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积极心理学擅长心理疾病预防,但"幸福"的定义不能确定,价值观模糊,研究方法无法深入,缺乏可操作性。通过对277例基督徒疾病医治的实证研究,得出基督徒"爱"的能力是产生"神迹"的根本。首先基督徒"自爱"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其次"爱人如己",甚至爱仇敌,用宽恕解除造成心理障碍的病理性罪恶感;最重要的是团队"爱"的力量,获得持久的支持和帮助,基督"爱"的力量启迪积极心理学"幸福"的定义阐释和研究方法与实践。

  • 标签: 宗教心理 积极心理学 基督教 潜能
  • 简介:和老一代相比,美国青年较少信教,“文化压力”是其重要原因。在奉行基督的方式上,青年一代更加注重宗教行为背后的基督精神。对于美国青年基督徒而言,科学知识与宗教信仰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主题,各自遵循不同的规则,在人格结构中可以兼容并蓄;与神之间的关系所带来的喜乐感是基督徒深刻而典型的宗教情感体验;奉行基督精神需要通过“为别人服务”“维护公正”和“展现爱”等日常行为来体现。传统的基督家庭、社区教会以及教会学校在美国青年基督徒的心理成长过程中分别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善于观察,从自身经历中学习,事后觉悟,是基督徒心理成长的主要途径。

  • 标签: 美国青年基督徒 宗教心理 宗教信仰 宗教情感体验
  • 简介: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对基督徒传教过程中的人际交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1)基督徒与受传对象双方对传教行为的归因存在明显错位,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属灵与属世之间的矛盾是造成错位的主要原因;(2)传教者的个人特点包括能否获得对方信任、与受传对象的关系等明显影响传教行为的效果;(3)受传者的特点包括对宗教信仰的既有态度或早期对宗教信仰的心理免疫、个体人格特质、特殊的心理需求等对传教过程中的人际互动同样具有重要影响;(4)隐性或显性、单方面或双方面的劝导方式以及所传内容也对传教过程中的人际互动产生影响。本文并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深入的讨论。

  • 标签: 基督徒 非基督徒 传教行为 人际互动
  • 简介: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是宗教心理学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但它是否能够直接在中国应用,是否有不适合之处是一个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即在于探讨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选取在中国社会具有相当重要性的佛教徒来作为基督徒的参照。通过问卷的形式,本研究发现,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思想在佛教徒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不适用性。亚伯拉罕系宗教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在非基督文化中不适用;基督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并不一定是其他宗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奥尔波特的“外在取向”并没有穷尽所有的可能性;宗教取向二分理论成立的前提——“有真正的信徒和非真正的信徒两种类型,且二者之间能够明确分开”——可能在佛教中不适用;部分佛教徒的行为并非源自宗教,而是源自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因此对于这一部分信徒,宗教不能用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宗教也不是他们行为的原因。

  • 标签: 奥尔波特 内在取向 外在取向 IE量表
  • 简介:998年12月27日对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乃至中国心理学界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为纪念已故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朱智贤教授90华诞,在我校英东学术会堂召开了“朱智贤学术思想研讨暨朱智贤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基金会成立大会”。出席大会的有北京师范...

  • 标签: 发展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 朱智贤 学术思想 教育心理学研究 中国心理学会
  • 简介:宗教应对是近20年来西方宗教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当人们遭遇疾病、丧失、战争等严重威胁个体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压力事件时,往往转向更高的力量以帮助自己应对,宗教也常常成为他们的应对资源。在中国,关于宗教应对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内宗教信众逐年增多、癌症等重大疾病威胁越来越多民众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宗教如何影响个体应对疾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基督徒为例,探索重大疾病患者的宗教应对过程,揭示个案可能采用的宗教应对策略和持有的宗教应对资源,及应对过程中宗教应对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变化。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原因在于: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宗教应对领域目前仍缺乏坚实的理论,质性研究可以深入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寻求解释和理解。本质性研究主要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与10名身患癌症等重病的基督徒共同建构他们的宗教应对过程。数据分析和理论建构以扎根理论为指导,对10名研究对象产生的数据进行三级登录,产生一级编码53个,二级编码16个,其中主要类属为:宗教应对过程中的情绪/心境和态度,宗教认知应对,宗教应对行为,宗教应对资源,宗教应对结果;三级编码得出具有统领作用的核心类属“重大疾病患者宗教应对的动态过程”。效度检验采用研究者检核、研究对象检核、资料之间的相互验证、共同编码、反馈法等。成文采用类属作为基本结构,在部分类属下穿插一些小型个案及情境分析。从应对结果来看,本研究对象普遍在应对过程中取得了生理、心理、灵性上正向的变化。从总体应对方式看,他们基本采用积极宗教应对的方式,他们并非没有经历灵性挣扎,但在这个过程中依然�

  • 标签: 宗教应对 中国基督徒 重大疾病 扎根理论 质性研究
  • 简介:2016年,宗教心理学学科继续平稳向前发展,成绩显著。学科发展理论和实践并重,理论层面上开始宗教文化心理学探索,研究方法取向丰富多样,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学者队伍多元包容,包括宗教学界、心理学界和宗教和心理工作者,研究人数持续增加,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整合研究的效果显著,共同为推动探索中国的宗教心理学而努力。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 综述 文化心理学 宗教学 工作者
  • 简介:本文旨在通过对云南禄劝彝族基督徒苦难应对方式的质性分析,扎根社群文化,构建彝族基督社群抗逆力提升的动态过程。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分析个案的苦难叙事,探讨如何调动内外在资源的微观机制,从少数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之中提取苦难应对方式。

  • 标签: 彝族 基督徒 抗逆力 应对方式 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