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毕生以教育为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对教育意识、教育目的、教育方式等作了比较充分的论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强调人格教育和通识教育。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不无启迪作用,值得借鉴。

  • 标签: 唐君毅 教育意识 教育目的 人格教育 通识教育
  • 简介:【摘要】先生在新亚书院执教期间,对新亚书院的办学缘起及旨趣,对教育的理想与目的,对教育的内容与要求等,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中有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不无启迪作用,值得借鉴。

  • 标签: 唐君毅新亚 新亚教育
  • 简介:“道德自我”是关于儒家伦理思想现代重建的核心概念。提出此一概念的内在理路是,以道德自我来重新树立传统心性观念的权威,进而从道德形上学根源方面重建现代中国的道德体系。“中体西用论”与“泛道德主义”对道德自我学说的批评虽然道出了其面临的困境,但是从道德奠基的理论看,道德自我作为超验根源对于儒家道德原则的论证,是传统道德理论在现代社会的新发展。

  • 标签: 唐君毅 道德自我 道德奠基
  • 简介:的“一念自反”强调自觉的自己支配自己,在心灵的自反自觉中,悟透人生的真实本质,到达人生的完满。这种思想继承了传统儒学的超凡入圣之法,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一方面它是超越性的,瞬时性的,另一方面它又要求主体自身努力实现自我超越。在西方文化的猛烈侵袭的现实条件之下,以自我丰富的人生阅历,提出“一念自反”,为中国传统文化危机找到解决之法。

  • 标签: 唐君毅 一念自反 人格修养
  • 作者: 肖德芳陈行辉何利
  • 学科: 文化科学 > 高等教育学
  • 创建时间:2011-04-14
  • 出处:《高教探索》 2011年第4期
  • 机构:摘要:唐君毅德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道德之治,而道德是国家之大德与个人之小德的有机结合,其的核心内容是仁义礼智四德。而四德是个人修生养性以及人与人交往时待人接物的基本准则。它是人们要达到的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四德具有自足性和与其他文化活动的相依性,因此其时代价值要在实践中体现。
  • 简介:思想可以心灵哲学命名之,其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首先,以心灵的超越本性为基本认定的道德主义;其次,心灵超越性的现实化历程所构成的人文主义;最后,精神生命贯通流行的心灵境界论。他把心灵的超越本性建基于日常经验之上,使之成为价值和意义世界的生成根源,消除了传统的形而上性质,且没有轻率肯定人的普遍本性,又解消了价值和事实、道德理性和科学理性之间的对立关系,同时还避免了西方哲学所内含的主客体间的困境,是对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哲学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 标签: 唐君毅 心灵哲学 超越性 人文主义 心灵境界
  • 简介: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是以“感通”为基本的线索、视野而展开的。通过感通之理,展示出他对《周易》经传及其哲学的若干新解读。首先,通过感通之理,揭示出《周易》从卜筮之书转化为德义之书的内在脉络与动态过程;其次。他阐发出古人通过观象而体知到天地万象是相互感通的,并由此体知到人们应从物象感通之理中引申出修德工夫;第三,他通过人的修德过程以及神明之知,阐发了天道与人性的内在、互动关系,这当中也包含了感通之理;第四,本文简要概述所论感通之理的特质与取向,以显豁出易学思想的基础视野;最后,本文总结先生易学思想中感通论题的当代性意义与价值。

  • 标签: 感通 唐君毅 现代新儒学 易学
  • 简介:认为由于心灵观事物因果关系的角度不同而形成了哲学史上不同的因果观。心灵向不同的方向寻求因果关系相应地形成不同的因果观:“内观、外观因果”,“前观、后观因果”,“上观、下观因果”。心灵活动有规律可寻,史上的各种因果观又可在心灵活动中予以会通。

  • 标签: 唐君毅 因果关系 心灵
  • 简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为己任,尤其重视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他关于中西文化之差异、中西文化比较之价值标准以及中西文化之发展前途等内容的论述,对于我们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妥善地解决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冲突与融合等方面的矛盾,构建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体系,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 标签: 唐君毅 中西文化 差异
  • 简介: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道德观是建立在其心本体论哲学之基础上的,他对道德生活本质、道德自我在宇宙中的地位、现实世界之物质是精神之体现的论述,以及希望建立一个充满高尚理想与道德价值的社会的思想,对于我们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 标签: 唐君毅 道德观 道德自我
  • 简介:认为中国自近代以来未能建立民主制度,其主要原因在于:中西人文精神不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认为政治是道德的直接延长,只重视政治人物的道德修养而忽视民主制度的建设,中国知识分子未能尽到自己的责任。

  • 标签: 唐君毅 民主制度 人文精神 政治 道德
  • 简介:周辅成和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两位有独特思想贡献、独特生命经历和深层生命感通与深刻思想契合的思想家。先生逝世后,周辅成先生先后撰写了多篇纪念和研究先生生命与思想的文章,梳理、分析和提炼先生的核心思想观点和哲学精神,也以此呈现自己哲学思想、哲学精神的自我观照。“新理想主义”是周先生对先生思想最重要的概括和抽象,也在相当程度上彰显了周先生自己的思想特色。

  • 标签: 周辅成 唐君毅 唐君毅的新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 哲学精神
  • 简介:先生于1957年进行的跨越亚、欧、美的环球游学及自我反思是他成为独特思想家的重要事件之一。这一事件对整个现代新儒家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思想意义、学术意义和文化史意义:一方面,它直接催生了《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促成了现代新儒家群体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和学术谱系;另一方面,它导致了先生个人思想学术方向的转向和深化,促进了其个人在哲学层面汇通中、西、印三大文化,建构“三极并立”的哲学思想体系,使他真正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

  • 标签: 唐君毅 1957年 环球行 三极并立
  • 简介:开国元勋段(1910-2004年),曾用名段士达、段尚卿、董均雨、董,生于山东省濮县(今河南省范县)白衣阁。早年曾在山东聊城省立第二中学读书,后赴北平求学。1932年夏,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1936年3月加人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北平市西城区委书记。1937年12月赴延安,进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 标签: 中共中央党校 鲁豫 中国共产党 1937年 北平市 开国元勋
  • 简介:上班途中那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笼樱花然后是两排桂树,现在则是两排银杏从桥上透过车窗看城市把一抹湖光山色,也带进写字间了每天的日程不可能完全一样有时是上午开会,下午访贫问苦晚上还要阅读一些新闻也曾在上班途中,去帮一位大姐扫街

  • 标签: 唐毅 桂树 文君当垆 诗潮 雪花飞舞 作家协会会员
  • 简介:的文学文化观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一个重要斩获,在中国当下及未来的文学理论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价值。他不仅在哲学、伦理学、逻辑学和宗教学等各学科方向造诣很高,而且对文学也有专精的研究。的文学文化观较之一般的文学理论,在遵循中国文化提出独特的文学文化逻辑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迄今为止,对这方面的研究尚未引起重视。文章着重梳理并发掘的文学思想,揭示其隐含在文学文化观里面的系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理论创设。同时,就独具个性的学术探讨,阐释其文学文化观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从中西比较视野融摄古今文学理论精髓,将文学文化逻辑模型应用于对文学本性、文学创作过程、文学结构与机制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切合于中国文学实际的理论创说。

  • 标签: 唐君毅 文学 文化 生命情志 价值境界
  • 简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游艺精神由来已久,以孔子、庄子为代表的游艺精神强调的是游艺主体的心之游,在继承先贤的基础上,从其心本体论出发,认为游艺精神是心物交融为核心的物我感通.他从感通之心、感通之物(艺术)以及心物交融三个方面对游艺精神进行阐释,既体现了对传统游艺精神的承继又呈现了其个人的新解和对时代精神的融入.

  • 标签: 唐君毅 中国艺术 感通之德 游艺精神 心物交融
  • 简介:解读《肇论.物不迁论》,认为其般若学的主旨与立言方式皆与玄学相契合。首先对这一哲学诠释的特色进行了探讨,指出这一诠释路向实际上含有对《物不迁论》的误读、误解;分析了《物不迁论》中是如何言说般若义理的,指出其言说特点在于"转俗见为真见",这一番转折或是出现误读、误解的原因;并探讨了佛教所界定的自身义理与玄学理论的差别之所在,认为所谓"般若与玄学相通"、"《物不迁论》兼通般若与玄学"的说法,其实是很难成立的。在某种意义上,对之《物不迁论》哲学诠释的考察,可以视为民国时期熊十力《新唯识论》所引发激烈争论的余绪。

  • 标签: 唐君毅 物不迁论 般若 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