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哲学之争”的古老问题铺陈开来,并以对诗歌宣布“逐客令”的悖论式修辞方式表达了几欲消弭“哲二分”的理想中理想的文艺形式。同时,以“美育”亦即“音乐教育”的手段培育“想象”共相中的完美公民,不仅是消弭哲二分的现实性操作模式,亦是将“人学转向”的历史语境中古希腊以“理性”为“知识型”的文化模式发扬光大的“方法论”举措。柏拉图借鉴了神话——巫术文学活动中的想象型修辞为理性立法,无疑为“公民”即“人”的理性智慧树立了权威。

  • 标签: 诗与哲学之争 美育 柏拉图 理性 绝对真实
  • 简介:诗歌哲学之争古已有之。追求真知的哲人以为只有哲学才可以将人类带入高层次、高品位的生活,真正善的生活,诗歌只会带来负面影响。然而,诗人们则对此进行了激烈的反驳。正是由于这由来已久的争论,让人们一次又一次的回到古典哲学中,重新审视柏拉图笔下的哲学之争哲学之争的实质是精英与人民大众之争,也是理性欲望之争

  • 标签: 诗与哲学之争 和谐 理性 欲望
  • 简介:席勒是德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也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他于1796年写的《论素朴的和感伤的》是他最成熟的美学著作,是他对古今文艺作品的深刻体会,对文艺一般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进行深思熟虑的结果,曾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文艺论文的高峰”。从《论素朴的和感伤的》这部著作,我们可以看到席勒在欧洲历史上那场旷日持久的“古今之争”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 标签: 素朴的诗 感伤的诗 古今之争
  • 简介:<正>孔子删问题,是孔学、《诗经》学研究聚讼千年的悬案。孔子曾正乐删,今本《诗经》是孔子编定,此事载于《史记·孔子世家》。唐宋以降,否定孔子删之说渐兴;“五四”以后,其说更盛。(参见《古史辨》第一辑)解放后出版的文学史及有关论著,也多认为孔子未曾删。关于历代反对孔子删说的理由,大抵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所持论据,初看似有理,如深入推究,则都难成立。管见以为,孔子删正乐之案,应予重新评判。

  • 标签: 孔子删诗说 今本《诗经》 《诗三百》 逸诗 郑声 “淫诗”
  • 简介:诗歌中只有哲理而无哲学的说法,事实上,哲学是哲理的精华,有必要将哲学从哲理诗中独立出来,将诗歌引向对最高价值的追求。表达普通的生活道理而又抽象化、带有思辨性的即是哲理;而建立在彻底的哲学基础上、具有明确形而上精神价值取向的诗歌则为哲学哲学的精神是形而上的,哲理的精神则是形而下的。哲理的意义是局部的、有限的;哲学的意义是整体的、无限的。中国古代哲理发达,但哲学极为不发达。哲学直到近现代才得以根本改观。中国现代哲学的创作远未达到成熟的境界,还没有找到一种终极精神形态。必须重视哲学的创作。

  • 标签: 哲学诗 哲理诗 形而上 形而下 中国哲学诗
  • 简介:尼采不仅是对西方现代哲学有着巨大影响的伟大哲人。而且也是西方诗坛独具风格的卓越诗人。尼采的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深深洋溢着哲理的美。透过,伟大的哲人让我们领略其内心的独白,触其灵魂的火花。而的形式则便于凝炼、准确、精辟地揭示尼采哲学的精髓。“超人”在尼采哲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尼采在诗歌《不嫉羡》中充分刻画了他心目中超人的具体形象:“他无视于你的群众是否向他歌颂!/他有遥视远方的犀利之眼/他并不注视你,他注视的是一颗一颗的星星!。”在这里,超人被置于神圣、孤寂、冷寞的地位,他追求着自身永恒的价值,而来自弱者的声音则永远被其踩在脚下。在诗歌《崇高的灵魂》中,尼采进一步解释了超人凌架于群众之上的理由:“他从高处不停地前进/所以,除了赞美/更让我们举起他/因为他来自上天!”在这里,尼采指出,超人之所以能凌架于群众之上,是因为超人的思想永远走在了群众的前头。尼采在诗歌《坠落》中还直言了超人的历史使命和支配作用:“他那明亮的辉光/将呈现在你黑暗的尽头。”从中,我们看到了全新的人——超人的形象,即超人是思想的先行者。诚如尼采所言:“‘超人’这个字是赋有很深刻的意义的,它是指某一类型的人,这种人‘现代’人,‘善良’人,基督徒和其他虚无?

  • 标签: 尼采哲学 诗与哲学 西方现代哲学 诗歌 虚无主义者 历史使命
  • 简介: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处于全球化进程中的多元文化世界。我们不是"一"而是"多"。应该用"全球地域化"这样一个新词来替代根植于地域的"全球"概念。哲学或"世界哲学"的目标是反思世界的现实性。"横贯性"("transversality"或"trans(uni)versality")这一新概念试图克服或超出西方现代性——尤其是西方"启蒙精神",其知识形态是西方借普遍性的名义在哲学上数百年的统治地位共生的。横贯性反对任何形态的种族中心主义,它涵盖了跨文化、跨种类、跨学科的诸多现象,这些现象超出了人性自然、身心、东方西方的分立。横贯性的世界是差异的无尽之旅,其语言中散布着"inter-"、"con-"、"trans-"之类的前缀,它从被现代主义者黑格尔奉为其辩证法之政治"目的"的主权民族国家中获得重生。横贯性的世界诸多勾连和混杂现象无限融合在一起,走向一种世界大同。

  • 标签: 横贯性 全球化 现代性 普遍性 差异
  • 简介:杜甫《不见》诗云:“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原注谓:“近无李白消息。”一般认为此诗是杜甫在蜀中怀念因人永王幕而获罪流放的李白而作。此诗诗意明了。惟“匡山”何指,古今争议颇多。综合各家之说,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指绵州彰明的大匡山。如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三)、杨慎《升庵集》(卷三)、王嗣爽《杜臆》(卷三)、仇兆鳌《杜详注》(卷十)、杨伦《杜镜诠》(卷八)等。

  • 标签: 《不见》 诗意 杜甫 《杜诗详注》 平议 《杜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李白境堪称古典诗歌意境的典型,它包孕着'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具有'主客融一'的表现特征和'时空虚拟'的审美特征.

  • 标签: 精神 哲学 天人合一 审美特征 特征和
  • 简介:若干年来哲学史界对先秦哲学中“或使”“莫为”之争的讨论确是鲜见,近年来一些著作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其见解颇有新颖之处。而进一步探讨这一争论的产生以及发展的几个不同阶段,即以孔、墨、老为代表的开始阶段,以《管》、孟,特别是庄子为代表的展开阶段和以荀子为代表的总结阶段,并从其中发展的必然性里概括出特定时期思想进程的特点规律,则是本文试图所作的一点尝试。

  • 标签: 先秦哲学 天地万物 《管子》 物物者 总结阶段 思想进程
  • 简介:从西方本体论哲学的意义去理解,[25] 除非我们不使用汉语讨论哲学问题,不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本来固有的概念

  • 标签: 之争哲学 哲学术语 术语翻译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从西方本体论哲学的意义去理解,[25] 除非我们不使用汉语讨论哲学问题,不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本来固有的概念

  • 标签: 之争哲学 哲学术语 术语翻译
  • 简介:真正精彩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永远向未知挺进的旅程。在这一过程中,当课前预设课堂教学发生冲突时,教师应该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课堂成为民主,有效的课堂。

  • 标签: 小学 语文教学 词语 “吝啬” “节俭”
  • 简介:以前不大喜欢玫瑰,大概是它的寓意太过俗气,颜色也比较单调。某日逛花市,发现每家铺子门口都摆有五颜六色的玫瑰,有茄子紫的、香槟黄的、胭脂粉的、柠檬黄的……那些玫瑰艳丽得像用水彩浸染过似的。瞬间被征服的我,一口气买了几种颜色的玫瑰回家。

  • 标签: 玫瑰 月季 颜色 茄子
  • 简介:儿童是本能的缪斯,天生的诗人。但儿童在诗歌方面的潜能往往被忽略。因此,从全人发展的视野出发,必须重新评估"养护儿童心"的价值。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只有启动经典化思维,才能有效地诗化语文生活,敏化儿童心。可用的相关策略主要有四种:一是启动适时性童悦读仪式,培育学生的心敏感力;二是启动凝视的方式审美生活,培育儿童的心发现力;三是启动余裕型童年真性生活,培育儿童的心生长力;四是启动艺术化语文课堂教学,培育儿童的心感发力。

  • 标签: 诗化哲学 儿童 诗心
  • 简介:在当代政治哲学中,关于平等理论的一些重要论争涉及"平等的主体",即"谁与谁之间的平等"。针对"谁与谁之间的平等"这一问题,通常有个体个体之间的平等、群体群体之间的平等两种回答。前者包括民族国家范围内的平等以及全球正义,后者包括性别正义、国际正义、代际正义种际正义等内容。约翰·罗尔斯的平等观深刻地影响了人们有关平等的主体这一问题的思考,当代政治哲学中关于平等的主体之争无疑是以罗尔斯的平等观为轴心来展开的。

  • 标签: 平等 全球正义 性别正义 代际正义
  • 简介:在《算术基础》中,弗雷格追溯了数学表达式之不变的逻辑基础的同时,清理了带有主观性和相对性的心理主义。但心理主义并没有因此销声匿迹,反而在蒯因那里得到复兴,而且蒯因还基于自然主义的心理主义,否定了弗雷格对数学基础的探寻。本文试图借由解读弗雷格和蒯因的文本,展示数学哲学中的基础主义心理主义之争,并借由弗雷格的文本对蒯因的心理主义做出回应。

  • 标签: 基础主义 心理主义 分析性 整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