理和审美都以身体为基础,以想象中的"摹仿"为前提。审美和伦理问题必须借助"身体"来实现个体与总体、法则与欲望、道德与知识之间的紧密链接。劳动和审美都是个人身体之潜能的全面展开,这是马克思的观点,但享受劳动本身的劳动和享受美德本身的美德,则是马克思和亚里士多德的一致之处。伊格尔试图建构的唯物主义伦理学,其理论源头来自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以及经典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身体为轴心的美学和伦理学。

  • 标签: 摹仿 身体 伦理 审美 伊格尔顿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伊格尔一直关注文化研究。他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娴熟地运用文化政治批评方法来剖析和批判后现代主义,深刻地表达了对文化危机的担忧。

  • 标签: 伊格尔顿 后现代主义 文化批评
  • 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通过强调“艺术形式”而表现出其在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中的独特性。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当中,“艺术形式”并非与社会无关的自治因素,而是以自身的内在象征方式对社会一历史予以反映。卢卡契所强调的艺术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阿多诺·本雅明所论述的“星丛”特征和伊格尔所揭示的现代小说形式与资本主义之间的象征联系,都从现代小说的母题、风格、意象间关系、形象等形式要素内部申述了“艺术形式”的审美一历史双重性的基本特征,为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的形式研究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 标签: 形式 象征 星丛 阿多诺 伊格尔顿
  • 简介:作为英国当代著名理论家,特里·伊格尔(TerryEagleton)出版不少有分量的理论著作,但在其新著《理论之后》中,他却一反常态地宣告了理论的终结,进而重新思考文化批评的价值,提出了新的研究路径,借以表明他本人对马克思主义和文学理论的新姿态,并阐释文学研究的未来走向。解读这本书及他的一些思想,或许对当下的文学研究有所启发。

  • 标签: 特里·伊格尔顿 《理论之后》 马克思主义 文学研究 文本细读
  • 简介:自1990年代起,特里·伊格尔的一系列关于爱尔兰文化研究的著作陆续出版,包括“三部曲”《希斯克利夫与大饥荒——爱尔兰文化研究》、《疯狂的约翰与主教以及关于爱尔兰文化研究的其他论文》、《19世纪爱尔兰的学者与反叛者》,同时对这一主题的研究亦散见于他的其他著作中。

  • 标签: 文化研究 伊格尔顿 爱尔兰 殖民 希斯克利夫 “三部曲”
  • 简介:原来德法大陆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式微,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研究重心已经转向英美。对于伊格尔和詹姆逊而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遗产是文化批判理论。他们最初都使文学批评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从文学批评走向文化批判,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政治学。正是这些可比性,促成了一场以伊格尔和詹姆逊为代表的英美文化理论的当代对话。

  • 标签: 詹姆逊 伊格尔顿 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化理论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06
  • 简介:揭示文学文本的价值、意义和意识形态的生产和再生产,伊格尔对于审美意识形态和文学生产理论的深入研究、对,即关于文学生产本身的意识形态价值判断

  • 标签: 伊格尔顿审美 审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