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冯友兰的天地境界潜含着一个美学的向度,具有美学阐释的可能性。可以从艺术和主体存在两个维度将其阐释为一种哲性的艺术美或艺术的暂性美、神秘的体验美、诗意的生存美和风流的人格美。

  • 标签: 天地境界 哲注的艺术美 体验美 生存美 人格美
  • 简介:教学生活境界是指依寓于教学生活世界中的教师力求达到的某种精神境界或生存意境,包括自由境界、审美境界、和谐境界、幸福境界四重境界;四种境界不是彼此分割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教学生活境界的提出不是主观臆造的产物,而是符合教师生命本性、现实需要以及教学生活未来走向的,它们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 标签: 教师 教学生活 境界
  • 简介:毛泽东青年时期就善于结交朋友,在交友实践中,先后经历了结交生活上的朋友,学业上的挚友,事业上的战友三种境界.与此相适应,认识上经历了由浅入深、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择友理念.这些理念,客观、全面地体现了他的择友动机、择友方法和择友态度.通过择友,青年毛泽东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择友既是他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也是他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支撑和基石.

  • 标签: 毛泽东 择友 境界
  • 简介:冯友兰的人生境界与禅宗的境界说是关于人生境界思考的两种代表思想.这两种境界哲学思想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时期,保留着特定的时代印记,代表不同的价值取向,是人们进行人生问题思考的鲜活写照.本文从内容旨归、参照对象、修养方法、双重价值四个方面着手,对这两种境界哲学思想加以比较,分析两者的相通性与差异性,直观地展示人们对人生“境界”的多维思考.

  • 标签: 冯友兰 禅宗 人生境界 涅槃 觉解
  • 简介:当年,恩格斯在论述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所作的变革时,曾经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及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

  • 标签: 过程论 创新 黑格尔辩证法 集合体 马克思 恩格斯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7-05
  • 简介:孟子的人格境界亦以,圣人(超越于贤人人格的、理想的仁人与成人)――天道层 ,然后是君子的境界

  • 标签: 人格境界 儒学人格 孔孟儒学
  • 简介:孔孟人生境界广大精微,竞相发明而若合符节。有志于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与可欲之"善"→有诸己之"信"→充实之"美"→充实而有光辉之"大"→大而化之之"圣"→圣而不可知之之"神"相同一,皆表现为一个在"求仁"的终身修养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精神境界的过程。

  • 标签: 人生境界 道德修养 “求仁”目标 六个阶段
  • 简介:国内大部分学者普遍认为王国维的“境界”和“意境”没有区别,对此,论文从《〈人间词乙稿〉序》和《人间词话》进行分析,得出王国维的“境界”是在其“意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境界立足于中国传统,融合了西方的理论观点,从而成为具有普适性的文学理论。

  • 标签: 王国维 意境论 境界论
  • 简介:柳宗元游记散文的人化自然境界的形成,既有学习继承前人经验的因素,又与人生经历、远大理想、正直个性和不幸遭遇相关,还与他在散文艺术领域的探索和不懈的变革社会的执著精神相一致。

  • 标签: 柳宗元 游记 人化自然 境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作为其"新理学"体系的精髓,有其哲学形而上的深厚理论依据。他的学说以逻辑分析为起点,通过融合新理学中的自然观、社会、文化,达到新理学的终极关怀——人生境界说。

  • 标签: 冯友兰 境界说 觉解 理性
  • 简介:穷天人之际,探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普遍意义,揭示人的本质和价值,妙解人生的奥秘,是以老庄哲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哲学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老子认为人居四大之一,高度肯定人的存在价值,主张人应自尊自爱自贵,强调人在宇宙万物中占有崇高地位。这一思想影响及中国美学,则促成其关怀人生、重视人生,以人与人生的探究为要旨的特点。尤其是中国美学审美境界生成认为有人才有美,坚持审美境界创构的主体性原则,更与老子人论的影响分不开

  • 标签: 老子人学 人生 人居四大之一 美因人彰
  • 简介:毛泽东实践认识是一种境界.它的基础是实践,发展的动力是矛盾,基本结构是实与虚.其形成和发展经过了境界认识、前认识境界和认识境界三个阶段,具有整体性、主体性、形象性和预见性四个特点.

  • 标签: 实践认识论 境界认识 前认识境界 认识境界
  • 简介:冯友兰特别重视心的觉解功能,并依据心灵觉解的程度将人生区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种境界,其天地境界有着深厚的审美意蕴。达到这一境界必须运用有别于逻辑分析的直觉方法,即冯友兰所说的讲形而上学时的“负的方法”,而“近于道的诗”正是形而上学“负的方法”之一。所以,冯友兰新理学中的人生境界与审美理论非常接近。这一理论显示出从思维方式上融合中西的学术努力,对于20世纪中国文艺境界有着一定的影响。

  • 标签: 觉解 人生境界 形而上学 负的方法 进于道的诗
  • 简介:人们带着不同的智力水平、能力倾向、气质特征降生到不同的家庭或社会之中,这是教育正义研究的起点。从这个不平等的起点出发,教育正义必须面对一系列真实的问题:教育正义应该对所有人一视同仁还是对不同人实施不同的教育?教育正义是否需要对弱势群体进行补偿?教育正义既是基于平等的,又是基于公平的,还是基于补偿的。下面分别从这三个层面,探讨教育正义的三重境界

  • 标签: 教育正义 智力水平 能力倾向 气质特征 一视同仁 弱势群体
  • 简介:中国传统意境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的审美理论,是道禅结合的产物,具有整体性和模糊性.而王国维的境界虽立足于中国传统,以中国诗词做例证,但又深受西方文艺哲学的影响,重视直观性和明晰性,融合了西方的美学理论观点,这使境界更具普适性,和传统的意境接受对象已明显不同.

  • 标签: 中国传统意境论 王国维境界论 理论基础 接受对象
  • 简介:<正>一、旧题新议:"司法说理"的国际境界"司法裁决应否说理"(定性)已是学术与实务的老话题,通说答案也是肯定性的,剩下的问题便是:"司法应当如何充分说理"(定量)以及究竟怎样"说"才算"充分"(方法)。学界喜欢追逐新话题而淡忘老话题:新话题似乎更具"吸引力",而旧话题太具"竞争性"。重拾老话题需要勇气和功力;不论是定性、定量还是方法分析,重拾"司

  • 标签: 犯罪论体系 司法问题 危害人类罪 类罪名 战争罪 证明标准
  • 简介:《人间词》在创作上一个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化用前人诗词,借用前人"境界",再在其中加入自己之"意",即经过体悟的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而构成新的"境界"。《人间词》是近代西方哲学和传统文艺形式的完美统一。

  • 标签: 《人间词》 化用 境界 借境
  • 简介:明清两代戏曲批评家多次使用了“境界”和“意境”这两个术语,使用时指称的意义比较宽泛,含义比较模糊,不如唐宋诗词批评明确。近代王国维先生对境界和意境曾作过重要的论述,王氏的“境界说”是一大理论贡献,但是对意境的阐述语焉不详,在理论上有缺陷,常使后人的认识陷入误区。在中国美学理论中,有关艺术意境的发现和阐述是对世界文化艺术理论的重大贡献。宗自华先生曾对意境的意义和结构作了探本穷源的研究,提出了“灵境”的概念,即是以“心”而造的“艺术境界”。本文的研究,重在历史的和理论的探源,对中国美学中的“境界”和“意境”作了系统的阐述,特别是对于艺术意境形成的必须条件“意象”及其“虚境”的美学意义和作用,作了美学理论和艺术实际结合的论述。

  • 标签: 境界 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