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课题旨在探讨中庸与基督的关联,尤其是通过它们的对话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合乎理性和德性的思想与基督圣经观点的交融,并阐明基督神学中国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中庸的源流和合理思想为了廓清几种容易混淆的概念,必须事先说明在此所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

  • 标签: 中国化 中国基督教 中庸之道 基督教神学 中国文化 天人合一
  • 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是有多条河流的,但是,作光作盐的基督期望和传福音的大使命,都要求所有基督徒必须采取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故而佛道的整体出世性倾向就不足以令基督徒过多亲近。而发源于上古一直未曾中断的数千年儒学具有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性,具有积极入世的精神倾向,存在着大量可以和基督信仰相呼应的具有普世价值的宝贵文化内涵。'基督儒家化'这个概念不是外在形式上或体制上的耶儒混合,而只可能是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批判性比较和批判性融合。'基督儒家化'决不是基督被儒家化掉而是耶儒两家在批判性的对话和融合的基础上在追求真理的大方向上的共同更新。对于耶儒两家它是双向批判,最后凝结的一定是两家的精华而非糟粕。以'基督儒家化'为精神方向的基督中国化,特别是神学思想的中国化,其存在和展开的最根本理由就在于西方传统主流神学内部具有严重问题。追求'内圣外王'的中国儒家传统文化资源可以启发性地帮助解决基督中国化所面临的很多神学思想难题。'基督儒家化'对于基督徒而言最主要的内涵就是借助于儒学的真理性文化内涵来追求基督真理、解读基督真理、传播基督真理。这不仅包含'怎么传'的问题,也包含'传什么'的问题。'基督儒家化'的关注点并非是复古好古的回头看,而是指向现实和未来的传福音事业,尤其是神学思想上的'纠偏'。

  • 标签: 基督教中国化 基督教儒家化 耶儒 利玛窦 儒家基督徒神学
  • 简介:林语堂是中西方文化结合的产儿、近代化进程中中国知识人的一个典型.他虽非专职的宗教界人士,但作为第三代基督徒,其家庭成员、教育背景以及早年的生长环境,均与中国近代的基督传教事业有着相当密切的关联.尤其是这位享誉世界文坛的人物,有三十年之久以异教徒自居,晚年又重新皈依了自童年起就信仰的基督.个中原因根源何在?本文以林语堂对基督的接受为中心,力图阐明林语堂与中国闽南基督之间的历史关联,进而探讨这一历史人物是如何在中西文化融通的背景下"从基督徒到异教徒再成为基督徒"的复杂成因.

  • 标签: 通才学人 文化融通 信仰之旅
  • 简介:基督(新教)第一位来华传教士1807年到达广州,但他和在他之后来华的传教士们未能获准进入内地传教,只能为基督中国的传播作准备工作。自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之后,西方传教士方大批深入内地传教。自1807年至1842年间,在华的新教传教士24人,受洗信徒不足20人。1900年,

  • 标签: 基督教发展 中国民间 西方传教士 中国社会 中国文化 基督教信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基督问世已有2000年的历史。还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针对基督的发展史指出它“成了第一个可行的世界宗教”(《布鲁诺·鲍威尔和早期基督》。如今基督拥有教徒约20亿,遍布全世界,已发展成世界第一大宗教。面对宗教的社会影响日益凸显,要了解当今世界必须了解宗教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不对基督要有所了解。江泽民同志曾希望党内的同志能学一点宗的常识,读一读马列有关宗教问题的论著。

  • 标签: 基督教 《圣经》 经典 2000年 江泽民同志 世界宗教
  • 简介:中国基督是目前世界基督会中普世化——多宗派联合最为超前的教会,因为曾经有着七十几个宗派的教会放弃了原有宗派的界限与宗派结构间的差异,联合成为今天"后宗派"的中国基督。可以说中国教会"后宗派"模式相对于现今普世教会合作运动致力于"求同存异"模式更加超前,因为在这一模式之中,宗派之间的差异和宗派的结构或隐或显仍然存在,却并非分开的;在上帝的道与圣礼中的崇拜中使得信仰的合一成为外在、可见的。在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大陆的教会由于政治的压力而放弃了宗派。因为当时时局的变化是非常迅速又强烈的,故而来不及发展与形成中国基督会后宗派身份的神学基础。就这一点而言中国基督的教会结构也是复杂而脆弱的。即便中国教会后宗派的模式对世界基督是一重要的贡献,也迫切需要神学的强化,从而拥有更加成熟的教会论,因为中国教会是正在走向合一的教会。本文认为正在呈现出来的后宗派主义如果与圣餐团契教会论——目前最具活力、占主导位置的普世基督合一模式结合起来,将有利于中国教会的巩固与发展。有一基本的共识,即教会的标志就是上帝纯正的道被宣讲、圣礼(洗礼与圣餐礼)得以正确施行。基督会最基本的信仰生活,那就是在一起崇拜,上帝的道的宣讲和圣餐中领受耶稣基督的宝血与身体,如此才使得团契成为现实。只要基督在这一点能够达至共识,信仰的多样性处境化表述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在联合崇拜中,中国基督徒可以在研究圣经、早期教会一些教会论上分歧观点的基础之上,借此形成某些共同的神学表述。也许编写一本后宗派的教义问答,可以作为最基本阐述和教导共同信仰的依据。希望合宜的圣餐礼的认识能够在中国教会中不断得到提升,这也将强化中国教会作为真正普世�

  • 标签: 中国基督教 “后宗派” “三自” “联合礼拜” 合一中的教会 普世主义
  • 简介:基督的历史,既是一部跨民族跨地区传布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信仰本色化、本地化、处境化的历史。这是基督之本质属性及信仰生活的需求,是教会为使基督信仰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境遇中生存和发展所作的努力,也是“本土”基督徒以自身的文化资源来表达心灵深处的信仰体验的历程。基督传入中国后,也经历了本地化、本色化相处境化的历程,我们称之为中国化的历程。这是基督传入中国历经文化、政治的冲击,依然能够存在、发展,并显示出旺盛生命力之原因所在。

  • 标签: 基督教 中国化 基督信仰 文化境遇 文化资源 跨民族
  • 简介:<正>自公元7世纪以来,西方世界就一直在寻找适当的机会,企望在东方文化发祥地之一的中国,树立起象征西方精神文明的黑十字架。据现存的可靠史料记载,基督最早传入我国,是在唐太宗年间,当时人们称它为“景教”。明熹宗天启5年(1625年)在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就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基督由欧洲经土耳其、波斯等地传入我国的早期历史。谢扶雅在他的《基督纲要》一书中,也曾对此碑的建造过程作过生动的描绘。书中写道:“唐太宗贞观9年(公元635年),波斯人阿罗本奉其入长安。太宗命房玄龄出郊迎,留诸宫中,翻译经典。那时的中国,正值胃欲亢强,广揽万物,百宗万派,汇合来归底灿烂时代。贞观12年秋7月,太宗命有司,立波斯寺(复改名大秦寺)于京师义宁坊,度僧21人,定名日景教。高宗时,更命设景寺于诸州,封阿罗本为镇国大法主。玄宗令宁

  • 标签: 基督教义 东方文化 唐太宗 早期历史 传教士 中国历史
  • 简介:无论在艾青的诗中还是在他的人格中,都能看到《圣经》——基督对他的深刻影响。不仅《一个拿撒勒人的死》《病监》《马槽》《播种者》《火把》等诗直接与《圣经》或基督有关,就是作为他诗歌主体精神的对苦难的敏感、对光明的追求乃至对祖国的热爱等无不与基督意识相对应,而他那种献身时代

  • 标签: 基督教意识 艾青 深刻影响 耶稣 宗教意识 诗论
  • 简介:郑振铎(1898-1958),字警民,又字铎民,常用笔名有西谛、郭源新等。祖籍福建长乐,出生于浙江温州,是著名的作家、藏书家和社会活动家。郑振铎在青年和中年时期,与基督会所属机构有着一段历史渊源,与一些信奉基督的朋友们也有着密切的来往。

  • 标签: 郑振铎 基督教 教会 人际关系 宗教信仰
  • 简介:除了社会的、历史的、自然的原因,宗教的存在和发展极大地受制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背景及信仰特征。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度。中华文明的悠久、璀璨、辉煌曾使我们骄傲地相信,基督只有在缺乏高度文化传统的区域才能得到长足发展,中国古老的传

  • 标签: 基督教 中国 人文主义 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
  • 简介:对于基督中国化的认识与研究,经过几年的积淀,目前已基本形成政界、学界和界三方面的互动关系。政界主要指主管宗教的政府部门,他们从国家与社会的角度,强调基督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主张基督中国化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独立自主的中国基督会;学界主要指从学术层面关注中国宗教(尤其是基督)问题的学者,他们更愿意从文化的角度,强调基督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在中西文化互补的大框架下,探讨基督哲理层面的中国化;至于界,当然是指基督会自身,作为基督中国化的主体,义不容辞地要担负起

  • 标签: 丁光训主教 中国化 主教基督教
  • 简介:摘要基督是世界三大宗教当中信仰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宗教。然而,基督的产生与犹太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它有着严格的教义。基督中国的传播经历了并不是一帆风顺,基督中国的传播路线是随着朝代和最高统治者的更替而曲折变化。

  • 标签: 基督教 传播 发展
  • 简介:明末清初,基督天主教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科学技术与翻译文本,伊索寓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次传入中国。伊索寓言虽然是古希腊多神信仰时代产生的讽刺寓言故事,但在欧洲,用伊索寓言证道的传统,可上溯至公元前4世纪的异教的雄辩家。在圣经新约中也能够找到耶稣鼓励使用比喻的依据。伊索寓言更是中世纪圣坛上频繁使用之喻道故事,在欧洲中古流传的伊索寓言集子超过两千种。

  • 标签: 伊索寓言 明末清初 中国化 基督教 文学 天主教传教士
  • 简介:尼采在《反基督》一书中对基督进行了猛烈抨击,其间还夹杂着对康德哲学的尖刻批判。从深层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尼采集中批判了支撑基督会的三大理念“信、望、爱”,认为它们是教会精明算计的产物。基督的“信”与“真”无关,且是对知识和真理的抑制;基督的“望”树立起一个“彼岸”世界,使“现实”虚无化,弱化了受苦受难者的生命意志;基督的“邻人之爱”因掩盖自爱而沦为“怜悯”和“同情”。从尼采对基督会的“世俗性”的批判来看,尼采心目中或许并没有完全排斥基督,而是有一个更“神性的”基督和更“神性的”上帝的位置,后者偏重于《旧约》上帝的形象。这一点与尼采意志哲学的主旨一致,无疑增加了尼采与基督关系问题的复杂性。

  • 标签: 尼采 反基督 精明 世俗性 神性
  • 简介:的汉语基督基督的伦理意义——基督伦理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可能性及其难题,对于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基督伦理,基督伦理便无法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实现其潜在的可能性

  • 标签: 基督教伦理 中的可能性 伦理化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