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背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较骨髓、脂肪等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易取材、更为原始,并不受伦理、法律的限制,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最具治疗潜力的细胞来源之一。目的:探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定向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的潜能。方法:采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作为诱导剂,体外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诱导前后神经干细胞标记蛋白巢蛋白在mRNA水平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结论:形态学观察经诱导后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呈神经干细胞球改变;免疫荧光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均可检测到神经干细胞标记物巢蛋白,并可进一步分化表达神经元标志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微管相关蛋白2以及神经胶质细胞蛋白、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可定向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及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分化。

  • 标签: 干细胞 脐带干细胞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 诱导分化 神经干细胞
  • 简介:摘要: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中,如骨髓、脂肪、脐血、脐带、胎盘皮肤、牙髓、肌腱以及胎儿附属组织等,常见于研究从骨髓中分离,但骨髓中干细胞的含量较低,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的0.001%-0.01%。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越发受到医学界的重视,随着有关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它的优势也越发的显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chymal stem cells,UC-MSCs)易于从废弃的脐带组织中分离培养,相对于骨髓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从取材上会给供者带来一定的创伤性痛苦来说,UC-MSCs的取材更为方便且成本低不涉及伦理问题,同时胎盘会对UC-MSCs形成保护屏障,阻止病毒以及病菌的污染,提高了脐带分离的成功率,保证了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 标签: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UC-MSCs
  • 简介:摘要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可以促进造血干细胞归巢,并促进其增殖和分化,促进造血恢复,支持造血,加快造血重建。本文就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研究做一综述。

  • 标签: 脐带 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重建
  • 简介:脐带(Humanumbilicalcords,hUC)连接于母体和胎儿之间,妊娠期间为胎儿提供营养,由三部分构成:羊膜被覆上皮、脐血管和位于两者之间被称为华氏胶(Wharton'sJelly)的黏液结缔组织。华氏胶对脐血管起支撑和保护作用。华氏胶中存在着一种成纤维样细胞,该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

  • 标签: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成纤维样细胞 多向分化潜能 妊娠期间 被覆上皮 结缔组织
  • 简介:随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化能力有了进一步认识。近年来,很多学者从脐带血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并且作了大量相关研究。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情况,对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生物学特性以及分化能力作简要综述。

  • 标签: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 脐血采集 生物学特性 诱导分化
  • 简介:摘要人脐带中富含间充质干细胞(MSCs)。这些细胞能表达多种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及多种干细胞相关基因,可分化为3个胚层衍生的多种成熟细胞,合成多种营养因子和细胞因子,支持造血干细胞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并具有低免疫原性。本文主要就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临床作用和应用前景作简要综述。

  • 标签:
  • 简介:本研究观察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并比较与含10%胎牛血清培养液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异同.采集正常足月剖宫产胎儿脐带,用MesenCult-XF无血清培养液或含10%胎牛血清培养液培养.观察不同培养液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的形态、免疫表型、细胞周期、增殖分化潜能及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采用无血清MesenCult(R)-XF培养液培养的MSC平均传代倍增6.57±0.7倍,含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平均传代倍增4,59±0.45倍(P<0.05);两种培养液培养的MSC均表达CD44、CD90、CD73、CD105抗原,不表达CD31、CD45、HLA-DR及CD34等抗原,表达程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65±5.2)%均为G0/G1期细胞,含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62±3.1)%为G0/G1期细胞(P>0.05);两种培养液培养的人脐带MSC均可向成脂细胞、成骨细胞分化;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脐带MSC按1000、5000、10000、20000个细胞/孔接种密度与反应细胞和刺激细胞共培养的每分钟闪烁值(CPM)分别为(6.43±0.47)×104、(4.30±0.38)×104、(1.97±0.13)×104和(0.24±0.03)×104,含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与不同密度的混合淋巴细胞共培养的CPM值分别为(7.85±0.07)×104、(5.64±0.12)×104、(3.09±0.18)×104和(1.73±0.05)×104.结论: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细胞均为MSC,有传代增殖潜能,传代可达临床治疗MSC细胞量,并可避免异种蛋白致敏.

  • 标签: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无血清培养液 MesenCult-XF无血清培养液 细胞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骨髓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2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予以对照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内科综合治疗,予以观察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内科综合治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骨髓干细胞治疗”。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治疗后的各项肝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Child评分、MELD评分及1年后生存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均未发生与干细胞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骨髓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无严重并发症,安全可靠。

  • 标签: 失代偿期肝硬化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临床疗效
  • 简介: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否能够有效辅助游离脂肪移植。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自体脂肪组织颗粒混合后,移植到裸鼠皮下,与单纯脂肪组织移植作对照,不同的时间观察其各组移植重量,取下后立即固定,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内细胞成活及血管生成情况,通过real-timePCR技术进行检测移植物中的VEGF、PPAR-γ基因表达水平。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提高移植物重量及VEGF基因表达水平,但在术后一周、一月、两月观测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不能有效提高移植物重量、成脂以及血管生成的修复效应,不能有效减少术后移植脂肪的吸收,目前应用于游离脂肪移植尚不成熟。

  • 标签: 游离脂肪移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辅助的脂肪移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聚合酶链式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十细胞(Humanumbilical—cordmesenchymalstemcells,hUMSCs)治疗小脑萎缩(Cerebellaratrophy,CA)的临床疗效。方法健康新生儿脐带中分离MSCs,连续体外扩增,采用鞘内注射(2.5×10^7/5mL)结合静脉滴注(7.5×10^7/100mL)的方法,治疗57例小脑萎缩患者,每次治疗剂量为1.0×10^8个细胞?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治疗3个月后有效率为72.0%,治疗6个月后有效率为79.0%,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应用hUMSCs治疗小恼萎缩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小脑萎缩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总结脐带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护理经验。护士通过治疗前的心理指导、物品及机器的准备,治疗中的观察配合、术后观察与护理等是保证干细胞移植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脐带血干细胞 脑梗死 护理
  • 简介:摘要:众所周知,脐带是母亲与婴儿营养传送的介质,脐带间还包含羊膜,而羊膜经过研究发现包含两条脐脉,还有一条脐静脉,通过研究人员研究发现,脐带间含有一种特殊的胚胎结缔组织,将其命名为华尔通氏胶,近年来,为了寻找更多的成人干细胞来源,研究人员将注意力转向了"废弃物"的脐带,通过偶然研究发现,脐带中含有的干细胞是很有医用价值的,自2013年以来,Mitchell等人提出对脐带间华尔通氏胶来源进行大量研究,以及在其基质细胞间发现许多干细胞,并进一步研究干细胞特性,运用于临床诊治,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浅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医学领域的应用以及干细胞应用前景。

  • 标签: 人脐带间 充质干细胞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目前,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主要通过形态学观察(如呈纤维细胞样生长,细胞中央有卵圆形核,密度较高时呈涡旋状或放射状生长)、表面标志物检测以及多系分化潜能鉴定。这里的多系分化潜能通常指成骨、成脂和成软骨分化,称为MSC的三系分化。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 成脂 成软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细胞因子分泌活性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中的表达差异。方法:针对UC-MSC与P-MSC进行培养分析,检测干细胞表面标志物,进行染色、芯片检测,分析细胞因子分泌活性。结果:表面标志物比较,UC-MSC与P-MSC无显著差异,均具有成脂、成骨分化能力(P>0.05);干细胞表达比较,UC-MSC与P-MSC细胞因子活性相近,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MSC、UC-MSC内表面标志物具有较高相似度,而且均可进行成骨分化和成脂分化,两种干细胞细胞因子分泌活性无显著差异。

  • 标签: 细胞因子活性 间充质干细胞 胎盘 脐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氧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及其细胞外囊泡(EVs)生成的影响,初步阐述其调控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原代hUCMSCs,将其分为常氧组和低氧组,分别在常氧(21%O2)和低氧(5%O2)培养箱中培养,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提取hUCMSCs生成的EVs,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纳米颗粒示踪分析(NTA)进行鉴定,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EVs膜标志蛋白CD9和CD63表达,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分析低氧对hUCMSCs表达谱的影响,Western blot分析细胞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和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Akt)、以及磷酸化40×103大小的富含脯氨酸的Akt底物(p-PRAS40)的表达水平。两组间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低氧处理hUCMSCs 24 h后,CCK-8结果显示低氧组吸光度值(2.151±0.116)高于常氧组(1.929±0.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9,P<0.05);NTA检测结果显示低氧组EVs颗粒浓度[(13.714±1.704)×109/ml]高于常氧组[(1.271±0.573)×10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10,P<0.05);低氧组EVs蛋白浓度(2.743±1.013)高于常氧组(0.403±0.3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1,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低氧组EVs的CD9、CD63表达水平(4.092±1.711、1 162.225±573.901)高于常氧组(1±0,t=3.005、3.505,P<0.05)。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分析显示有1 429个基因存在显著表达差异,且主要富集于细胞因子相关通路。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低氧组HIF-1α、Akt、p-Akt、p-Akt/Akt,以及p-PRAS40的表达水平(2.593±0.556、1.395±0.044、2.586±0.130、1.953±0.104、2.131±0.572)均高于常氧组(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8、4.246、4.059、3.149、2.799,P<0.05)。结论低氧可通过激活HIF-1α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hUCMSCs增殖和EVs生成。

  • 标签: 低氧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外囊泡 转录组 高通量测序
  • 简介:摘要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与子代相同的遗传物质且对外界环境较为敏感,可用于评估各种因素对子代早期发育造成的远期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来自肥胖及糖代谢异常产妇的脐带MSC存在异常表型,我们重点介绍了孕期糖代谢异常对脐带MSC功能的影响。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怀孕期间
  • 简介:目的探讨为临床移植有效地分离和冷冻保存无关供者脐带血中的造血干细胞的方法.方法将由普通或改进的两种不同采集袋采集的脐带血,用两步离心法分离、浓缩脐带血中的有核细胞,用BioArchiveSystem(生物档案系统)或常规的程控降温系统将之冷冻,保存在-196℃液氮中.用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培养法检测脐带血中的CD34+细胞和造血祖细胞含量.结果脐带血用改进的采集袋分离后,有核细胞和红细胞的回收率分别为86.4%±4.6%和44.2%±9.6%,而普通采集袋的回收率为78.4%±7.9%和49.8%±11.7%;将富含有核细胞悬液的体积浓缩到20ml时,有核细胞和红细胞的回收率分别为74.62±9.3%和34.9%±19.1%,浓缩体积为32ml回收率为86.4%±4.6%和45.1%±7.8%,但两者的CD34+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回收率无统计学意义;冷冻脐带血融化后有核细胞、CD34+细胞和CFU-C回收率分别为84.2%±10.1%、96.0%±21.8%和115.1%±23.3%.苔盼蓝拒染率93.8%±4.4%.结论改进的采集袋能够明显提高有核细胞回收率.采用两步离心法和两种冻存方法能够有效地富集和冻存脐带血中的造血干细胞.

  • 标签: 脐带血 造血干细胞 分离 冷冻保存
  • 简介:摘要自从1988年运用脐带血移植治愈了Fanconi患者以来,便开始了脐血的研究,脐带血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体外进行脐带血造血干细胞(CBHSCs)的扩增可以产生数量较多的细胞,解决了单份脐带血移植的缺陷。本文介绍了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扩增技术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脐带血 造血干细胞 扩增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