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五四”前后,马克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根本的原因在于它具有科学真理性和现实实践性相统一的品质。但是,文化心理认同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否则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都将处于关闭和静默状态。如从劳动观来看,正是中国早期马克主义者在劳动作用和劳动者地位的阐释、劳动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劳动问题根本解决的方案设计等方面,继承和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基因,致使所传播的马克主义与中国民众具有“亲和力”;另一方面也使民众感受到这种劳动观的真理性。

  • 标签: 劳动观 马克思主义 传播 传统文化 底蕴
  • 简介:引言关于马克主义中国化的解读视角可谓是百家争鸣,其逻辑线索从实践维度可以分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从思想维度分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同成果,亦可从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产生发展的维度、或从一以贯之的精髓(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维度,又或从中国梦发生演进的维度进行线性搜索,本文试图从现代化的视角对马克主义中国化进行梳理,证明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则天然地为中国现代化铺平道路,现代化即是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应有内涵和隐性逻辑。因为根本意义上讲,对于中国式后发外缘性现代化国家而言,四点前提必不可少:独立的国家、有效的政权、现代的制度和合理的战略。而从马克主义中国化来看,正是通过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于这四方面给予中国现代化发展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现代化 隐性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实践维度 现代化国家
  • 简介:马克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一方面,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马克主义在中国最坚定、最重要的接受和信奉群体之一,也是当时马克主义传播的"意见领袖";另一方面,党和军队主动作为,将"共产党""红军""八路军""马克主义"等与进步、民主、幸福、民族、利益等人类的美好追求联系起来,构建一套符号系统,使军队和党成为马克主义的符号和象征。随着军队的积极活动以及军事上的胜利,马克主义逐步在中国传播、壮大、确立。

  • 标签: 军队 政治传播 马克思主义 宣传
  • 简介:边疆民族地区马克主义大众化是马克主义大众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面对新形式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民族群众出现的新思潮、新问题,探索出一条适合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马克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对进一步加强边疆民族地区马克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有着积极的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重要性 路径选择
  • 简介:现代犬儒主义是一种泯灭了植根于人性深处的否定性、超越性自由精神的异化的生存状态,它源自于资本逻辑所构建之物化结构对超验价值的窒息。马克之于犬儒主义的批判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方面通过对资本拜物教"伪自然性"的批判来显现"事实"对"价值"的驱逐;另一方面则通过对非历史性之意识形态的批判来呈现物化结构所滋生的虚假意识。时至今日,资本逻辑所构建之物化世界正在以越来越精密的方式范导着人们异化的消费主义生存状态,而在当代中国社会,犬儒主义同样以极为普遍的方式存在着,重新发掘马克批判犬儒主义的思想资源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犬儒主义批判 资本拜物教 物化结构 消费主义
  • 简介:《社会学大纲》对于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贡献,可以从"文本之外"与"文本之内"两个向度来加以评估和总结。从"文本之外"来看,李达在中国率先确立了学术化的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他撰写的《社会学大纲》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向,行世后在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从"文本之内"来看,《社会学大纲》不仅精心构筑了一个严整而独特的马克主义哲学理论体系,自觉地运用了史论结合的论述方式和批判的历史主义方法,而且在中国开创地将马克主义哲学诠释为"实践的唯物",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推进了马克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创新。综合这两个向度,完全可以判定,《社会学大纲》不愧为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早期标志性成果之一。

  • 标签: 《社会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贡献
  • 简介:德勒兹通过“精神分裂症”批判当代资本主义对人的深层控制,以及可能给人类带来的毁灭。他用“块茎”理论拆解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树状思维”模式,用“解辖域化”鼓吹革命性、解放性和颠覆性,释放对资本主义具有威胁的精神分裂者、块茎、游牧者等后现代主体的能动性,建构能够让“游牧者”自由驰骋的“千高原”,重绘人类解放新议程。德勒兹用后现代理论解构马克主义,又通过批判重新回到马克主义。他对马克主义的批判性建构对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主义哲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德勒兹 马克思主义 块茎 游牧 批判性建构
  • 简介:马克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在授课过程中面临着视野的宏观化,分析模式的概念化,内容的抽象化、理论化的巨大挑战。而美育教学关注焦点的情感化、分析模式的直觉体悟性和内容具象化、形象化的特征能较好地化解以上问题。因此,把美育全面嵌入马克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过程,将有利于形成德育、智育、美育相互融合的教学体系,提升马克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 标签: 美育 嵌入 提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简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之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构建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背景下,基于马克主义的人际理论,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构建进行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发展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和谐构建 马克思主义
  • 简介:汤尼·白露(TaniE.Barlow)现任美国莱斯大学赵廷箴与怀芳亚洲学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系教授。她的著作《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2012年被翻译成中文出版。该书论述了中国启蒙知识分子对妇女整体不断发展的描述。在论证几代理论家如何与国际思潮进行辩争的过程中,涵盖了优生学、社会性别、性意识、精神分析思想、文学批评、道德伦理以及革命政治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阐述了中国女性主义理论所关注的性别平等问题。围绕该书提出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王杰教授与汤尼白露教授进行了一次访谈,讨论了中国的女性主义、左翼理论以及马克主义美学的历史与未来。

  • 标签: 妇女 女性主义 左翼理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
  • 简介:遵义会议以解决当时最紧要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路线、确立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核心地位而载入史册。从马克主义中国化视域考察遵义会议,可以发现,它在本质上反映了毛泽东在中央领导集体中核心地位的确立与马克主义中国化的互动关系。毛泽东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反映了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也开启了马克主义中国化在全党推进的实质进程,并与马克主义中国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共同引导中国革命向前发展。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中核心人物地位的确立与马克主义中国化的紧密关联,深刻体现了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

  • 标签: 遵义会议 毛泽东核心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与经典西方马克主义的“文化批判”或“伦理转向”不同,20世纪70年代后的西方新马克主义表现出“受后现代主义影响”、“回归个体生活世界”、“立足全球”、“凸显政治诉求”等特点。这些特征与最近三四十年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现代人所遭遇的政治压迫、社会控制、消费社会等新异化状况以及全球化、高科技和信息网络普及带来的诸多问题相关。西方新马克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主义理论中的某些部分,同时还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抱有同马克一致的价值观,努力寻找着替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方案.因此应在马克主义哲学形态发展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 标签: 西方新马克思主义 1968年革命 后现代主义 新社会运动
  • 简介:8月21日,石河子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主义"协同创新中心揭牌。该中心由北京大学牵头,由中共中央党校、《求是》杂志社、南开大学等单位作为核心加盟单位组成。将本着学术前沿性、实践问题性、资源联动性、对策有效性的原则,组织对马克主义发展史、马克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非常关注当代中国西部相对落后地

  • 标签: 中国道路 问题性 《求是》杂志 中共中央党校 联动性
  • 简介:如何把握“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作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的教师,如何在教学、科研、决策咨询工作中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基于当前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应该坚持马克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结合对十八大报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决策部署的学习思考,深刻领会“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内涵;要以马克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和理论特质;要联系广东省实际,研究“四个全面”的实践意义,并贯穿于教学、科研和决策咨询工作的全过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方法论 “四个全面” 贯彻落实
  • 简介:摘要五年制专科生从初中跨越到大学,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导致无法适应大学生活与学习。特别是学习基本原理概论课,存在较多困难。如何突破难点,找到较好的教学方法,是本文探索的要点与内容。

  • 标签: 五年制专科生基本原理概论学习难点与突破
  • 简介:"通识教育"实践正在成为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在全社会开展,本文在纠正了对通识教育和哲学的双重误解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马克主义哲学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育。

  • 标签: 通识教育 马克思主义 哲学 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
  • 简介:马克主义理论本身具有强大的理论魅力,这种理论魅力表现在它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超越、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改变、对社会科学的影响等诸多方面.若把这种魅力在“马克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彰显出来,必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进而提升教学质量.但这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提升自身的知识素质,还要改变教学理念,而且要着力消除学生对马克主义的偏见和误解.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渲染马克主义创始人的魅力人生,要把最新的研究动态呈现给学生,还要与西方哲学进行比较.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理论魅力 原理概论课教学
  • 简介:高校青年马克主义者培养工程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肩负着为新农村建设输送和储备更多优秀人才的重任.农业院校培养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感情的农村党政干部后备人才,需要立足现状,积极探索创新青年马克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现实路径.

  • 标签: 新农村建设 农业院校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路径
  • 简介:作为英美分析马克主义的代表,柯亨围绕自我所有、剥削与正义等焦点问题对自由主义展开了一系列的批判,对自我所有的态度经历了从拒绝到限制的过程,并借助描述性特征和规范性特征论证了剥削的非正义性,阐述了“适度稀缺和有限慷慨”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平等主义的正义观。而日本/寸析马克主义研究会创始人之一松井晓则运用马克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对马克关于自我所有、剥削和正义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和解读,认为柯亨从一开始对自我所有就持有限制的态度,而自我所有本身是随社会经济发展而自然消亡的,坚持剥削的非正义性源自其对劳动时间的偷窃,主张正义在共产主义社会已经不再是社会价值规范的标准。二者论证自我所有、剥削与正义的不同路径,为我们理解马克主义正义观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新的视角。

  • 标签: 自我所有 剥削 正义 分析马克思主义
  • 简介:随着互联网读图时代的到来,影视业越来越发达,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文学开始衰微,于是作家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文学研究越来越边缘化,高校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也就普遍出现了一些问题。作为学者和知识分子,高校文学理论老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地纠正到这些问题,立足当下,逐步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论,真正将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打造成一个培养人的品德及价值观的实用的广受欢迎的课程。

  • 标签: 高校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