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国学界对城市人口密度有不同认识。根据最新统计资料对中国大滓、上海、广州和日本东京、大阪的人口密度研究显示,中国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普遍比日本高许多,上海约是东京的两倍,而且中心市区与周围郊区密度差异悬殊,显著的一极集中。日本城市人口分布较均匀。体现在城市住宅形态上,中国城市以集合住宅为主而日本城市以独立住宅为主。对统计数据不加分析会得出偏离实际的结论,城市研究有待精细化。

  • 标签: 城市 人口密度 城市住宅 日本 中国 反思
  • 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指出,一个居民点达到什么样的规模、什么样的人口密度就可以设为市?这需要我们进一步讨论。一个城市的合理规模,与政府设立一个城市的最低人口规模标准,是相互关联又不完全相同的两个问题。

  • 标签: 人口密度 城市 农村发展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 合理规模 规模标准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河北省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依托河北省125万居民点分布图,以乡镇及乡镇以上居民点作为人口密度计算的框架,基于反向距离加权的空间内插法(IDW),来构建区域人口空间分布模型。

  • 标签: 居民点 人口数量 人口密度 统计数据
  • 简介:本文引入建筑日照间距约束视角,基于中国632个县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筑日照间距政策引起的人口密度外生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估计了建成区人口密度城市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较高的地理纬度和旨在保证有效日照时间的城市规划政策显著降低了北方城市人口密度,进而抑制了城市经济增长和人口规模的扩张。这一结果在使用了夜光数据反映城市增长后仍然是高度稳健的。本研究评估了地理因素和规划政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为理解我国城市空间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南北差异提供了新的视角。

  • 标签: 日照间距约束 人口密度 经济增长
  • 简介:人口密度是反映人口空间集聚状况的指标,指某一时点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口和土地面积的统计是产生最早、历史最悠久的统计,也是最基本的反映国情国力的统计指标,因而,用这样两个指标构筑的人口密度强度相对指标是最能反映人类社会、历史、地理、自然、军事、经济及政治变迁和发展的统计指标。而人们对这样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统计指标中所传递的信息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都遇到困境的时候,如何发现并挖掘出人口密度指标应有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本文讨论的一个主要目标。

  • 标签: 人口密度 历史价值 经济地理 统计 价值
  • 简介:一位城市规划学者不经意地说,有5000年城市文化传统的中国,竟然说不清城市为何物!糟心。你看,我们常把urban当作城市,其实,urban和rural相对。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从rural的生活方式走进了urbanB9生活方式;相对于乡村的、分散的、田园的rural,urban是都市的、密集的、文明的,而非仅仅具象地限定为“城市”,它是比城市物质构造更高级的文明构造,如城市群。在国外,Urbanplanning所指是城市与区域规划,有时也称为city&regionalplanning。

  • 标签: 城市规划 人口问题 RURAL 生活方式 文化传统 社会历史
  • 简介:保险业具有自然垄断特征,而在社会所需的各种保障得到基本满足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地区差异、人口密度等因素与财险市场的关系,尽可能地降低市场集中度,有利于增进社会福利。在新型城镇化和人口布局不断调整的背景下,各地人口逐渐增长并向中小城市聚集,这将直接影响财险市场上的竞争程度。利用面板分位数模型考察2009-2012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人口密度变化对财险市场集中度的影响,发现人口密度对财险市场集中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以规模最大的3个财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之和(CR3)、规模最大的5个财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之和(CR5)和市场中所有财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平方和(HHI)作为衡量财险市场集中度的因变量建模,所得结论均一致。人口密度对CR3、CR5和HHI的影响随分位点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这意味着提升人口密度更能有效地降低市场占有度大的财险公司的市场份额。

  • 标签: 财险市场 集中度 人口密度 地区差异 面板分位数模型
  • 简介:<正>传统的人口分布图,往往采用点值法和分级统计图法。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在同一密度等级内的差异性就不能得到反映。为此,我们实现了在IBM-AT微机、HIPID数字化仪和HP7475A绘图仪硬件支持下,用MAPEDIT、地理图形输入系统、AG专题制图系统和自行研制的矢量栅格立体制图系统等软件,绘制任意视角、可调比例尺的更形象直观、更准确反映人口密度空间差异的立体人口密度图。输出样本有上海市中心区(分别以区和街道为绘图单元),上海浦东新区和上海普陀区等立体人口密度图和分级统计晕线图。用计算机编制人口密度图,是人口地图编制的新突破,这一首创性工作,为研究人口

  • 标签: 人口密度图 立体图 分级统计图法 人口分布 制图系统 绘图仪
  • 简介:为寻找云南省人口密度函数最优拟合模型,了解人口在空间上分布的不均衡性规律,且为相关部门更好地进行区域人口的合理化布局提供理论支持。文章利用2013年云南省各县级行政单元人口及面积数据,借助GIS技术提取各县级行政中心的几何中心,基于地统计学的方法对人口密度数据作探索性数据分析和数据趋势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相关与变异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2013年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为高狭峰型正偏态分布;在东西向,人口密度自东向西呈减少趋势,在南北向,呈中部高,南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利用交叉验证得到的指数模型为云南省2013年人口密度变异函数的最优拟合曲线模型;人口密度空间分布不均匀,总体上形成了滇中(昆明坝子)人口聚集区、滇西北和滇西南人口稀疏区三大地域单元的人口分布格局。

  • 标签: 云南省 地统计 克里格法 人口密度
  • 简介:人口变化是西宁近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本文通过对近代西宁人口变化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指出近代西宁城市人口变化的几个特征:第一,近代以来,西宁城市人口数量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第二,城市人口发展相对缓慢,籍贯构成中本地人口居多;第三,城市人口职业构成出现细密化倾向。

  • 标签: 近代 西宁 城市人口
  • 简介:摘要:城市人口疏散场所体系的建设研究,是提高城市整体防御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对疏散场所概念、构成要素、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将疏散场所分为人口疏散区域、人口疏散基地、人口疏散基地、人员紧急疏散点,从疏散时间、疏散位置、面积大小、接纳人数、安置人数、保障时间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类,并对各种疏散场所的用地资源进行了阐述,同时,针对目前城市人口疏散场所体系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 标签: 人口疏散 固定疏散场所 紧急疏散场所
  • 简介:<正>城市是以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为特征的空间地域动态系统。它是人口实体、经济实体、科学文化实体和城市基础结构的有机统一,具有动态、关联、整体性质。人口,构成了城市的主体。因此,研究城市问题,必须把人口以及人口城市发展关系问题的研究放在首位,以此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从总体、全面、战略上认识城市运动及其发展的规律。本文力求从这一认识出发,对开封城市人口城市发展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 标签: 发展问题 城市人口 城市居民 开封市 城市发展 城市问题
  • 简介:摘要本文依据城市防空和防灾的需要对城市人口疏散场所进行了分类,提出了城市人口疏散场所选址原则和要求,并具体针对不同场所的容量需要进行了详细的量化分析,提出了相对简单的需求模型。

  • 标签: 人口疏散 固定疏散场所 紧急疏散场所 容量需求
  • 简介:经过十年建设,衢州市衢江区城市面貌有了较大变化,“衢州东城”成为衢州市区扩展中的重要组团,正朝建设一个拥有6万城区人口的美丽田园城市目标大踏步地前进。加快新城区人口集聚,使新区城市建设规模和人口增长规模相匹配,对衢江新区城市能级提升和建设美丽田园城市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现结合人力社保工作实际,谈谈高质量就业推动人口集聚的几点思考。

  • 标签: 高质量就业 人口集聚 城市面貌 建设规模 衢州市 城市目标
  • 简介:南昌是民国时期江西乃至中国的"战争五重灾区"之一。自1926年建市至1949年解放,南昌有过三次非正常的人口数下降,分别发生在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进入近代以来,南昌作为江西最重要的传统行政中心城市经历着缓慢的转型,但是在战争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它又归于长期衰落,这不仅对其人口数量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导致其人口的现代化水平不高。

  • 标签: 民国 南昌 战争 人口
  • 简介:我国特大城市人口调控已经成为城市治理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特大城市人口的国际比较,发现中国特大城市无论是数量、规模、集聚程度,还是人口密度并不明显偏高。中国较短的海岸线、紧张的人地关系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特殊发展阶段,也决定城市化更应该趋向集约化、紧凑化方向发展。

  • 标签: 特大城市 人口规模 国际比较
  • 简介:民政部最近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城市人口出现三个比较明显的变化趋势:一、人口老龄化。一部分特大城市迅速变成老龄化城市。老年人口明显增加。二、“无单位归属人员”日益增多。除过去少数未就业的家庭妇女和个别社会闲散人员外,又增加了大量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待业青年和失业人员等。三、外来人口大量增加。被调查的居民委员会平均有暂住人口115人,最多达1000人。我国城市人口的这一变化,对城市微型社区建

  • 标签: 城市人口结构 人口老龄化 私营企业主 外来人口 社区建设 暂住人口
  • 简介:西方国家城市人口迁居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60年代中以前,从人类生态的角度出发,研究人的社会地位、家庭状况、经济收入对人口迁居的影响。60年代中至70年代中,从数量分析、行为分析的角度出发,研究迁居的空间特征、数量模式、迁居行为、住房链。70年代中至现在,从社会结构深层角度来研究迁居,并对绅士化现象作了全面研究

  • 标签: 西方国家 人口迁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