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2 个结果
  • 简介:赛义德将东方主义发展的轨迹和东西方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学者与作家们在建构与强化东方主义中做出了'贡献'.在今天,某些西方人一方面仍然抱着他们亘古以来的偏见:东方人是不讲科学、迷信、非理性的、愚昧、幼稚;另一方面还利用媒体和其他手段来强化东方文化的'他者'形象.一些华裔作家不自觉地步入了这个行列.本文通过对三个华裔女作家文学文本的分析,从祖先崇拜、阴阳五行说、风水术等方面来剖析她们是如何向西方读者呈现中国文化的.

  • 标签: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 中国文化 呈现
  • 简介:菲利普·罗斯在其后期创作中,往往通过记忆书写再现历史瞬间,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对于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胁迫,《愤怒》就是典型之一.这是一部关于朝鲜战争的记忆小说,以马科斯弥留之际的自传性记忆为主体,展现20世纪50年代年轻人在理想自我与社会现实冲突中的无奈与愤懑.作品对马科斯父母创伤记忆进行刻画,强调战争等历史事件强加给普通人的难以言说之痛,并以异故事叙事者的视角从事实和道德两个层面修正和补充马科斯及其母亲的“不可靠记忆”,体现了罗斯追问历史并以文学虚构建构集体记忆的创作观.

  • 标签: 菲利普·罗斯 《愤怒》 历史 记忆
  • 简介:<正>加夫列娜·米斯特拉尔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拉美诗人,也是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拉美作家。1945年,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米斯特拉尔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这一年,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经历了流血、饥饿、屠杀以及一切痛苦磨难的欧洲人面对战争的

  • 标签: 米斯特拉尔 诗歌创作 爱的礼赞 诺贝尔文学奖 女性 民族文化的传播
  • 简介:现代性的理念──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刘锋本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围绕后现代主义的论争已经发展为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后现代主义的修辞策略广泛地渗透到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从而导致深刻而普遍的文化认同危机。在这一迭变过程中,诸多传统的意义资...

  • 标签: 现代性批判 哈贝马斯 海德格尔 德里达 主体性原则 文学批评
  • 简介:“博物馆”这个时空交错的文化空间吸引了众多英美诗人的目光。然而就“博物馆”这一意象所承载的文化重量而言,美国黑人女诗人丽塔·达夫的诗集《博物馆》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在这部诗集和此后以该意象为中心创作的诗歌中,“博物馆”以特有的文化承载量,转化成为她阐释历史观、种族观和美学观的文化隐喻。

  • 标签: 丽塔·达夫 博物馆 文本隐喻 叙事隐喻 文化隐喻
  • 简介:美国华裔文学通过利用中国神话与民间故事,生动而深刻地展示了它的文化本源,它涉及到文化范式与话语问题.华裔作家在英语叙事中通过直译与改写的方式,置入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的文化符号,增强其文化象征意义,以标识出其文化身份并反映了中西语境动态复杂的整合.

  • 标签: 美国华裔文学 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 改写 利用
  • 简介:中唐诗人李贺是乐府诗创作的名家。他的乐府诗,不仅古乐府时有翻新,而且新乐府也超迈前人。《雁门太守行》是李贺古乐府代表作,这一曲名的歌辞本是歌颂东汉洛阳令王涣事迹,李贺则彻底翻新了这一本事。他用《雁门太守行》来描写边塞战争场面,渲染城池遭遇重围时的凝重气氛,反衬危城守将誓死报君的气节。在艺术特色上,这首诗借助于奇妙的色彩搭配和奇特的语言表现,创造了乐府诗史和边塞诗史上的双重经典。

  • 标签: 李贺 《雁门太守行》 乐府诗
  • 简介:在白氏早期的同志小说中,时间哲学已初显端倪,以同志题材敏感地表达了生命存在的时间焦虑,由青春期梦幻般的呓语到群体爱的救赎:放逐—寻求—狂欢—孤独—再放逐,背离传统,寻之不得,以狂欢掩饰绝望,绝望之后陷入更深的孤独,继续放逐亦是对生命的狂执。白氏对情爱的孤绝和对生命的狂执是超乎想象的,是复杂而悖论的一个怪圈,而贯穿其中是对存在的焦虑与无奈,对生命的虚无与狂执的追求——这一看似矛盾的复合体。它一方面表现为自我认同的危机,另一方面也是现代性悖论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文学转型体现于心理的必然。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白氏思想的复杂性。

  • 标签: 白先勇 同志 焦虑 救赎 自我认同 现代性
  • 简介:《诗》有六义,曰:"风雅颂赋比兴。"其中的比,后来常与兴并举,形成了古典诗词经久不衰的"比兴"传统。朱熹云:"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比,就是比喻。刘勰曰:"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可见比喻在诗文中运用之广泛。

  • 标签: 古典爱情诗 抒情模式 《文心雕龙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古典诗词 赋比兴
  • 简介:《巴拉圭消息》出自美国当代女性作家莉莉·塔克之手,在2004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大奖。全书通过描写女主人公埃拉·林奇与巴拉圭独裁者恋人佛朗哥长达16年的爱情生活历程,用简洁的笔法和细腻的描述深刻地呈现出南美洲宏大的政治、历史、人文画卷。埃拉·林奇是19世纪中期美艳、风流的巴黎女性的代表,带着强烈的强势文化气息。同时,她又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女性,懂得在异常艰险的陌生文化环境里韬光养晦、以柔克刚。埃拉·林奇在异国他乡巴拉圭,在差异性极大的当地本族文化中,依靠坚强的毅力、过人的智慧,征服了当地独裁者佛朗哥,完成了文化殖民过程中,强势异族文化的最终胜利。拂去缤纷的历史事件表层,用文化殖民以及女性主义的视角去解读这部作品,会体验出一个全新的、具有女性意象的异族文化形象。

  • 标签: 文化殖民 异族文化 女性符号 女性意象
  • 简介:亦舒以一系列类型化的小说完成了对现代都市女性生存境况的观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展示知识女性在都市环境里寂寞、孤独、苍凉的心境,揭开女性生存的真相;二、对爱情进行解构,写出由爱情幻想造成的女性人生悲剧,并为女性寻找切实可行的自我拯救之路;三、摒弃女权主义立场,以自审态度对女性性格和品德缺陷进行深入挖掘。

  • 标签: 亦舒 都市女性 寂寞 爱情 自审
  • 简介:美国“纽约派”代表作家弗兰克·奥哈拉的早期诗歌呈现出浓郁的超现实主义色彩.他运用超现实主义的写作技法,打破了那个时代旧有诗歌传统的羁绊,使诗歌创作饱含张力与创造力,对革新美国文坛做出了贡献.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奥哈拉早期诗歌中的自动写作、以梦写实和集体游戏三大超现实主义艺术手法,揭示其中的艺术特征和诗学价值.

  • 标签: 奥哈拉 超现实主义 自动写作 以梦写实 集体游戏
  • 简介: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全民参与的房地产自由市场被撒切尔政府表意为进取时代精神下旨在实现共同财富的民众公意。然而,这种表面上超阶级的民主机制实际上却加剧了阶级区隔。本文以迈克尔·哈特的房地产想象共同体理论为切入点,探讨玛格丽特·德拉布尔所创《大冰期》中的房地产市场背后经济权力的两种并行运行机制:一方面,房地产市场建构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幻象以自然公正之名诱使小地产商投身纳入性排除的资本游戏;另一方面,以帝国复兴为宏大目标的房地产重建大规模拆迁棚户区、削减福利住房公共支出导致广大底层人民个体民主的合法性剥夺。本文指出房地产市场共同体背后的剥削性生产关系再生产实质,最后阐明德拉布尔政治诗学中"出走"的市场逃逸路径。

  • 标签: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 《大冰期》 房地产市场 想象共同体 出走
  • 简介:近代戏曲教育历时一百多年,呈现出新旧并存的特点。一方面科班教育大行其道,另一方面新式学校不断兴起,戏曲教育在“除旧”与“布新”交相辉映中逐渐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戏曲现代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近代戏曲教育 科班 学校
  • 简介:"真实"是拉康的一个重要概念,后来成为齐泽克哲学中的核心概念。真实在拉康看来是符号化难以克服的硬核,它标示出象征秩序结构性的缺失。齐泽克认可拉康的基本解释,同时又强调真实的激进性,充分挖掘其批判和改变现实的力量。经过他的理论发挥,真实呈现出更丰富的层次和更多的理解角度,并被广泛应用于文化和社会政治批判。

  • 标签: 真实 现实 行动 全球资本主义批判 政治哲学
  • 简介:论及18世纪英国诗歌,人们往往把它与感伤主义联系在一起,而且还与废墟、古迹、墓地、长夜等自然景色联系在一起。然而,这只是诗歌的表象。有的诗歌读起来似乎在吐露某种情怀,但从字里行间仍然可以发现某种负面存在的痕迹,令读者生发出感伤之情。本文认为,之所以说这个时期诗歌的主流是感伤的,是因为这些诗歌都隐含某种能够触及读者灵魂深处的感伤特质,即人被抛入到某种特定境遇之后所呈现出来的存在形态,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孤独、悲悯与焦虑的虚无情感。

  • 标签: 18世纪英国诗歌 孤独、 悲悯与焦虑 感伤特质
  • 简介:艾芜的《南行记》中刻画了一群生活在山峡深林中的江湖人,他们多从事非法或劫掠偷抢的勾当,这样的生存方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凋敝、政治动荡的民国乡村十分普遍。然而他们并不是坏人,他们的人性人情甚至令具有道德优越感的叙述人——流浪知识者"我"也为之感动,这就使作者的情感和审美判断总是处于一种悖论的状态,从而造成了小说的叙事张力。《南行记》中所肯定的主要是个体生存的坚韧生命力量,这样狂暴而旺盛的生命力往往会逸出道德的约束和拘制,显示出一种自然状态。其生命的原力以及自由的形式与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互为和谐,时而呈现出一种与自然的狂暴阴郁相类似的野性和兽性。

  • 标签: 匪盗叙事 江湖人 原始生命力 抗争意识
  • 简介:小说《伊芙莱娜》是18世纪英国女小说家范妮·伯尼的代表作.笔者认为,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赋予了小说以颠覆男权中心主义意识的主题意义:它向人们说明,在男权社会里,以父权为代表的男权统治是造成妇女困境的根源;而所谓"理想的父亲"不过是人们的幻想.作者曲折地表达了对主宰女性命运的父权统治的不满.本文将围绕小说中的两个父亲形象--贝尔蒙特和维拉斯展开讨论.

  • 标签: 父亲形象 小说家 父权 女性命运 男权社会 颠覆
  • 简介:亚历山大·勃洛克是俄罗斯20世纪伟大的抒情诗人、剧作家、政论家,俄罗斯象征主义文学和"白银时代"文学中最光彩夺目的代表.他对象征主义的一大诗学范畴--"音乐精神"的理论阐释和创作体现,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他充满变化的思想历程和别具一格的诗歌风貌.本文从勃洛克如何走近音乐入手,论述其作为"世界乐队"的鉴赏家,在各个创作阶段所捕捉到的不同的"音乐冲击".

  • 标签: 亚历山大·勃洛克 俄罗斯 诗歌创作 音乐艺术 文学评论 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