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公司治理结构一直是商法学热议话题,采股东主义还是董事会中主义是学界的争议焦点。中国目前仍处于股东主义的支配下,董事会的话语权相对较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股东主义的公司治理结构呈现出不符实际需要的弊端。社会各界提出为增强我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有必要逐渐构建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公司治理结构。但是通过对比两种公司治理模式的利弊,公司治理模式优化选择的使命不是对其进行“二选一”,而应在肯定和设计多种治理模式的基础上,赋予治理模式规范以任意性,尊重公司自治,以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

  • 标签: 公司治理结构 股东会中心主义 董事会中心主
  • 简介:已废止的《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第11条规定用工单位可以对劳动者“罚款”,取而代之的《劳动合同法》《劳动法》并没有规定股东享有处罚权。股东处罚权虽在外观上具有公权力的色彩,但实质上是公司内部的自治管理,故而不能逾越私法自治之边界,且处罚权的行使不应以章程的规定为前提,公司应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 标签: 股东会 处罚权 公司章程
  • 简介:股东的决议,既是公司最高意思的决定,又是公司股东以其股东地位间接参与公司经营的方法,同时,公司法理历来遵循“股东表决权平等”原则,因此,如何确保股东通过股东上表决权的行使,以股东决...

  • 标签: 股东会 表决权 公司股东 决议 行使 法理
  • 简介:股东股东上就有关事项形成的合意并非一定就是股东决议。股东决议内容可能纠合多个不同性质的法律关系,包括股东决议事项,以及股东决议事项所涉及的公司与股东之间的协议、股东股东之间的协议等,司法应依据诉请具体内容加以识别区分,对应适用法律作出裁判。

  • 标签: 股东会决议 协议 裁判 法律关系 适用法律 内容
  • 简介:股东决议撤销之诉是有关股东决议瑕疵诉讼救济制度的重要类型,我国构建这一诉的制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依现行法考量,可以认定的撤销事由包括召集程序上的瑕疵、决议方法的瑕疵以及决议内容违反章程等三方面.撤销之诉的提诉权人、被告、起诉期间、管辖、诉讼担保等程序法律问题,在结合域外相关规定梳理比较后,得到了更为细致的解读.性质上,决议撤销之诉属于形成之诉,法院应考虑瑕疵的性质及程度、将股东的适当运营的要求和公司法律关系的稳定相较衡量后决定是否驳回原告请求,法院作出的撤销判决,除了具有既判力、形成力外,还应具有对世效力和溯及效力.

  • 标签: 撤销之诉 撤销原因 诉讼程序 判决效力
  • 简介:根据我国《公司法》第22条第2款规定,股东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60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股东召集程序瑕疵并不必然导致决议无效或可撤销。股东决议应当得到充分的尊重,特别是对程序上存在的瑕疵请求撤销的,应当加以慎重对待和限制,维护股东决议的安定性。

  • 标签: 股东会决议 召集程序 瑕疵 民事救济
  • 简介:公司权力如何在股东和董事会之间分配是公司法的核心问题之一。在股东优位主义和董事会优位主义的脉络下,我国学者多认为中国公司法偏向前者,而后者为世界潮流。然而,比较法上的观察表明:各国并无一定之规,我国法亦有另外解释的可能。因此,公司分权的道路选择不应以一国一地的做法为圭臬,而应诉诸功能进路和经济分析。基于交易成本节省的原则,不同类型的公司权力应在充分考量具体情势的前提下,在股东和董事会之间妥当分配,最终令股东和董事会各自享有独立且对等的权力,并通过合作共同促进公司治理的提升,这就是股东和董事会"同等主义"的意义所在。

  • 标签: 股东优位主义 董事会优位主义 交易成本 分权 同等主义
  • 简介:一、股东大会决议及其瑕疵股东大会决议是持有法定比例以上表决权股份的股东,就特定事项所作的集体意思.股东股东大会会议上为意思表示,股东会议主席为意思表示的受领人,依据资本多数决原则,尽管持股比例较低的股东有可能对所议事项表示反对,但是不影响将大多数股东的意思上升为股东大会的决议、并依照公司法的规定将这一决议拟制为公司的意思.

  • 标签: 决议 司法救济 瑕疵 资本多数决原则 股东大会 意思表示
  • 简介:规定股东职权的《公司法》第38条和规定董事会职权的第47条分别有一个概括性的规定:“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这种条款一般被称为兜底条款。这是2005年公司法修改的时候新增加的条款,立法者试图通过强化章程自治解决股东和董事会职权规定不清的问题。然而,事与愿违,兜底条款不能全部实现立法的目的,甚至还由此产生了新的问题,即在章程没有规定时,无法判断有些事项究竞是股东的职权还是董事会的职权。同时在股东职权规定条款和董事会职权规定条款增加兜底条款实际上是不了解股东和董事会功能定位所致,因此需要先对兜底条款作无害化解释,在下次公司法修改时删除。

  • 标签: 股东会 董事会 职权 兜底条款
  • 简介:摘要在一个公司里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竞争是治理公司的的关键所在。对于二者权力到底如何分配怎样如何解决一直是公司需要解决的矛盾所在,二者由此引发的权力之争如何判定呢?本文认为股东应当对公司经营中的特定事务作出相关的决策,而公司经营事务的决策权都应由董事会拥有并行使。对于具体划分的标准,其一为公司经营范围的限定;其二为“商业经营判断规则”上的运用。

  • 标签: 股东会 董事会 权力界限
  • 简介:本文从制度逻辑的视角对董事会团队文化及其对决策的影响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对我国公司治理中存在的不同制度逻辑进行分析,研究了"股东中心主义"的制度逻辑下形成的董事长权威对董事会团队文化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董事会团队文化对决策效果的影响。在将董事会团队文化分为个体层面的建设性行为和组织层面的共同规范两个基本准则后,研究发现:董事长权威会降低董事会成员的建设性行为以及董事会成员的共同规范,董事会成员的建设性行为会降低董事会的决策效率、提升董事会决策质量,董事会成员的共同规范会提升董事会的决策效率和决策质量。研究表明制度环境中的主导逻辑会影响董事的行为模式而塑造董事会团队文化,进而影响决策效果。

  • 标签: 股东中心主义 董事长权威 董事会团队文化 决策效果
  • 简介:1924年,汉口既济水电公司发生竞选风潮,为争夺总理职位,公司股东以地域为纽带结成帮派,互相角力,致使股东流产,进而在公司内部引发一场严重的权势与派系冲突,这场风波折射出股份制运行过程中一系列带有本土特色的缺陷和弊病,与此同时,我们从中也可以窥见北洋政府时期企业制度内生的变化和进步,从而对其演进过程中的“中国特色”也重新有了新的认识。

  • 标签: 股东会 选举 中国特色
  • 简介:在公司运作过程中伪造公司决议的行为时有发生,由于我国《公司法》对此缺乏明确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三种不同观点,即“无效说”、“可撤销说”、“不成立说”,作者认为对于伪造股东决议的法律效力宜采用不成立说,并就此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述,同时作者认为在赋予受害股东享有确认虚假股东决议不成立的诉权的同时,应当充分考虑对第三人的利益保护,在一般情形下,应由内部股东对外承担赔偿责任,然后由受害股东向伪世决议股东进行追偿。

  • 标签: 公司章程 股东会 决议 机械制造 效力认定 伪造
  • 简介:【裁判摘要】公司章程关于股东股东处以罚款的规定.系公司全体股东所预设的对违反公司章程股东的一种制裁措施,符合公司的整体利益.体现了有限公司的人合性特征,不违反公司法的禁止性规定,应合法有效。但公司章程在赋予股东股东处以罚款职权时,应明确规定罚款的标准、幅度,股东在没有明确标准、幅度的情况下处罚股东,属法定依据不足.相应决议无效。

  • 标签: 股东会决议 公司章程 罚款 财务顾问 有限 纠纷案
  • 简介:众所周知,小股东在公司中处于弱势地位,其权益极易受到公司控股股东和公司经营者的侵害。随着投资日益大众化,以及大股东掏空与侵吞上市公司和小股东利益的事件层出不穷,少数股东权益保护已经成为国内外证券市场的一个共同话题。股东行动主义.作为外部股东为维护自身利益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行动理念正日益兴起.对公司产生日益重大的影响。股东行动主义是相对消极投资而言的,二者的区别在于.在出现公司经理层以及大股东侵吞公司以及小股东利益的时候,选择积极投资的股东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用手投票”:而选择消极投资的股东只是简单地将股票卖掉,“用脚投票”。

  • 标签: 行动主义 “不” 小股东利益 股东权益保护 “用脚投票” 公司治理
  • 简介:我们董秘是上市公司与证券市场投资者之间的纽带,保护投资者的工作贯穿我们董秘工作的始终,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董秘有责任和义务把保护投资者工作做深、做实、做好。

  • 标签: 上市公司 证券市场 股东大会 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