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胫骨骨折术后骨折患者实施交锁髓内钉的方法进行治疗,并探究分析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78例胫骨二次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投掷的方法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平均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实施钢板内固定,治疗组实施交锁髓内钉,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优良率与时间指标。结果治疗组的优良率(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优良率(58.97%);治疗组的手术时间(63.2±5.9)min与骨折愈合时间(19.3±2.1)周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78.4±7.1)min与骨折愈合时间(25.6±2.8)周,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胫骨二次骨折患者采用交锁髓内钉进行治疗可以较少愈合的时间,建议广泛使用。

  • 标签: 再骨折 胫骨骨折 疗效 交锁髓内钉
  •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后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21年9月-2023年9月在本院接受髋部手术治疗并顺利出院的6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收集整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于术后随访1年,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骨折分为术后骨折组和术后未发生骨折组,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60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术后随访1年发现骨折发生率为26.67%;两组年龄、术后功能锻炼情况、骨质疏松症、视物困难、脑血管病变、晕厥、术后Harris评分资料对比有差异(P<0.05),两组性别、初发骨折类型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将上述有差异资料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年龄、术后功能锻炼情况、骨质疏松症、视物困难、脑血管病变、晕厥、术后Harris评分属于术后骨折的危险因素。 结论 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后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术后功能锻炼情况、骨质疏松症、视物困难、脑血管病变、晕厥、术后Harris评分,临床需针对以上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 标签: 髋部骨折 再骨折 老年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OVCF术后骨折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机制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5年11月我科收治OVCF206例中共有21例发生骨折进行了再次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与初次手术组对比术前,术后2w,术后3m,术后6m及末次随访ODI评分及VAS评分。结果随访12~30个月,平均21个月。两种评分在术后2W、3m、6m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w、3m、6m及末次随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OVCF好发于胸腰段,骨质疏松的程度仍然是术后椎体骨折的主要原因,骨水泥强化后所导致的治疗椎体硬度增大,及患者日常运动量增加、慢性咳嗽等是次要原因,责任椎的再次手术仍是其治疗的主要手段。

  • 标签: OVCF 再骨折 机制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术后骨折发生的相关因素从而提高临床疗效,为预防术后骨折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因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住院患者,符合纳入标准57例。术后随访6个月,随访中再次出现腰背部疼痛或腰背部疼痛加重者,行胸腰椎X片及MRI检查,确诊出现骨折患者8例纳入骨折组。其余随访中无骨折49例纳入未骨折组。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别统计骨折组和未骨折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骨密度、PVP手术时椎体内骨水泥的灌注量、骨水泥渗漏情况及术后随访中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进行分析。分析这两组间数据得到与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与骨折的关系。数值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法分析,分类资料用频数表示,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果随访6个月,将对照组与实验组的骨折诱因、年龄、性别、骨密度、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椎间渗漏及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后提示(1)组间年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性别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骨水泥灌注量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骨密度T值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患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两组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VP术后椎体再发骨折与骨水泥椎间渗漏、骨密度情况、术后是否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具有相关性。

  • 标签: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椎体成形术 再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股骨干骨折术后骨折患者的骨折原因,并探讨针对此类患者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间确诊收治的24例股骨干骨折术后骨折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患者的骨折原因以及手术方法进行分类统计。结果24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的骨折的原因是骨强度有所减弱,4例患者骨折原因是因为初次手术的内固定不牢固,其余5例患者的骨折原因均为过早负重。24例患者均于检查后行内固定联合植骨手术进行治疗,治疗后跟踪随访6~12个月,22例患者的骨折愈合良好,返院检查显示骨折线基本消失,生活均能自理。2例患者由于术后局部供血不足,骨折愈合较为缓慢。结论针对股骨干骨折术后骨折患者可以行内固定联合植骨手术,术中赢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固定材料,术后给予患者一定的健康知识教育并鼓励患者多进行康复训练。

  • 标签: 股骨干骨折 术后再骨折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骨折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随机选取的68例胫骨骨折术后骨折患者,研究时间为2010年7月至2015年8月,研究对象分类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纳入34例患者。对照组治疗方法为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治疗方法为交锁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愈合时间,术后随访12~18个月,总结归纳两组患者的最终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术后Femadez-esteve骨痂X线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在HSS评分和Kofoed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上两组并没有差异;而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上显著少于观察组。结论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术后骨折能够较好改善患者的胫骨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进而促进患者恢复,优于LCP,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交锁髓内钉 锁定加压钢板(LCP) 胫骨骨折 再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折的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3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例,入组病例均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折,经过临床评估后再次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式治疗,分别在手术前后评估入组病例生活自理能力(ADL)以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并对研究结果相关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本组36例患者手术均告成功,同时未见椎体周围静脉引流、骨水泥侵入椎间盘以及周围软组织等相关影像学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术后入组病例骨密度、VAS评分以及AD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而言,PVP术后有较大几率引发椎体骨折问题;临床对于此类病例再次采取椎体成形术治疗依然可收到满意效果,同时强调积极规范的抗骨质疏松联合用药治疗。

  • 标签: 骨质疏松骨折 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再发骨折 治疗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5-0005-02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髋关节骨折术后对侧髋关节骨折危险因素,旨在降低骨折发生概率。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68例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基线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术后再次骨折情况分组,观察组纳入32例术后发生对侧髋关节骨折患者,对照组36例患者术后未发生对侧髋关节骨折;探讨患者术后对侧髋关节骨折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结果显示:老年髋关节骨折术后对侧髋关节骨折与年龄、骨质疏松、Harris评分、术后康复训练、合并内科疾病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结果显示:高龄、骨质疏松、Harris评分、术后康复训练、合并内科疾病是造成对侧髋关节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骨质疏松、Harris评分、术后康复训练、合并内科疾病是造成对侧髋关节骨折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髋关节骨折 对侧髋关节 再骨折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髋关节骨折术后对侧髋关节骨折危险因素,旨在降低骨折发生概率。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68例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基线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术后再次骨折情况分组,观察组纳入32例术后发生对侧髋关节骨折患者,对照组36例患者术后未发生对侧髋关节骨折;探讨患者术后对侧髋关节骨折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结果显示:老年髋关节骨折术后对侧髋关节骨折与年龄、骨质疏松、Harris评分、术后康复训练、合并内科疾病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结果显示:高龄、骨质疏松、Harris评分、术后康复训练、合并内科疾病是造成对侧髋关节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骨质疏松、Harris评分、术后康复训练、合并内科疾病是造成对侧髋关节骨折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髋关节骨折 对侧髋关节 再骨折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全面预防护理措施对行髋部骨折术后的老年患者发生对侧髋部再次骨折的预防作用。方法随机抽取在医院自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就诊的老年髋部骨折病人共有60例,将全部病人平均地划分成全面预防组与对照组。其中,全面组的病人实施全面预防护理措施,而对照组的病人不实施相应的预防措施。分析两组病人在手术结束的一年后髋部功能的状况与在一年中产生对侧髋部骨折的比例。结果在全面预防组中共1例病人发生失访,而在对照组中共2例病人发生失访。全面预防组病人的对侧髋部骨折的比例比对照组的显著减少,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别(P<0.05);全面预防组病人的髋部功能康复分值比对照组的显著增加,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别(P<0.05)。结论应用全面预防护理措施对行髋部骨折术后的老年患者发生对侧髋部再次骨折的预防作用显著,同时能够明显改善病人的髋部功能。

  • 标签: 髋部骨折 髋部功能 对侧再骨折 全面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再次骨折及改善预后的效果。方法 将 2016年 1月 -2017年 1月收住我院进行手术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 ,排除双侧骨折、既往骨折、病理性骨折及多发伤患者。按照简单随机方法分为两组, A组进行常规护理, B组进行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 1年内再次骨折发生率及功能康复情况。结果 共有 240例患者符合入组条件并将其随机分配至 A、 B两组 ,每组 12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并存疾病、骨折类型、手术方法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结果显示,术后 1年中 A组中有 8例发生了对侧骨折, 4例发生了假体周围骨折骨折率为 10%, B组中有 3例发生了对侧骨折, 2例发生了假体周围骨折骨折率为 4.2%,循证护理明显降低老年髋部骨折骨折发生率,获得更好的功能康复。结论 循证护理可明显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再发骨折率,在护理管理中可积极应用。

  • 标签: 老年 髋部骨折 再次骨折 循证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单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近期手术椎体骨折相关原因,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对已行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8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显示,分为手术椎体骨折组(A组,共24例),无再发椎体骨折组(B组,共164例)。术后随访1年以上,记录所有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骨密度、手术节段、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形态、骨水泥与椎体上下终板间距离、术后佩戴支具的时间、术后是否规范化使用抗骨质疏松治疗等相关因素,探讨导致术后手术椎体骨折的原因。结果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手术节段、骨水泥注入量、术后佩戴支具时间等因素在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依从性较B组差,术后6个月A、B两组骨密度T值分别为(-2.46±0.700)、(-2.21±0.7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B两组分别为(-2.37±0.896)、(-1.92±0.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椎体内骨水泥弥散形态分为团块状与海绵状,其中A、B两组团块状分布分别为15例、58例,海绵状分布分别为9例、10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0,P〈0.05)。术后3d复查测量A、B两组骨水泥上缘距上终板距离分别为(3.38±0.744)mm、(1.98±0.707)mm,骨水泥下缘距下终板距离分别为(3.13±0.835)mm、(1.82±0.47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术后近期手术椎体骨折是多方面综合因素共同引起的,其中骨水泥弥散形态、骨水泥与椎体上下终板间距离以及骨密度是导致手术椎体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

  • 标签: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再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腰椎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骨折发生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河南大学附属南阳南石医院接受PVP术治疗的122例腰椎骨折患者,设计基线资料统计表并详细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记录患者术后1年骨折发生情况,纳入全部可能因素,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找出腰椎骨折患者行PVP术后发生骨折的影响因素。结果122例腰椎骨折患者行PVP术后1年发生骨折23例,骨折发生率为18.85%。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水泥椎间隙渗漏、骨水泥注入量高、骨密度T值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高、椎体内裂隙样变是腰椎骨折患者PVP术后骨折发生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腰椎骨折患者行PVP后有较高的骨折发生风险,与骨水泥椎间隙渗漏、骨水泥注入量多、骨密度T值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高、椎体内裂隙样变有关,临床应据此采取相关措施,预防骨折的发生。

  • 标签: 腰椎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再骨折 椎体前缘高度 骨密度 椎体内裂隙样变
  • 简介:【摘要】目的 对胫骨骨折术后骨折使用交锁髓内钉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本次总计纳入30例研究对象,均选自本院胫骨骨折手术治疗后再次发生骨折患者,纳入对象收集于2019年1月-2020年12月。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两组,各15例。对照组接受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则接受交锁髓内钉治疗,对比临床效果差异。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性高于对照组,治疗后骨折预后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胫骨骨折术后骨折使用交锁髓内钉治疗效果理想,可缩短骨折愈合耗时,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并应用于临床护理中。

  • 标签: 胫骨骨折 术后再骨折 交锁髓内钉
  • 简介:目的分析骨折内固定取出术后再发骨折的原因,探讨骨折因果关系评定的原则。方法回顾分析5例骨折内固定取出术后再发骨折的原因及其与原发损伤的因果关系。结果5例发生骨折者多为中青年,无过早取内固定的情形。无明显外伤史(1例有轻微外伤)。结论内固定本身的因素导致骨折处的骨量下降、不恰当的内固定取出时机、不适当的功能锻炼及外伤都是骨折的可能原因,在因果关系分析时需注意界定一因还是多因形式,并注意区别多因比例。

  • 标签: 法医临床学 内固定取出术 再骨折 因果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术后血钙骨代谢状态的变化及骨折的风险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三医院骨四科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260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给予脊柱后凸成形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血钙、PINP、β-CTX水平变化情况,随访术后再发骨折情况,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钙、PINP、β-CTX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术后再发骨折中的预测价值。结果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5.77%(249/260);治疗后,患者血钙、PINP、β-CTX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较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术后再发骨折81例(31.15%),未再发骨折179例(68.85%)。单因素分析两组年龄、性别、BMI、外伤史、基础疾病、手术椎体部位、手术椎体节段、脊柱矢状面后凸矫正角度、骨水泥注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史、术前骨折椎体数、手术椎体数、血钙、PINP、β-CTX、骨折压缩率、椎体高度恢复率、强化椎体数、骨水泥渗漏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术后再发骨折相关(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显示,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史、术前骨折椎体数、手术椎体数、骨折压缩率、椎体高度恢复率、强化椎体数、骨水泥渗漏、血钙、PINP、β-CTX均是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血钙预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术后再发骨折AUC为0.820,95%CI为0.770~0.871,截断值为2.12 mmol/L;PINP预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术后再发骨折AUC为0.915,95%CI为0.873~0.957,截断值为45.51 ng/ml;β-CTX预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术后再发骨折AUC为0.973,95%CI为0.957~0.988,截断值为463.29ng/ml。结论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中应用脊柱后凸成形术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钙、PINP、β-CTX水平,血钙、PINP、β-CTX水平对术后再发骨折具有一定监测价值。

  • 标签: 脊柱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骨折 I型胶原氨基端前肽 1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