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9 个结果
  • 简介:中国气象局和国家科技部大力支持下,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紧紧围绕立项任务的要求,瞄准科学前沿重大问题,在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小曳研究员的统筹安排下,经过70多名科研人员近两年联合攻关,出色地完成了前两年研究任务及目标,顺利通过了科技部对项目的中期评估并受到高度评价。主要科研进展如下:

  • 标签: 中国气象局 大气气溶胶 气候效应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国家科技部 科研人员
  • 简介:中国电视气象节目自从开播之初至今,先后经历了专业时代、主持时代、娱乐时代和多元时代,并将朝着分众时代的方向发展。其间,中国电视气象节目呈现出符号化的无主持人播报形态、影像化的主持人播报形态、感性化的娱乐气象资讯形态、复合化的多元节目编排形态,并将呈现出个性化的分众节目形态。展望2008年以后的气象之路,前途光明而曲折,任务沉重而道远。我们既要有为受众服务的个性精神,也要有切实可行的分众策略。

  • 标签: 主持 符号 娱乐 多元 个性 品牌
  • 简介:介绍深生态学的思想来源及基本观点。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生态战略与深生态学的“作为整体的大自然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共同体”观点是一致的。从气象对生态与环境影响评估,国家重大工程的生态影响评估及气象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给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是深生态学在中国气象事业生态建设战略的具体体现,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

  • 标签: 气象事业发展 生态战略 深生态学 中国 环境影响评估 学习
  • 简介:应阿曼苏丹国地方城镇与水资源部邀请,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人禾院长为团长的中国气象代表团一行7人于2011年3月17~24日赴阿曼苏丹国访问,根据阿曼方要求就帮助阿曼开展人工增雨工作的可行性和实施条件进行实地考察和交流。出访期间,代表团按照出访预案,参观访问了阿曼城镇与水资源部、阿曼气象局(Muscat地区气象局和Salalah地区气象局),获取了阿曼城镇与水资源部以及阿曼气象局提供的阿曼天气气候背景资料和降水资料,

  • 标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代表团 阿曼 苏丹 气象局 水资源
  • 简介:利用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131个测站1961~2010年近50a降水和NECP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合成分析、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基于秋季降水距平百分率,研究分析了近50a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各级别秋旱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特征,并初步讨论了各级别干旱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秋季干旱集中在川东、贵州中东部—华南,中旱、重旱、特旱主要出现在华南;近50a来秋旱有显著增多的趋势,主要体现在轻旱的增多,而重旱和特旱趋势不明显。1960年代秋旱相对较多,1970年代初至1980年代后期秋旱较少,此后秋旱频繁,其中2002年以后秋旱突变性增多,干旱范围扩大的同时,其强度也在增强;秋旱频率具有显著的2.2a周期,其中重旱有显著的12a周期,特旱有显著的2.7a周期;秋旱频率高的地方连旱频率也高,连旱高频区在川东—渝北、黔中—华南,连续5a以上的秋旱较少,个别地方可达到6a。700hPa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印缅槽、高原东部槽等是影响西南、华南地区秋季干湿的主要环流因子。

  • 标签: 秋旱 频率 连旱 降水距平百分率 西南和华南
  • 简介:在符淙斌院士的倡导下,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协办,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一环境重点实验室和季风亚洲区域集成研究计划(MAIRS)承办的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人类活动影响下的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地气相互作用”研讨会于2007年6月27~29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召开。

  • 标签: 青年科学家论坛 中国科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 大气物理研究所 半干旱地区
  • 简介:全球变暖是目前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水是全球气候变化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影响领域。全球气候变暖将加速大气环流和水文循环过程,引起水资源量及其空间分布的变化,进而可能导致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洪涝灾害威胁更加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永生态环境安全和水工程安全4个方面分别阐述气候变化对中国水安全的可能影响。

  • 标签: 气候变化 水安全 影响
  • 简介:北极对我国气候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多年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气科院”)坚持参与北极黄河站考察及北冰洋考察,布设气象和大气化学观测仪器,实地采集相关样品,并进行了大量有关研究。2018年是国际极地预报年(YOPP)的集中观测特别年,气科院专门设立了基本科研业务项目“极地预报年中国北极大气探测行动计划”专项,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联合实施YOPP特别观测期的北极大气探空计划。

  • 标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北极科学考察 海洋环境预报 观测仪器 大气化学 大气探测
  • 简介:过去20a,中国大部分地区增暖趋势非常显著,各地粮食产量波动较。为了区分气候变暖对我国不同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利用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4-2003年的数据和同期年平均温度的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地区温度变化、农业生产资料投入以及播种面积变化与粮食总产的关系。结果表明,以温度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粮食总产增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粮食总产增加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华东和中南地区的粮食产量的影响不明显。农业投入的增加对各地区的粮食增产在早期作用较显著,后期作用不明显。华东和中南地区农业播种面积的持续下降对粮食总产量有较大的负面作用。

  • 标签: 气候变化 粮食产量 农业投入
  • 简介:利用1949—2009年影响中国的热带气旋风雨资料以及登陆信息,研究影响热带气旋极端事件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热带气旋登陆极端偏早或偏晚事件在1970和2000年代发生较少。热带气旋登陆强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和最低气压)极端事件在2000年代发生频数最高。热带气旋降水影响时间极端事件在1970年代频数最多,大风影响时间极端事件在1980年代频数最多。日降水量和过程降水量的极值站数在1960年代最多,日最大风速极值站数在1980年代最多。

  • 标签: 热带气旋 极端事件 年代际变化 最大风速 登陆日期 最大降水
  • 简介:以湖南省气象局祝燕德局长为团长的中国气象局代表团一行20人于2003年10月26日至11月5日对日本气象厅进行了为期9天的访问。访问期间,代表团考察了日本气象厅、气象卫星中心、日本私人气象公司、大阪

  • 标签: 中国气象局 访问 日本气象厅 气象科技 合作
  • 简介:利用中国1956—2008年逐日降水量资料,以全国主要河流流域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年最大日降水量、年暴雨(日降水量≥50.0mm)日数的多年平均状况及长期变化趋势。分析表明,近53年,全国平均年最大日降水量没有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但全国范围内多数气象站点年最大日降水量呈现出增加趋势,并存在南方流域增加、北方流域减少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特征在2001年以来表现更加突出。全国平均年暴雨日数呈不显著的增多趋势,20世纪90年代最多,70年代最少。空间上,我国南北方流域年暴雨日数呈现相反的变化特征,南方流域多呈上升趋势,北方流域呈减少趋势。

  • 标签: 流域 暴雨日数 极端降水 气候变化 中国
  • 简介: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风场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中国160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资料,选用质量流函数计算方法描述平均经圈环流,以环流中心值大小表征其强度,分析1951—2010年Hadley环流强度趋势变化及其与中国东部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质量流函数能较好地表征平均经圈环流特征,且环流中心值大小能实际反映环流强度。近60a来,冬季北半球Hadley环流强度呈线性增强的趋势;夏季南半球Hadley环流强度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了由减弱趋势转变为显著增强趋势的年代际转折。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的年代际变化能较好地被Hadley环流强度变化解释,二者呈正相关,但显著相关区域随季节变化有所不同。

  • 标签: 质量流函数 平均经圈环流 气温
  • 简介:2006年夏季(6-8月),中国降水主要分布型态为南方多雨。北方少雨,华南大部地区是主要多雨区。长江流域大部地区降水异常偏少,特别是川东盆地遭遇了严重的高温热浪和伏旱袭击,而华南、江南等地又受到强台风的影响,造成了严重的旱、涝灾害。通过分析2006年夏季降水趋势预测成败的原因,提出了目前我国短期气候预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 标签: 降水预测 青藏高原 东亚季风 台风 问题
  • 简介:由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现在中国东部地区夏天发生酷热天气的概率要比1950年多出60倍,在线发表于《自然一气候变化》上的一项研究得出该结论。如果未来温室气体的排放被控制在中等水平,那么这种酷热事件发生的趋势仍可能持续,接下来到2024年的这10年里,将有一半的夏天的气温会与2013年夏天日均35℃的气温持平。

  • 标签: 中国东部地区 炎热 夏日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酷热天气
  • 简介:评述、总结了近年有关中国极端气候变化的观测研究成果,讨论了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和今后应重点加强的工作方向。已有研究表明,1951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发生了一定变化,但不同类型和不同区域极端气候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从全国范围看,与异常偏冷相关的极端事件如寒潮、冷夜和冷昼天数、霜冻日数等,显著减少减弱,偏冷的气候极值减轻;与异常偏暖相关的暖夜、暖昼日数明显增多,暖夜日数增多尤其明显,但高温事件频数和偏热的气候极值未见显著长期趋势;全国平均暴雨和极端强降水事件频率和强度有所增长,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有较明显增长,而华北、东北中南部和西南部分地区减少减弱;多数地区小雨频数明显下降,偏轻和偏强降水的强度似有增加;全国遭受气象干旱的范围呈较明显增加趋势,其中华北和东北地区增加更为显著;登陆和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台风频数有所下降,其造成的降水总量有较明显减少;北方地区的沙尘暴事件从总体上看有显著减少减弱趋势;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夏季雷暴发生频率也存在较明显下降趋势。现有工作表明,在涉及极端气候变化研究的资料处理和分析方法方面还有改进余地。观测资料的非均一性,以及观测环境改变和城市化对地面气候要素变化趋势的影响偏差,需要进行深入评价和客观订正。此外,目前对于区域极端气候变化的综合分析还较薄弱,在极端气候变化机理的研究方面有待加强。

  • 标签: 极端气候/气候极值 逐日气象资料 非均一性 城市化偏差 气候变化 中国
  • 简介:比较中国不同观测站网1971-2010年平均风速及其变化趋势的监测差异发现:不同站网监测的中国平均年、季、月风速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相对差异在±10%之间;对平均风速空间分布的监测效果差异较大,其中基本基准站和基本站网对东北和华南的监测结果较好,特别是基本基准站对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监测均接近标准站网;各级监测站网得到的中国平均风速变化都呈下降趋势;从风速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上来看,几个站网的监测效果均不理想.

  • 标签: 站网密度 风速 气候监测 差异
  • 简介:中国夏季气温为预测对象,选取东亚地区冬季500hPa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地表温度场和850hPa温度场为预测因子,采用1951~2009年去趋势处理后的资料,通过变形的典型相关分析(Barnett-PreisendorferCanonicalCorrelationAnalysis,BP-CCA)方法分别建立单因子预测模型,再利用集合典型相关分析(EnsembleCanonicalCorrelation,ECC)方法建立集合预测模型,对中国夏季气温进行基于交叉检验方法的预测试验,然后利用2010~2014年的资料对中国夏季气温进行独立样本检验。通过分析BP-CCA模态可知,一对BP-CCA模态的空间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预报因子场和对象场的遥相关特征。通过基于交叉检验方法的预测试验表明环流场和热力场均能为气温提供预测信息。ECC预测模型综合了各个预报因子的在不同地区的预报技巧,比单因子BP-CCA预测模型有更高、更稳定的预报技巧。独立样本检验表明ECC模型与单因子BP-CCA预测模型相比,对中国夏季气温有更高、更稳定的实际预测能力,对气温季节预测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夏季气温 季节预测 集合典型相关分析 典型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