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士大夫兼有"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儒家士大夫的丰富思想光谱,源于其不同的身份认同,以及与此相关的价值取向、思想视角。"士"的独立性、理想性与"大夫"的依附性、现实性,使得儒家学者形成不同的思想形态,导致旨趣各异的学派形成。孟子、荀子的思想差异,就是源于其不同的身份认同。孟学、荀学在良知自觉与礼法制度、王道与霸道、为师与为臣等方面均形成思想差异,均与他们对"士大夫"社会身份的理解与认同相关。

  • 标签: 儒家 士大夫 身份认同 孟子 荀子
  • 简介:南宋中后期的文学史描述历程中往往都忽略了当时存在的士大夫文学,这些士大夫深受理学思想影响,其诗歌创作与江湖派有极大的不同,如果忽略了他们的存在,文学史的叙述就是不完整的。这些士大夫如楼钥、魏了翁、真德秀、洪咨夔、吴澄等,都有大量的诗歌作品传世,尤其是魏了翁,其诗歌创作数量在理学家中仅次于朱熹和邵雍,具有鲜明的创作特点。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

  • 标签: 士大夫文学 诗歌创作 魏了翁 南宋 政治 理学思想
  • 简介:宋代是文人广泛士大夫化的时代,文人的社会地位很高。遂以文字为能事,于是在诗中卖弄技巧、夸耀学问,因此形成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征。宋代诗人多兼政治家或学者,思辩能力强,因此亦导致宋诗重逻辑思维、讲求事理,以议论为诗的风气亦因此形成。但宋代统治者对于文人的思想控制极严,故宋人大多压抑个性.心理趋于内向与封闭,因此宋诗的气象也就较之唐诗小得多了。

  • 标签: 宋诗 宋代文人 广泛 诗人 唐诗 士大夫
  • 简介:从东晋的“佛学时期”开始,中国的文人上大夫几乎没有不谈禅的,同时,中国传统的文人,也多少要懂一点音乐。“琴棋书画”。一直被视为文人必需的修养,而且,琴——音乐,更被置于四艺之首。魏晋之际,虽尚无“琴棋书画”的成说,但己将“琴”与“书”并提,

  • 标签: 文人士大夫 音乐生活 佛教信仰 中国传统 书画 魏晋
  • 简介:历史文化学院王伟博士2016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明前期政治生态与士大夫主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16FZS017)。本课题是在系统分析明代前期政治生态历史演变的背景下,深入全面地解读明代前期士大夫的主体意识。本课题运用丰富史料和政治学、政治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从多侧面深入地剖析该时期士大夫的自我认同取向、价值意识、适应策略、家国观念,提出了诸多富有启发性的学术见解。

  • 标签: 明前期 明代前期 意识研究 政治生态 文化史研究 文化状态
  • 简介:摘要本文结合杜甫的身世,选取了杜甫的《兵车行》、《北征》、《春望》三篇典型诗歌,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分析了杜甫的忧国忧民形象及家国情怀。

  • 标签: 杜甫诗 士大夫 家国情怀 忧国忧民
  • 简介:大历时期社会动荡,挚友离散,山川阻隔,会面难期,从而也产生了大量的送别酬唱之作。大历诗人们留下的数量庞大的别离诗歌凸显了古代士大夫吏与隐的矛盾。他们一方面向往自然,表达辞官归隐的心志;另一方面又留恋仕途,耽于口体之福。最终在"吏隐"这种特殊的状态中找到了平衡点,形成独特的时代风格。

  • 标签: 大历时期 别离诗 仕隐矛盾
  • 简介:苏轼“以诗为词”完成了词体由“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彻底转变,使词真正成为陶冶士大夫情怀,显示士大夫精神的一种文学载体.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极端推崇陶渊明的第一人,理解苏轼的尊陶思想有利于我们去窥视苏轼词中的“士大夫精神”,加深对苏轼在词史上地位的认识.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集中体现在他给弟弟苏辙的信——《与子由书》中.在这封信里他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不仅如此,苏轼还对陶渊明诗——追和,得诗一百二十四首.在词体创作中也有隐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哨遍》(为米折腰),表现出了对陶渊明如痴如狂的热情.

  • 标签: 陶渊明 士大夫精神 士大夫之词 苏轼词 苏拭 词体创作
  • 简介:南宋中后期,除了"四灵""江湖"等诗歌流派之外,还存在着一批诗歌创作者,他们大多是在朝为官的士大夫。这批士大夫中有真德秀、魏了翁、杜范、岳珂等人,他们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数量巨大,不容忽视。在文学史叙述中,往往在中兴四大诗人之后便直接提"四灵""江湖"等诗歌流派,忽视了这一大批诗歌写作群体的存在。这些士大夫的学问诗以阐述理学义理或考据学问为目的,体裁大多以五古为主。每个作者的思想倾向决定了其诗作的趣味和观念,这其中带有对程朱理学的反思和批判。从诗歌发展史来看,这些士大夫的学问诗说明他们的诗歌创作仍然部分延续了宋诗的做法,即所谓以议论为诗,可以说是宋诗的绝响,也可以说是宋诗的议论化发展到极端的一个产物。

  • 标签: 士大夫 南宋中后期 学问
  • 简介:摘要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除了在政治和家训、为官、处世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治学思想对后世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他的治学思想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个人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师友的影响、经世救国的思想成分、个人的经历经验等。在他的治学思想中,以进德、修业、经世救国为目的,要求治学要有“有志”、“有恒”、“有识”的态度;提出“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贵专”等一系列的治学方法和理论。其治学理论和方法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了以曾纪泽、李鸿章、梁启超为代表的一大批士大夫,在中国近代学术界中有重要地位。

  • 标签: 曾国藩 治学思想 影响
  • 简介:释道璨曾入理学之门,转入释门之后,道璨仍以儒家伦理道德为自己的“知行大要”,立身行事,讲求风操节概,崇尚“硬脊梁”。道璨与具有同样品格的士大夫的密切來往与相互推许,成就了他在禅林中的影响和地位。

  • 标签: 道璨 理学 士大夫 交游
  • 简介:杂体诗虽属文字游戏,但宋人却要求其无异寻常诗。以诗为戏的诗学观念与创作动机,是促进杂体诗繁荣的重要因素,但真正促使宋代杂体诗成熟的内在动力还是题材与内容上的严肃与实用。宋代是典型的士大夫文化时期,政治家的责任心、文士的审美情趣、学者的渊深学养,社会角色、身份的多重性及其心态组合的多重性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宋人杂体诗的创作及理论批评,形成了宋代杂体诗主题严肃、情感内倾、旨趣高雅等不同于此前各个时期的新特征。

  • 标签: 杂体诗 以诗为戏 士大夫 情感内倾 人文旨趣
  • 简介:二十世纪的文人知识分子普遍盛赞唐代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交流的伟大成果,那么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文人知识分子又是如何看待西域音乐的内传效果呢?查者表明,在唐代文人大夫的笔下既有对西域音乐的反复赞叹,也有讽谕、否定之声。唐代丝路文明的繁荣、衰落和社会民族矛盾的冲突变化,严重地影响了文人士大夫阶层对待外来异质音乐文化的心理情绪态度的主流倾向。

  • 标签: 盛唐音乐 文人士大夫 胡部新声 音乐融合 讽谕 夷夏相交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晚明妓女以爱情贞节、政治气节著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士人的塑造.晚明官妓的文化素养、社会女德的兴盛、复杂的社会现实都是影响晚明妓女形象的现实因素,而士人在政治、文化中的失落则是他们美化妓女形象的根本原因.晚明妓女形象贞义化,一方面是对士人节行的讽谏规劝,另一方面则是对儒家道德的质疑.同时,这种寄兴亡于艳情的文化感伤也延续成为清代士人表达末世情怀的手段.

  • 标签: 晚明 妓女 贞义 士人
  • 简介:明朝前期经历洪武、永乐两朝的重典治吏后政治空气开始舒缓,随之而来,官员家属交通公门、以公谋私的不法之事渐有漫延膨胀之势。伴随这一局势变化,明代中期士大夫家书等文献中“屏迹公门”一词逐渐增多。依据士大夫家书文献体系中的不同语境,“屏迹公门”一词具体意涵有三:其一是士大夫禁止家人涉足公门、谋取私利;其二是士大夫自我约束不因私事而访公门、干扰公事;其三是致仕官员乡居期间远离公门、严守法度。屏迹公门逐渐成为明代朝廷官员考核、士林道德品评的重要内容之一,出现在考核评语和墓表行状等文本中。屏迹公门成为明代清流士大夫管束家人和约束自身的自律行为,既体现宋明理学修身齐家思想带来的道德约束,也反映士大夫维护政治地位和官声清誉的现实考量。

  • 标签: 明代 士大夫 屏迹公门 家书
  • 简介:《维摩诘经》作为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塑造刻画了一个智慧通达、游戏神通、辩才无碍的维摩诘居士形象。《维摩诘经》对唐代士大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不仅让唐代士大夫在面对出世入世等矛盾时获得精神上的消解,也让他们在家出家这一修行方式获得理论上的支持,同时为他们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源泉。

  • 标签: 《维摩诘经》 唐代 士大夫 价值取向
  • 简介:屈原身世事迹的怀疑,并非起自近代,早在宋代就产生了.但是,宋代学者也并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只是源于一种现实的理智兴趣和道德的社会需要.面对民族危亡、人生危机,在疑古思潮中,表现出的对传统的价值人生的重新审视和着眼现实人生的学术精神.

  • 标签: 屈原 末代士大夫 疑古思潮 人生关怀
  • 简介:“映物随颜色,含空无表里。持来向明月,的蝶愁成水。”“无瑕胜玉美,至洁过冰清。未肯齐珉价,宁同杂佩声。能衔任黄雀,亦欲应时明。”历史上有太多的文人墨客为水晶留下赞美的诗句,诠释水晶之美。或许是水晶的晶莹剔透深得人心,也或许是水晶简单直白的特性与君子坦荡荡的气节形成了契合点。回到现代,真正为水晶而痴迷,且苦心研究赋予水晶生命力的人寥寥无几,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翁祝红应该算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了吧!

  • 标签: 大师 雕刻 玉石 中国 士大夫 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