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胡适有着令人信服的气量。他的一生,受到的批评和抨击,不知有多少,可说是荣辱相伴的。但他不是个疾恶如仇的人,对别人的评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性情开明得很。在现代学人中,这类的学者是凤毛麟角的。

  • 标签: 个人 人生态度 人生哲学 人生观
  • 简介:1961年2月10日,罗锦堂先生进行文学博士答辩.主试官是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胡适。那是近一个甲子之前的事了。九十二岁高龄的罗先生至今仍记得那次考试的情形。考场内靠墙摆着七张桌椅,由左至右分别坐着李辰冬、苏雪林、梁实秋、胡适、台静农、戴君仁和郑骞七位评委。

  • 标签: 胡适 中央研究院 苏雪林 梁实秋 台静农 文学
  • 简介:胡适是20世纪中国享有国际声誉的知识分子和社会活动家之一。1948年国共两党围绕中国的命运展开殊死决战之时,长期奉行走非政治的文化思想救国路线的胡适却在这年春天因蒋介石故作姿态的提议成为总统参选人,从而被推上政治前台,成为社会各界更加关注的人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对《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中收录的文化汉奸陈器伯致胡适十通书信的释读,不仅可以考察这一时期胡适在面对政治抉择时的复杂心路,而且可以了解胡适对文化汉奸持宽容态度所折射的个人性格,还可以窥测出文化汉奸在抗战胜利后的命运与境地。

  • 标签: 胡适 陈器伯 文化汉奸 书信
  • 简介:胡适博士娶小脚太太”“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这首20世纪80年代曾风靡大陆的台湾校园歌曲.是根据胡适晚年的一首诗《希望》改写而成的。2000年的暑假期间,我正是哼唱着它,从黄河之滨的泉城驱车来到位于黄山东麓的安徽绩溪小城,走进了我向往已久的胡适先生的故乡。

  • 标签: 胡适 曹诚英 20世纪80年代 回家 《希望》 校园歌曲
  • 简介: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是一篇自传体散文,节选自《胡适四十自述》,是篇传统的课文,不断入选初、高中语文教材,其教学价值可见一斑。笔者所在的地区使用的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我的母亲》入选在《现代散文选读》选修板块中。初中学段针对本文的教学设计大多围绕母亲的形象特点展开,分析母亲的多重身份、作为"恩师"的教育手段以及"后母"的当家法宝等,最终归结到母亲对自己影响深远。

  • 标签: 我的母亲
  • 简介:在现代中国思想史上,胡适(1891-1962)和钱穆(1895-1990)是两个标志性的人物,都是“综贯百家,上下千载”的“通儒”。1963年,周法高发表《论汉学界的代表人物》,将胡适与钱穆分别列为当时“台湾汉学界”与“香港汉学界”的“代表人物”,他们对中国思想史、文学史、先秦诸子年代的考订等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 标签: 钱穆 胡适 中国思想史 招魂 代表人物 汉学界
  • 简介:“家学”渊源回溯性研究对于重新认知胡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文化意义.通过内在理路的梳理发现,蔡元培、梁启超、陈寅恪等所代表的传统文化阶层“自觉”或“不自觉”面向胡适“家学”渊源进行“建构”,试图建立“汉学”与胡适之间的“隐性”联结.将这种“建构”放置于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长时段”架构中,折射出学术“现代化”与“过度现代化”发展的渊源脉络及其渗透、交替、演变的痕迹.“家学”渊源的“释误”对于胡适与“时代”而言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从一个侧面见证胡适学术的独立性和科学性,以及“时代”变迁下的胡适思想的“变化”与“坚守”.

  • 标签: 胡适 “世传汉学” 现代化 释误
  • 简介:摘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人人都清楚施工质量的重要性,但对于施工技术却难以进行过多的了解和研究。事实上施工技术的应用对于施工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展开研究,探讨了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现状以及创新的必要性。同时对如何进行技术创新进行简单的论述。

  • 标签: 土木工程 建筑施工 现状 创新
  • 简介:虽然1921年拒绝了燕京大学的聘任邀约,但胡适通过演讲、座谈以及与学校主事者的私人往来等方式与燕京大学保持了近三十年的密切联系。基于其科学主义和思想自由的立场,胡适对宗教持“容忍”与“了解”之态度,但他明确反对燕京大学利用学校进行传教的做法并给予了具体的改革建议;基于其文化民族主义的立场,胡适对燕京大学在中国文史教学与研究领域的改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胡适与燕京大学的关系,为索解新文化知识分子对待宗教文化及教会大学的复杂态度,提供了一个意蕴丰富的典型个案。

  • 标签: 胡适 燕京大学 宗教教育改革 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