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1 个结果
  • 简介:“佛教与精神文明”笔谈会的多数文章已经在上期和90、91年《法音》上陆续发表。其中多数文章是从某一个方面的专题研究,本文作者尝试从佛教与中国文化的总体关系上作一研究,文章特别详细论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和佛教从开始传入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如何逐步与中国原有文化接触、交流而最后融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对我们认识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有很大意义,特别在今天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有很大历史借鉴价值。

  • 标签: 大乘佛教 三教合一 中国佛教 密教 圆融 译经
  • 简介:“X”结构,是希伯来圣经中的一个固定短语结构,它由,即“女儿”(daugh—ter)一词与其它名词(多为专有名词)或复合名词叠加而构成。对于这一希伯文短语的语法分析,学界的观点从最初的“从属关系”,到“同位结构关系”,再到“性质描述关系”,前后历经了三个主要阶段。从而,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圣经》对该结构的翻译也存在很大差别。本文将从该希伯来文短语的语法结构着手,详细分析该短语在整个语句中的含义,试阐发其语法关系背后所体现出的文学特征及其神学内涵。

  • 标签: 希伯来圣经 短语结构 古代近东 城市哀歌
  • 简介:“大巧若拙”是道教从道家继承下来的艺术美学观点,“忘笔知书”是道教在此基础上创造的艺术技巧,“不能者听”是道教提出的艺术鉴赏技巧。它们从三个不同角度和层面上阐述了道教艺术美学技巧观点,对古代艺术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对今天的美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和新的借鉴

  • 标签: 《道藏》 艺术美论 《化书》 《太上妙法本相经》 道教艺术 《太平经》
  • 简介:教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靠教牧人员去推动。教牧人员是神学理论的捍卫者和传播者,是教义教规的阐述者和践行者,是宗教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教牧人员在信徒心中的地位特殊,他们的能力、素质和水平事关教会发展的兴衰。能不能培养造就和选好用好教会的人才,事关基督教长远发展。选用什么样的人,怎样选拔人,不仅决定着教会人才的成长道路和努力方向,而且影响着教会的兴衰和事业成败。

  • 标签: 教会 人才 培养 选拔 教牧人员 神学理论
  • 简介:佛教是东北亚的黄金纽带,加强东北亚佛教旅游协作,对于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将佛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使大乘佛教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全球宗教旅游需求旺盛、东北亚佛教交流源远流长、佛教旅游资源丰富,使这种协作具有可行性;因此,可在佛教旅游资源开发、产品开发和产品营销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协作。

  • 标签: 东北亚 佛教旅游 协作
  • 简介:近年来,我以《大乘百法明门》为中心,把自己学习的一点佛学,结合人生实际,作了些观察思审。主要是想理解人生。究竟“人”是什么?“生”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求生?甚至强烈地要求生?我犹很不理解。但是,人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天下普遍存在的现象。无人,即无世界。使人不欲生,世界即将变成荒凉的沙漠。从天下四方八面不同的渠道,共同探索一下人生的问题,或许还是十分需要的。

  • 标签: 大乘百法明门论 无为法 真如无为 有为法 非择灭 四方八面
  • 简介:为诠释大品般若经的论著,被称为'中之王'.该涉义极其广泛,对念佛法门的阐释也较为详尽.本文从念佛的方法、念佛与般若、念佛与见佛、念佛与往生等角度入手,对中的念佛思想进行分析与研究.

  • 标签: 《大智度论》 大品般若经 念佛思想 念佛方式
  • 简介:净影寺慧远作为隋代佛教三大师之一,其著作《大乘义章》更是南北朝佛教集大成之作,而其中的《三量智义》则是中国佛教现存著作中第一篇论述"量"的专文。佛教的"量"主要探讨正确的知识从何而来,以及其在解脱的趣向中有何重要性。慧远在《三量智义》分别阐释了"现量"、"比量"和"教量"的三量说,认为知识的真实性与修行者的境界有对应关系,境界越高,则能得到更真实的认知;而真确的知识亦有助修行者培养智慧,以迈进更殊胜之境界。慧远亦以具有中国思想特色的"理事观"去诠释"量",从中可以看到佛教"量"的中国化;亦从侧面反映了南北朝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时期,而慧远所代表的思想则在其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 标签: 慧远 量论 解脱论 理事观
  • 简介:东皋心越(1639—1695),日本曹洞宗高僧,水户寿昌山祗园寺开山,被日本篆刻界称为“篆刻一道的开山祖”,在琴艺、绘画等等方面在日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心越自谓“本贯婺郡浦阳蒋氏子”。因此,有人认为他的俗名即“蒋兴俦”,原杭州大学的吕洪年教授据此断定心越即浦江县官岩蒋氏中的“兴”字辈子孙。但这个论断是错误的。因为第一,官岩蒋氏中的“兴”字辈子孙最早出

  • 标签: 东皋心越 日本 家世 佛教信仰
  • 简介:宗教经典的翻译对翻译研究作出过重大贡献。无论中国的佛经翻译还是西方的《圣经》翻译,都促生了丰富的翻译理论。不过,佛经和《圣经》中都鲜有对翻译的直接论述。与此不同的是,新兴宗教巴哈伊信仰的权威文献①中含有大量关于语言和翻译的论述,既有理论层面的探讨,也不乏对具体实践的指示。有鉴于此,我们将巴哈伊权威文献中有关语言和翻译的论述摘录翻译出来,分别按照语言和言语、原则与标准、策略与方法、风格与文风、复译与可译性、翻译委员会、译者素养等主题作了整理,附录在此以供研究参考之用。

  • 标签: 翻译研究 文献 权威 附录 《圣经》 佛经翻译
  • 简介:内丹修炼心理的几个原则张钦内丹是唐末至宋元道教修炼最重要的方术,它秘传师承,形成众多流派,丹经丹法汗牛充栋,但多岐同源,皆援外丹术语,将人体某些部位作为炉鼎,以人之精气神作为运炼对象,通过一定的方法、步骤,使人之精气神内凝成丹而达长生成仙。它的实质...

  • 标签: 内丹修炼 《金丹大要》 精气神 心理修炼 基本原则 生命物质
  • 简介:本文应用现象学的方法紧扣僧肇提出的"即物"和"照"两个范畴,将诸篇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确定的如下顺序:一、般若无知,二、物不迁,三、不真空论,四、涅槃无名.成为一个以般若照真谛从而明了物不迁和名不真之理,进而达涅槃之境的佛教认识体系.从而为重新树立肇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提供一些启示.

  • 标签: 《肇论》 现象学 佛教 认识论体系 中国哲学
  • 简介:醮联是道教举办醮仪布置坛场所用的对联,在道教世俗化的明清时期曾广泛应用,至今存有《九阳醮联》一类的仪式文本。作为一种典型的宗教文学,醮联具有重要的仪式功能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不失古雅、精巧、华丽的一面。通过对醮联的分析,可以透视宗教与文学之间微妙的互渗关系。

  • 标签: 醮联 仪式功能 宗教文学
  • 简介:本文探讨了“格义”的两种含义,即它的基本义和引申义。格义的基本义就是它的文本义,而引申义则是后人对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研究时引出的一个概念。格义在早期佛教的传播历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揭示了跨文化交流中的普遍意义,于是它的义蕴得到了引申和发挥,产生了“格义佛教”这个术语。格义的本义是一种概念上的对等,但是后人提到的“格义”如“格义佛教”则是它的引申义,变成了比较哲学中的一个中心概念。

  • 标签: 格义 佛经翻译 护教 格义佛教 比较哲学
  • 简介:在基督教会发展的两千年历史中,尽管政教关系错综复杂,但几乎优秀的基督教神学家都卷入了政治的漩涡中,无论是在教义理论、在教会实践还是在信仰生活中,因为政治其实就是集体生活的事务。神学家可以不是政治家,但不能逃避政治。马丁·路德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基督新教的鼻祖,宗教改革家,基督教神学家;虽然路德不热衷政治,也不是一个政治家,但基于他在当时的特殊地位,他无论如何都无

  • 标签: 政教关系 欧陆政教 路德欧陆
  • 简介:中国古代固有哲学一直把天、道、太极、气作为本体的基本范畴,同时也代表宇宙整体的基本范围。佛教传入中国,中国佛教本体思想深受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的影响,可以说,除了“天”以外,中国固有哲学本体的基本范畴、价值取向和思维理路,都极大地左右了中国佛教本体的形成与演变。其始自于汉代,以中国的相类范畴比附佛教的本体范畴,主张真理与主体、本体与主体的一体化,突出地高扬本体与现象相即的思想,创立了富有层次性与圆融性的本体思想。

  • 标签: 哲学本体论 中国佛教 中国古代哲学家 宇宙万物 本体论哲学 基本范畴
  • 简介:本文将以公元2世纪至尼西亚公会议前期这段时间为界,梳理希腊化的护教士、教师们围绕父与子(道)在本质同一、统一问题上的争议,分析为在此神学背景下催生的亚流次位(Subordinationism),探其理论在父子关系同一、统一争论上的界定及其延伸的问题,寻其背后之新议。

  • 标签: 希腊化 统一 同一 亚流次位论 父子关系 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