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认识角度看,“模型”是对客观存在的“原型”事物的反映,而反映的本质就是在意识中用“模型”来理解和表示“原型”事物的过程。“模型”在感性认识阶段表现为形象或图像,在理性认识阶段表现为数学关系或概念体系。只有将感性材料构成“模型”后,理性思维才能处理,从中获得规律性认识。“模型”需要向“原型”不断趋近。将某一认识阶段的“模型”绝对化容易导致独断,而将所有“模型”等同看待会导致认识上的相对主义。在以直觉为主的形象和图像模型建构中,逻辑审视更为关键。而在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建构中,直觉的启发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 标签: 模型建构 认识论意义 “原型” 认识阶段 感性材料 理性思维
  • 简介:本文从认识、方法的角度,对疑问的辩证性及其在思维运动中的积极作用作了初步探讨.疑问包含着知与不知的矛盾,是认识原因与结果的统一;又是认识起点与终结点的统一,是认识发展的直接动力.

  • 标签: 辩证性 认识主体 思维运动 原因与结果 终结点 辩证统一
  • 简介:事实和意义是两种不同的认识对象。近代认识认识是否符合事实作为衡量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把形成关于事实的客观知识作为认识的最高目标。在现代认识中更多地考虑人的因素,认识的主体间性等问题受到重视,对客观事实和客观知识也提出异议。意义作为另一种认识对象受到现代认识的关注,如何达成意义的共同理解成为讨论的焦点。

  • 标签: 认识论 事实 文本 意义
  • 简介:信息科学的兴起使得从信息的视角解释人的认识过程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信息认识”随之得到普遍承认;信息认识的“扩大化”也可能走向“认识信息主义”,即一种对认识过程、认识机制及认识本质的过度信息化解释。这种解释一方面加深了对认识现象的科学理解,另一方面也可能忽视情感、意志等非形式信息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从而淹没认识的人文方面。

  • 标签: 认识论 信息 认识论信息主义
  • 简介:<正>“中介”原意是指中间人、媒介物、间接性或手段。在西方哲学史上,哲学家用“中介”作为间接性的东西或联系桥梁,黑格尔在使用“中介”时,笼统地来说,也可作这样的理解。不过如果我们仔细加以分析的话,在他的著作中关于“中介”的含义是有不同意思的,这里我们从认识的角度来考察一下黑格尔对于“中介”范畴的论述。

  • 标签: “中介”范畴 黑格尔 《逻辑学》 圆圈 认识论 真理
  • 简介:目前的教师教育课程框架背后的假设是:行动是认识的结果,认识先于行动。这种旁观者认识将理论与实践、知与行割裂开来,并认为教师教育的任务是尽可能地从知识上武装学生。这往往会造成学生对知识食而不化,无法生成实践智慧。教师教育课程要重获生机和活力,就需要从旁观者认识转向到杜威所谓的经验认识,将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教师教育课程将通过以下两方面被重新定义为一种在经验中、并为着经验的有价值生长的课程,即第一,沟通学科知识与直接经验,帮助学生形成"与实践有关的命题性知识";第二,缩短学科学习时间,开发以课堂为导向和情境的课程,帮助学生形成"通过命题解释的实践性知识"。

  • 标签: 旁观者认识论 经验认识论 教师教育课程
  • 简介:<正>哲学究竟是什么呢?毛泽东同志说过:“哲学就是认识,别的没有”。(转引自1978年9月10日《人民日报》)列宁也说过:“哲学是对世界的认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结论”。(参见列宁《哲学笔记》第90页)这的确抓住了哲学的本质特征。遗憾的是,这样的论断并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点不成熟的意见,就教于理论界的同志们。

  • 标签: 认识论 《哲学笔记》 本质特征 列宁 理论界 毛泽东同志
  • 简介:将古代中国的阴阳互补理论进行现代诠释,将阴解释为良性的接受能力,将阳解释为良性的果决能力,古老的二元互渗理论就能够在认识方面展现新的智慧。这反映了以往为中国传统思想所忽视的认识问题,实际可以在中国思想的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

  • 标签: 阴阳 认识论 德性
  • 简介:认识的递进发展是近代哲学的主流方向之一。康德认识和塞拉斯认识,尽管各属不同流派,时间跨度较长,但是二者认识的基础主义特征相当明显,将二者纳入基础主义的范畴进行比较也是合理的。因为,塞拉斯的认识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他又是英美分析哲学的代表,比较二者的认识能够发现一些异同,也能够对认识的理解有更好的把握。

  • 标签: 康德 塞拉斯 认识论 感觉 时空 观察报告
  • 简介:我们一直认为,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认识是如何不断发展的,其真正动力到底来自何处,本文试从认识的主客体关系出发,探寻价值关系和价值认识的实际内涵,认为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关系和价值认识才是推动认识发展的真正动力.

  • 标签: 认识论 价值关系 内涵 意义
  • 简介:<正>人类认识是在改造世界的实践基础上取得的。人类认识一旦形成,作为认识的整体或各门学科又都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有其相对独立性、系统性和继承性;对以后的实践有能动的指导作用、科学预见作用。它可以通过实践转化为物质力量。研究人类认识本身的发展过程,找出其内在联系,更好地发展人类认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的一项任务。人类认识的发展已有数千年历史,世界各民族、各国人民都为发展人类认识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何认识

  • 标签: 间接经验 认识论 直接经验 人类认识 重要意义 《实践论》
  • 简介:决策的认识分析王文臣,邱兴平人们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在既定条件下,活动的结果如何,是成功还是失败首先取决于决策。正确的决策可以使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错误的决策则可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由于决策主要是实践认识活动,将决策放在认识中...

  • 标签: 决策方案 满盘皆输 文臣 决策过程 认识过程 使人
  • 简介:认识角度看比较教育,它是对"他者教育"的认识以及对这种认识认识。它在好奇心理、社会运动以及国际竞争的驱使下得以形成与发展,并将时空路径、科学路径与文化路径作为认识教育的主要路径。这种认识活动的产生,不仅需要主体具备特殊条件,而且还具有相应的技术要求。比较教育作为认识教育的一种方式或活动,其认识的发展轨迹是围绕教育及比较教育的实然与应然而展开,并向全球复杂性方向迈进。

  • 标签: 比较教育 认识论 他者教育
  • 简介:<正>在当代世界上,选择遍布社会一切领域,大到国家决策,小到个人办事,都无不与选择密切相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广泛地进入社会生活的今天,商品、技术、人才、资金、管理、信誉、决策等等,都在选择之列,同时,每个人的劳动或经营及其成果都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获得社会的承认,接受社会的选择。这种择优汰劣的相互选择机制,使我国经济真正充满活力。这与过去传统计划体制,由于缺乏选择机制,曾使我国经济失去活力大不一

  • 标签: 区分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正确选择 主体需要 价值认识 事实认识
  • 简介:苟况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思想家,朴家唯物主义无神论者。他根据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来建立自己的认识体系,在“天人相分”的思想上,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题,第一次对精神和形体的关系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并初步探讨了感觉经验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建立了以“道”为标准的认识和“虚’壹而静”的思维方法;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提出重行的知行观。把古人的朴素唯物论

  • 标签: 荀况 认识论问题 知行观 新兴地主阶级 感觉经验 征知
  • 简介:<正>在探讨观察中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中,笔者曾针对W·斯台格弥勒的所谓“范式变更使世界本身也变了”(见《科学哲学中的革命—围绕库恩科学观的争论》,《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从刊》1980年第1期)的观点,提出“要区别观察客体自身与观察主体所认识的观察客体的界限”.并认为:“观察客体自身并不会因理论结构的改变而改变,改变的只是观察主体所认识的观察客体.即由于理论结构的改变,使观察主体对客体的观察的角度、范围以及所作的观察结论发生了变化.”(见《哲学研究》1983年第6期)胡俊卿同志在《也谈观察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载《哲学研究》1984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在两者之间无法划

  • 标签: 认识的客体 观察描述 认识论意义 自然图景 主体与客体 理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