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2 个结果
  • 简介:一、《清代地方政府》简介及研究清代地方政府的必要性《清代地方政府》一书是瞿同祖老先生写的关于中国清朝时期地方政府如何运作、处理地方行政的一部巨著,原书是在1962年以英文写就的,同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出版以后获得国外学术界尤其是汉学界的一致推崇。书中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为我们展示出清代地方的司法、税务、行政、杂务等是如何在各种人员的配合下发挥作用的。清朝存在了二百多年,其中历经康雍乾盛世,其存在时间之久,曾经之繁荣必然有赖于地方政府职能的充分合理运作,其地方政府运行的逻辑必有值得现代人借鉴之处,地方制度之利弊,当引起我们的深思。

  • 标签: 地方政府职能 清代 大学出版社 清朝时期 地方行政 合理运作
  • 简介:清代以前,中央王朝对西域的经营管理,主要采取戍卒屯垦、和亲自治的政策。清朝初期,为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敌入侵,仍继续执行着屯垦与和亲的政策。一统西域之后,清政府开始推行具有军事编制色彩的军政合一、军民兼治的军府制度,这给中央对边疆财政支持的协饷制度打上了深深的军事烙印。

  • 标签: 清代以前 新疆 正解 中央王朝 军事编制 军府制度
  • 简介:本文从中央、直省地方、民族边区、官员选任、晚清新官制这五个方面,简论清代官制的特点。其中,中央在承袭明制之外,设有满族民族性的五类特殊机构,其沿袭中原王朝的传统机构,则在明朝制度的基础上,于分支机构上多有增设,设官增多,某些部的职权也比明代有较大变化。直省地方统治加强、深化,因而所设机构及其职官也相应变化,如以集权性的督抚为省级最高长官,省、府、县化大为小,增设厅,专项事务管理加强等。边疆、民族地区,则统治直接、深入,改变明代“羁縻”式的间接性统治,中央派官员实施直接管理。官员选任制度上,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其影响。文章最后列述晚清新官制,认为这种官制改革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上具有时代性变革意义。

  • 标签: 清代 官制 特点 满族
  • 简介:清代是《文选》学最为繁荣的时期,政治上源于清政府的导向,学术上是因为考据学的兴起、李善注的阙失,文化上根源于骈体文的兴盛。清代《文选》学呈现出与往代《文选》学不同的特点:以小学释"选学";运用多种方法,系统综合研究《文选》;运用新思维,与现实相结合来评价研究《文选》。虽然清代《文选》学成为"显学",但是它仍然存在版本受限、严重因袭等不足。

  • 标签: 清代 《文选》 学术史 李善 骈文
  • 简介:清康熙年间,汉口出现了一种由两淮盐商设立的专款“匣费”,主要用于逢迎官员。随着匣费逐渐增多,需要一种专门人员来管理匣费,这些人员多从商人中产生,所以被称为“匣商”。文章主要探析汉口匣商的性质、出现的时间、影响以及消失。通过对汉口匣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的了解两淮盐商这一群体。

  • 标签: 两淮盐场 匣费 匣商 发收
  • 简介: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碑帖菁华”栏目收藏有《山右会馆碑》一帧,该帧石刻资料反映出山右会馆与临襄会馆的关系,及明清会馆的发展、变迁与内部管理问题。另外,此碑还反映了清代议叙制度的重要信息,通过结合传世文献及其他相关资料,可以认识清代议叙制度之加级、纪录的等次与核算方法,以及该制度作为清代官员重要荣誉或表彰的特性。

  • 标签: 山右会馆碑 会馆变迁 议叙制度
  • 简介:清代普通家庭对夜间“无故入人家”的外人,可以“登时”实施一定的防御行为。此种防卫权是家庭对自身财产和成员的一种有力保护,弥补了国家公共治安调控的不足。《刑案汇览》中的诸多案例反映了当时的律法认可普通家庭实施这种防卫权,但对防卫的时间、防卫的行为等加以了严格限制。

  • 标签: 清代 家庭防卫权 《刑案汇览》
  • 简介:新疆地处极边,乾隆中期以后始终是安置遣犯的重点地区。根据文献记载,清代新疆对遣犯的役使方式有种地、当差、为奴三种。事实上,除此之外,遇有战事,如八旗、绿营、回兵等常设军队不敷调遣或作战不力,清政府还会征调遣犯参加军事行动。这些应征的遣犯即被称作“遣勇”。目前学术界关于清代新疆遣犯的研究很多,而对遣勇的研究极少。作为一支特殊的武装力量,遣勇的出现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并对新疆的军事、社会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清代新疆历史的认识。

  • 标签: 新疆历史 清代 军事行动 文献记载 武装力量 清政府
  • 简介: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巩固自身统治,其治理边疆的政策广泛吸取了历代治理边疆的经验教训,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本文通过分析清代边疆政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总结出清代在治边方面的得与失。

  • 标签: 清代 边疆政策 内容 特点 得失
  • 简介:宾兴一词最早发端于《周礼》,作为与古代科举渊源之深,交融之广的一个特殊术语,在宋代人的眼中甚至被视作为科举制的最早源头。宾兴的意义也在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悄然地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进入科举时代后宾兴最初作为一种科举典礼而言,与乡饮酒礼结合在一起;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宾兴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作为一种慈善性的助学助考形式,在全国各地普遍发展起来。荆州也正是基于这一形势的影响,其宾兴制度开始得以兴起和发展。

  • 标签: 科举制 荆州 宾兴 政府政策 地方官府
  • 简介:清代承袭以前中原汉族王朝之制,将宗室亲王一子封为世子、郡王一子封长子,又曾将世子、长子列入宗室所封的爵等之中,世子列在亲王之下、郡王之上,长子列在郡王之下、贝勒之上。但传统的世子、长子并非爵称,也不是爵位,所以世子、长子究竟算不算爵,是否应列入爵等之中,即使清朝官方的政书也记载不一,有的列入,总计为十四等爵,有的不列入,为十二等爵(详见后述),这样的两种处理办法,令今人莫衷一是。

  • 标签: 长子 清代 王之 宗室 中原 爵位
  • 简介:南部县一些宗族长老,甚至要求本族惹上纠纷的人不得事先将纠纷诉讼至衙门,而必须经由宗族及乡里组织先事调处,调处不成,才能告到衙门

  • 标签: 打官司 代县 乡里组织 南部县 纠纷 诉讼
  • 简介:"冰岭道"作为天山南北之间的重要交通道路,其在清代新疆历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却相当缺乏,缘此,本文在对诸多史料梳理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该道的命名;道路的台站、住宿与交通工具等建设;道路的里程;道路在军事、屯田与贸易等方面的使用;以及道路在清代新疆历史中的地位问题。并考证出冰岭道在道光年间那彦成的新疆善后处理中并未封禁的史实。

  • 标签: 清代 新疆 天山 冰岭道
  • 简介:乌鸦,又名“老鸹”、“老鸦”。在灵禽惠世观念由来已久的中国古代社会,它曾经被认为是传说中具有神性的神鸟“金乌”、“阳乌”,是太阳的兽体象征“三足乌”,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彩陶上就已经出现“三足乌”的图像。②不同于今天乌鸦是不祥征兆的形象,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它都被赋予了“孝”文化特征。③在文本史料中,“三足乌"常以“王者慈孝天地则至"的象征符号出现。《北史.隋本纪》炀帝四年五月壬申记,“三足乌”与“玄狐”是同作为“祥瑞征兆”看待的,

  • 标签: 仰韶文化 满族 清代 古代社会 象征符号 新石器时代
  • 简介:清代温州私盐问题较为严重,名目繁多。以私盐经营;等为准划分为商私、一般平民走私、官私、枭私四类。私盐兴盛是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政府为禁绝私盐,除制定细致严密的法令外,采取了发帑收盐、保障平民的基本生活、设置关卡、加强缉私机构和缉私队伍建设等具体措施,在当时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禁绝私盐问题。

  • 标签: 清代 温州 私盐 走私
  • 简介:<正>孟子身处"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的时代,以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承三圣为志事,其人气象高明,其书浩然奇绝,是以学显于当世。自李唐韩愈发显孟学,赵宋《孟子》入经,孟学自此盛名四达,天下共传。究其情,非独科举推波助澜之为能,实乃孟子继善成性,情悯千古价值之必然。自汉以降,注疏推阐《孟子》一书者纷然杂处,而在此基础上对后人研究之研究的著作也不乏其书。民国以来,孟学研究籍借西风,出现多种研究路数,其一文献

  • 标签: 孟子思想 圣王 史大纲 三圣 处士横议 李唐
  • 简介:罗聘是“扬州八怪”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也是绘画技艺最为全面、题材最为广泛、风格最为独特的一个。随着罗聘的去世,这一辉煌的艺术流派在历史上结束了。

  • 标签: 指画艺术 罗聘 清代 扬州八怪 绘画技艺 艺术流派
  • 简介:清代荆州义学作为清代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空分布上具有自身特点。义学发展在时间上分为康雍乾时期、嘉庆时期、成同光时期三个阶段;在空间上呈现整体发展水平滞后、府县发展的差异、城乡发展的差异三个特征。

  • 标签: 荆州 义学 时间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