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Remuzzi评分高的器官捐献供肾移植给成人受者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接受了移植活检Remuzzi评分4分及以上心死亡器官捐献供者供肾移植的受者31例,分为双肾移植组(DKT组,14例)和单肾移植组(SKT组,17例)。Remuzzi平均评分为DKT组左肾5.05/右肾5.26,SKT组左肾4.92/右肾4.58。双供肾植入受者同侧髂窝。统计术后1年内的受者/肾存活情况、肾功能状况及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DGF)和蛋白尿等并发症情况。结果DKT组和SKT组的受者男性占比分别为92.9%比52.9%,体重指数分别为(23.93±2.56)kg/m2比(21.09±2.85)kg/m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KT组1例术后11个月移植肾功能丧失,移植肾1年存活率92.9%,受者存活率100%,SKT组受者/移植肾1年存活率均为100% 。术后12个月的血肌酐(SCr),DKT组为(164±37.7)μmol/L, SKT组(154.92±96.2)μmol/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术后12个月时DKT组为(41.84±9.01)ml/(min·1.73m2),SKT组(44.8±18.16)ml/(min·1.73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未见严重外科并发症,各有1例急性排斥反应,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逆转;两组的DGF发生率(DKT组42.9%比SKT组41.2%)和蛋白尿发生率(DKT组57.1%比SKT组4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移植活检Remuzzi≥4分的高评分供肾,通过分配施行双肾移植或者基于供、受者匹配的单肾移植,可以取得良好的近期受者/移植肾存活效果,长期效果待随访观察。

  • 标签: 肾移植 边缘供肾 肾活检
  • 简介:为在“传统”供体短缺情况下维持移植率,活体(亲属或非亲属)供肾和无心跳供肾的使用在增加。新药的不断出现使移植患者的免疫抑制治疗更易个体化。针对特异性淋巴细胞亚群的单克隆抗体疗法降低了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且副作用少。目前人们正在进行强化研究,试图将耐受方案从动物模型转换到临床实践,并发展干细胞移植和异体移植

  • 标签: 肾移植 肾脏替代治疗 副作用 终末期肾衰 ESRF
  • 简介:肾脏移植作为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近30年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无论是接受肾移植的病例数还是移植后存活率都有了很大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移植免疫学的发展和与之相关的免疫抑制剂的开发和应用。特别是1978年环孢素A(CsA)应用于临床以来,免疫抑制剂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极大地推动了肾移植的进步和提高了其临床效果。

  • 标签: 肾移植术后 免疫抑制剂 肿瘤 移植后存活率 临床效果 终末期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活体肾移植与尸体肾移植术后早期两组受者间BK病毒感染状况,并评价他克莫司谷浓度对两组受者BK病毒感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肾移植手术并且术后24个月内规律监测BK病毒的535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肾来源分为活体肾移植99例和尸体肾移植436例,对术后早期两组受者间BK病毒尿症、持续BK病毒尿症、BK病毒血症、BK病毒肾病、急性排斥反应和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的累积发生率以及移植肾功能进行比较,同时分析两组受者的他克莫司谷浓度对BK病毒感染的影响。结果随访24个月,尸体肾移植受者术后尿液中BK病毒DNA>107拷贝数/ml的累积发生率明显高于活体肾移植组,而两组间BK病毒尿症、BK病毒血症、持续BK病毒尿症、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和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的累积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两组间BK病毒尿症的他克莫司谷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较BK病毒阴性组受者升高(P<0.05),而在术后3、6、9、12、15、18、21、24个月时,三组间他克莫司谷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逻辑回归分析发现术后1个月时的他克莫司谷浓度是BK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在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活体肾移植和尸体肾移植的BK病毒尿症、持续BK病毒尿症、尿液中BK病毒DNA>107拷贝数/ml以及BK病毒血症受者的血清肌酐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与BK病毒阴性组比较,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尸体肾移植受者术后尿液中BK病毒DNA>107拷贝数/ml的2年累积发生率明显高于活体肾移植组,两组间BK病毒尿症、BK病毒血症、持续BK病毒尿症、急性排斥反应以及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的累积发生率相近。尿中BK病毒持续状态和高BK病毒复制以及BK病毒血症并不影响术后的移植肾功能。术后1个月时的他克莫司谷浓度是BK病毒尿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肾移植 BK病毒 急性排斥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我是一名31岁的女性,因肾衰竭于去年做了肾移植手术,目前情况较顺利,除一直服用免疫抑制剂外,我感觉和正常人没什么不同。我特别想做一个完整的女人,想有一个自己的小孩。但丈夫很担心像我这样敞过肾移植的病人怀孕后会对身体有影响,故来信请教,请给予解答。

  • 标签: 肾移植术后 怀孕 肾移植手术 免疫抑制剂 肾衰竭 正常人
  • 作者: 张伟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 教育部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30
  • 简介:摘要本文就边缘供肾的定义、演变、质量评估及移植应用现状作一简要述评,旨在推动我国边缘供肾移植的发展。

  • 标签: 肾移植 边缘供肾 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儿童肾移植术后短、中期疗效及影响移植肾和受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2010年8月至2021年5月284例肾移植患儿供、受者移植时基线资料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至2021年12月31日。根据移植肾和受者存活状态,分为移植肾丢失组和移植肾存活组以及受者死亡组和受者存活组,组间单因素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影响移植肾丢失和受者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284例患儿中男184例(64.8%),女100例(35.2%);亲属活体供者19例(6.7%),抢先移植19例(6.7%),二次移植患儿8例。284例受者移植时年龄为13.0(9.0,15.0)岁,其中0~6岁29例,7~11岁96例,12~18岁159例。移植肾和受者1、3、5年存活率分别为92.3%、88.9%、84.8%和97.1%、95.6%、94.4%。多因素分析术后急性排斥反应(HR=3.14,95%CI 1.38~7.15,P=0.006)和围术期血管并发症(HR=4.73,95%CI 2.03~11.06,P<0.001)是术后移植肾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感染(HR=14.23,95%CI 3.45~58.72,P<0.001)是受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肾移植术后显示出良好的短、中期预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和围术期血管并发症是影响移植肾存活的因素,术后感染是影响受者存活的因素。

  • 标签: 肾移植 儿童 预后 存活率
  • 作者: 郑瑾 郭晖 薛武军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1-01-03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0年第48期
  • 机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医院肾移植科,西安 710061,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器官移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30
  • 简介:摘要高效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使移植受者和移植肾的存活率都有了显著提高,但是感染发病率和感染性并发症死亡率也随之增高。病毒感染一方面引起受者全身症状,另一方面也常常导致移植肾等重要脏器的严重损伤,对移植肾和受者的长期存活造成不利影响。以下内容主要对影响移植肾功能的多瘤病毒(PV)、巨细胞病毒(CMV)、腺病毒(AdV)、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和其他病毒感染的特征进行阐述。

  • 标签: 肾移植 病毒 多瘤病毒 巨细胞病毒 腺病毒 EB病毒
  • 简介:肾移植患者术前营养状况一般较差,术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进一步加重了营养代谢紊乱。有效的营养治疗可促进机体功能的顺利恢复,有助于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 标签: 肾移植 营养治疗
  • 简介:目的:通过对终末期肾病的相关检查、术前准备以发现病人存在的移植风险。针对病人可能出现的情况提高病人的手术耐受力,预防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方法:清洁并消毒病室为病人提供一个相对无菌的环境有利于预防感染,加强对病人心理和生理的护理,通过健康教育、加强透析、纠正贫血、控制病人潜在感染等方法以提高病人手术耐受力,减少并发症。结论:病人在术前的充分准备中,术后尿量正常、无感染体征,术后顺利出院。术前准备对于肾移植的成功有重要决定作用。

  • 标签: 肾移植 术前护理 体会
  • 简介:由于移植技术提高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临床症状越来越不典型,出现了大量亚临床排斥反应。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出现临床或亚临床排斥反应是移植肾早期慢性病变和晚期排斥反应的强力诱因。如何早期发现亚临床排斥反应并采取恰当的干预措施也是提高移植肾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肾移植 亚临床排斥反应
  • 简介:肾移植是目前开展最广泛的器官移植项目,由于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的大量使用,肾移植术后的真菌感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医学课题。隐球菌病是器官移植患者常见的深部真菌感染,本文对肾移植术后发生隐球菌感染的易感因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做一论述。

  • 标签: 肾移植 隐球菌病 新生隐球菌
  • 简介:<正>我院于1992年12月进行了3例肾移植手术,在进行特级护理的同时,并重视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几点体会如下:一、注重术前心理护理.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病程长,痛苦大,对治疗容易丧失信心。在接受移植手术过程中,虽抱有希望,又担心手术不成功,恐惧、焦虑代表了患者的一般心态。实质上是对手术缺乏信心的表现。作为医护人员,除指导病人合作做好各种术

  • 标签: 心理护理 慢性肾功能衰竭 肾移植手术 医护人员 女性患者 特级护理
  • 简介:本文通过对58例肾移植患者监测分析C2水平656例次,测定CsA峰值(C2),  表1 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的CsA-C2测定值(ng/ml)   表2.CsA峰值浓度与肝、肾中毒的关系 术后时间CsA浓度(ng/ml)中毒阴性例次中毒阳性例次发生率(%)P1月>1500<15004323119130.650.43<0.012月>1600<16001712811139.290.78<0.013月>1400<14002653160.001.52<0.01>4月>1000<100013303018.760<0.01   表3.CsA峰值浓度与排斥发生率的关系

  • 标签: 术早期 肾移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单中心儿童受者肾移植疗效的总结,探讨安全有效扩大供肾来源与提高儿童肾移植成功率的举措。方法2002年9月至2019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实施儿童肾移植(受者年龄<18岁)111例,根据成人供肾41例及儿童供肾70例分为两个大组,前者又分为亲属活体供肾19例及器官捐献供肾22例两个亚组,后者分为单侧供肾移植48例及双侧供肾移植22例两个亚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和移植预后。结果成人供肾组受者年龄为(15.6±1.9)岁,亲属活体供肾组术后发生移植物功能恢复延迟0例,器官捐献供肾组6例(27.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2~181个月,移植肾1、5年存活率在亲属活体供肾组和器官捐献供肾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100%比94.1%;5年:93.8%比94.1%)。儿童供肾组的供者年龄在单侧供肾组和双侧供肾组分别为6(0.6,60.0)个月和0.5(0.1,2.0)个月(P<0.05),受者年龄分别为(9.5±5.3)岁和(11.5±1.8)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包括<1岁的婴儿受者肾移植7例。单侧供肾移植组3例(6.3%)发生血栓,双侧供肾移植组5例(22.7%)发生血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随访4~54个月,移植肾1、2年存活率在单侧供肾组为85%和80%,在双侧供肾组为75%和7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血栓形成外,导致儿童移植肾功能丧失的其他原因包括急性排斥反应和原发病复发等。儿童移植受者1年存活率在单侧供肾组为98%,双侧供肾组为95%。结论成人供肾给大龄患儿可获得满意疗效,儿童供肾给儿童受者的移植肾存活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对新生儿供肾,应在充分评估风险后使用。

  • 标签: 肾移植 儿童 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