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法学在本质上是人类理性的普遍表达,据此可以逻辑地推定法学的绝对标准与相对标准。其中。绝对标准是法学家不懈追求的理想,而相对标准经过学界认同则演绎为法学通说法学通说是一种文明、力量、传统和理性,它不断地推动时代进步和法律发展,为法律文明添加智力支持和思想支撑。法学通说概念之下主要包括“要有一种普遍的主张”、“包括一个或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支持这一主张的某种类型的论证”三个基本要素,而“内在的一致性、简单性、平稳性、形而上学与科学的相容性、理论间的支持”则是法学通说的论证标准。以此为根基,法学通说不仅能够确立而且必须确立。这又使法学通说真正呈现出法学学术及其成长的原貌,学术薪火因此世代相传。

  • 标签: 法学通说 法学家 法学理论 法学学派 相对标准
  • 简介:作为法学研究中最为紧缺之物,法学通说旨在描述并合法化一种被学界普遍认同且能够反复指导法律实践的法学理论。其中,有无达成学术共识与是否具有重复可验证性就是判断法学通说的基本标准,学术共识是法学通说的“助产士”,重复可验证性是法学通说的“检察官”。经由这种实体性判断才能形成真正的法学通说。也因此,认真对待法学通说,就不能再让法学通说成为通行教科书之观点的“代名词”,而是应给法学通说颁发特别“通行证”。

  • 标签: 法学通说 法教义学 学术共识 主体间性 客观性
  • 简介:所谓法学通说,是指针对现行法律框架中某一具体法律适用问题,学术界和司法界人士经过一段时间的法律商讨而逐渐形成的,由多数法律人所持有的关于法规范解释和适用的法律意见。通说能够为法官审理疑难案件时提供法律适用方向,由此可以有效缓解我国目前由于法律适用不确定,即学者"甲说乙说随便说",法官"甲判乙判随便判"所造成的损害法律和司法权威的现象。我国建设通说机制的当务之急是,促进法律共同体在法教义学向度上进行法律商讨。

  • 标签: 通说 法教义学 法学方法论 情人遗赠案
  • 简介:理论多元化使法学通说的意义呈现,也预示着法学通说形成的难度。法学通说是什么与法学通说的判断不可混淆,前者以客观性为分析工具,客观性使虚假的法学通说得以隐形现身;后者则涉及主体间性,学术共识就是学界对法学通说的直观印象。法学通说的形成离不开学术批判,学术批判是法学通说进化的催化剂。经由学术批判,"学术公投"、学术承认与理论重建成为法学通说得以形成的基本路径,同时,三者都必须以角色分担为前提,以学术认同为核心,并借助于分析性综述来实现。

  • 标签: 法学通说 客观性 主体间性 学术批判 犯罪论体系
  • 简介:法条主义以及法教义学的核心命题包含着以下疑问:通说的存在是否真的有助于我们解决部门法中的实践问题?教义学的"融贯性—体系性"究竟是怎样的标准?法教义学又如何以这一标准来理解法律实践?更一般地说,以达成通说并致力于务实地解决司法实践问题的法教义学是否是法学研究的好典范?对法律解释合理性的深度反思表明,法教义学的两个根本前提之间存在着不可消解的内在矛盾,无法有效辩护自身立场。法教义学家过于单薄地理解了法律实践的意义,因而在根本上误解了自己的主张。理智上可辩护的法学是一种以理论化的方式理解法律实践的学问。法学是法理之学。

  • 标签: 法条主义 法教义学 合理性 体系性 融贯性 法理
  • 简介:"通说"将消灭时效的效力分为实体权利消灭、诉权消灭和抗辩权发生三主义.然前二者是关于消灭时效标的主义,后者是关于消灭时效效力发生方式的主义,三者不可并列."时效的效力"由"时效的标的"和"时效发生效力的方式"复合构成.前者有实体权利消灭、起诉权消灭和胜诉权消灭三主义,后者有权利直灭和抗辩权发生两主义.日、法、德民法典在时效发生效力的方式上均为抗辩权发生主义;但时效的标的则众说纷纭,几至混乱.

  • 标签: 消灭时效 效力 实体权利 抗辩权 主义
  • 简介:朱彝尊《经义考?通说》四卷辑录春秋至清初诸人关于经学的观点,共499则,引文均未注明出处,且多经剪裁.通过查考引文的原始出处,有助于恢复引文本始面目,利于增加学界转引《经义考?通说》相关材料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武汉大学司马朝军教授《〈经义考?通说〉疏证》和笔者《〈经义考?通说〉引文考辨十二则》的基础上,根据最新研习所得,详细考订朱彝尊《经义考?通说》中32则引文出处,并辨正《〈经义考?通说〉疏证》4处溯源之误.

  • 标签: 《经义考》 朱彝尊 通说 经学
  • 简介:我国刑法通说将"经单位集体讨论或单位负责人决定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作为单位犯罪的核心要件.但是,这种理解却存在着以下弊端:如难以划清单位代表或机关成员的犯罪和单位自身犯罪之间的界限,夸大或缩小单位担负刑事责任的范围,不符合现实社会中的单位犯罪的实际情况等等.

  • 标签: 单位刑事责任 刑法通说 弊端 刑法 单位犯罪
  • 简介:随着金融机制改革逐步推进,以信用为基础的担保交易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此背景下,作为非典型担保的动产让与担保异军突起,应用广泛。时至今日,学界对动产让与担保制度已作较为充分的研究,但其中的三个通说观点值得商榷。第一,"动产让与担保制度不可成文化"之通说依据不足,动产让与担保应予成文化。该制度之"让与"并非虚伪表示行为,而系当事人内心真意之表彰;该制度并非违背"流押禁止"之规,而是与其并行不悖;该制度并非与担保物权体系相抵触,而是与其相兼容;该制度并非无比较法上先例,而是有迹可循。第二,"动产让与担保制度采‘所有权构造’"之通说依据不足,动产让与担保应采"担保权构造"。该制度并非与交换价值"绝缘",而是具有鲜明的价值权性;该制度的公示手段并非是占有改定,而是声明登记;该制度设计时并非仅考虑债权人利益,而是应兼顾好各方利益。第三,"动产让与担保权实现采处分清算"之通说依据不足,动产让与担保权实现时应将当事人意愿置于优位,以约定优先;无约定时,应采归属清算方式。

  • 标签: 动产让与担保 成文化 担保权构造 归属清算
  • 简介:则危险犯既遂以危险状态的出现为犯罪既遂标志,以危险状态的出现作为危险犯犯罪既遂的标志,而是把发生危害的危险状态作为处罚依据的犯罪叫危险犯

  • 标签: 危险犯 属于犯罪 形态通
  • 简介:动产质权,可通过观念交付设立。观念交付包括简易交付、占有改定和指示交付。通说认为,简易交付和指示交付可以设立质权,占有改定不能设立质权。实际上,占有改定也可以设立质权,在法理、法律上并无任何障碍。占有改定设立质权,可以取得与现实交付、简易交付相同的效果。占有改定,同样有公示意义,质权人拥有一切法定的权利。占有改定为出质人创设了间接占有,为质权人创设了直接占有。

  • 标签: 质权设立 占有改定 代为占有 间接占有
  • 简介:我国同种数罪处罚方法存在的问题,源于我国刑法制度层面的冲突,主要表现为我国数罪并罚制度与刑法规定的法定刑之间的冲突,数额犯、数量犯的大量存在使这种冲突表现得直观和明显。在现有的刑法规定之下,任何解决方案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把同种数罪处罚问题的解决,放在我国刑罚制度改革的整体中予以考虑,以期在我国的刑罚制度改革中加以彻底解决。

  • 标签: 同种数罪 处罚方法 矛盾 原因 解决
  • 简介:以法律上的构想为例,可将法教义学上的争论分为"适用之争"、"体系之争"和"语词之争"三种争论样式。"体系之争"是关于将具体规则归结到体系中的何种概念上发生的争论,体现法教义学之体系性思考的特色;"适用之争"是关于具体规则面对实践时应如何解释适用发生的争论;"语词之争"则为用词之争。"体系之争",和"适用之争"关联越少,就越靠近"语词之争"。"语词之争"偏离了法教义学之实践性要求,浪费了学术资源,难以经由争论形成通说;即使形成通说,也无助于实践问题的解决。由此,法教义学上通说的重要功能之一——实现同等情况同等对待的正义原则——难以发挥。有关公平责任是否为原则之学界争论,正是此种"语词之争"的体现。"语词之争"的内在思维方法上的成因或许可称为"概念法学的异化"。

  • 标签: 通说 语词之争 概念法学的异化
  • 简介:关于违约责任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通说的辩驳可以揭示,违约责任精神损害不适用赔偿的种种理由难以令人信服,不足以构成否定赔偿的法理依据。因此,立法上可以确立违约责任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制度。同时,为了克服理论障碍,将可能产生的负作用降到最低,需要进行严格而审慎的适用该赔偿的制度设计。

  • 标签: 违约责任精神损害赔偿 通说辩驳 适用设计
  • 简介:话说专业法学专业培养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人才。在传统认知中,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然而,随着时代对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的极大需求,国内的政法类院校纷纷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例,该校的法学专业以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法律人才为目标,

  • 标签: 法学专业 复合型法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政法大学 专业培养 政法类院校
  • 简介:应用法学法律学人必须要从理论法学那里引进现成的探究结论、直接借助理论法学法律学人的智识来解释法制实践现象,应用法学更多地要探究如何将理论法学的探究成果和具体的法制实践结合起来,这就决定了理论法学在探究法制史和法学史、解释法现象时

  • 标签: 初探理法 学应用 应用法学
  • 简介:<正>一、引言:动机、场景、目的《法学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的法学理论刊物,被推崇为中国法学杂志的领军宿将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期刊。现任主编梁慧星,副主编冯军、张广兴。2008年,《法学研究》进入而立之年,如果算上1978年和1979年的两期"试刊",那么,至本文为止,《法学研究》共出版29卷175期,刊登法学论文2000余篇,不仅展现了中国法学园地的绮丽风光,而且成就了当代法学史鉴的雄厚基业。海纳百川

  • 标签: 刑法学家 《法学研究》 法学理论 中国法学 崔庆森 犯罪构成
  • 简介:当时填志愿时,我对学校和专业都没有特殊的偏好,不过考虑到适合女生又是理科生的,参照一些热门的专业,决定报财会专业或外贸专业。另外也是因为当时英语成绩考得比较高,因此外语专业也作为选择之一。确定了专业之后,接下来就是学校的选择,这个则完全是由我老爸一手敲定的。他的选择"遍布全国",五个志愿五个方向,而且都是距离家乡遥远的。他说是想让我到不同的地方去体验一下,多看看外面的世界。

  • 标签: 法学 外贸专业 财会专业 英语成绩 外语专业 理科生
  • 简介:法学论坛》系山东省法学会主办的法学专业学术期刊,主要传播法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交流法学探索的最新观点,反映法学进展的最新动态。秉承“学术乃天下公器”,倡导“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 标签: 法学会 论坛 专业学术期刊 最新成果 法学研究 兼容并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