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研究马克主义中国化,目前是理论研究和党史研究的热点。从2004年夏天始,龚育之和我一起作为北京市邓研中心首席专家,承担了中央马克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课题《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经过五年寒暑,终于在新中国60周年前夕出版。尽管龚育之已去世两年,但这本书凝聚了他的智慧和心血。该书最后一编用五章篇幅来试图总结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本文就是以其为基础作的概括。因为是总结几十年的历史经验,故着重从历史视角分析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科学 党史研究 历史进程
  • 简介:社会形态思想是马克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超越把“三形态论”与“五形态论”对立起来等认识的分歧,需要立足整体的马克主义分析框架。社会多维性、辩证演绎、现代社会资本性和多重审视视角,是整体的马克主义视域下马克社会形态思想的四个突出特质。

  • 标签: 马克思 社会形态思想 整体的马克思主义
  • 简介:陈溥贤《马克唯物史观》与李大钊《我的马克主义观》分别以河上肇的《马克唯物史观》和《马克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为译文来源。两文尽管具有一定的相似度,但从译词选择等方面判断,李大钊援引河上肇内容是基于日文文本,而非陈溥贤译文,但是否由陈溥贤提供给李大钊日文原文的资料则尚难考证。石川祯浩论证的陈溥贤在李大钊接受马克主义中的“中介作用”,存在一定的疏漏。另外,陈李二文因译者立场不同,在行文上也存在差异。从文本上分析,石川祯浩的“如果撇开陈溥贤,我们就无法谈论五四时期的李大钊是如何接受了马克主义的”的论断亦不甚恰当。

  • 标签: 唯物史观 李大钊 陈溥贤 河上肇
  • 简介:实用主义马克主义都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用主义马克主义都主张真善美统一的真理观。从马克主义人生观来看,实用主义追求进取、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中国马克主义在当代应该用全新的视角看待实用主义,认可实用主义的理论建树,批判实用主义中过于功利和片面的哲学观,有利于完善和发展马克主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实用主义 批判
  • 简介:马克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底下的几个二级学科当中,最能体现马克主义研究整体性的就是马克主义发展史这门学科。研究马克主义发展史必须做到逻辑还原、文本还原、历史还原三者有机统一、互相印证,才能避免独断论;必须做到逻辑和历史、事理和史实紧密结合高度一致,它才能是科学的、有预见力的,从根本上消除苏联范式带来的不利影响。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学科 研究 还原论 结合论
  • 简介:哲学观是理解和判断一种哲学思想本质的重要依据。马克在对传统形而上学哲学观批判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辟了“新唯物主义”哲学观,从而开辟了哲学通向现实生活的新世界观。我们应当充分理解马克哲学的革命性变革,用现代唯物主义思维方式掌握其哲学精神实质。

  • 标签: 哲学观 传统哲学 新唯物主义 现代性
  • 简介:通过对马克相关文本的理论解读,文章认为,“历史叙述”方法的转换是马克文化哲学现变化的重要理论依据。在“文化史”历史叙述逻辑中,马克提出了典型的唯心主义文化哲学现。在确立“现实的历史叙述”方法论之后,马克原有的文化哲学现转化为现实的文化话题.并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发展为人类文化解放的现实维度。为了建构与发展马克主义文化哲学现,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理解分析马克原生态文化哲学观点。以求拓宽其视角,丰富其内涵。

  • 标签: 马克思 历史叙述 文化哲学现
  • 简介:人类在激烈的国家间竞争和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中进入21世纪。今天的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类生存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密切相关。转向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既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过去的一个世纪以来,

  • 标签: 生态危机 马克思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研究 福斯特 人类生存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
  • 简介:马克国家理论的后续发展是西方马克主义政治哲学发展的重要方面,这种理论发展有外在性与内在性、分化论与干预论、同质性与异质性等不同的解释模型,无论它们是想在本质层面上坚守马克的立场,还是意图从现象层面有所突破,都没有在根本上超越马克的历史反思性方法以及内含式哲学解释模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国家理论 模型
  • 简介:马克主义美育观遵循实践和规律的尺度,主张审美教育与真、善的统一,通过发现美、欣赏美、提升美来促进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马克主义美育观主张审美教育要同社会的主流需求相契合,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以辩证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主义美育观,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审美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保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 真善美 实践 人的全面发展
  • 简介:马克主义战争根源学说不仅阐明了暴力关系根源于经济关系的原理,而且强调阶级社会的战争根源于私有制和阶级利益冲突。近年来,国内军事理论界有学者提出所谓“战争根源于经济利益冲突”的观点,试图将战争的阶级经济根源归结为超阶级的不同利益之间的冲突。这种“经济利益冲突论”抹杀了战争的阶级性,以“国家利益”掩盖政治分歧,从根本上偏离了马克主义的战争根源学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战争观 战争根源
  • 简介:马克唯物实践论、历史唯物、政治经济学三个角度透视生态文明理论,可以发现马克主义里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这些思想对认识当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和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都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 唯物实践论 历史唯物论
  • 简介: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服务型的马克主义执政党”的战略任务,在我们党的文件中是第一次出现,涉及党的宗旨、职能、党的执政目标任务、执政党角色转型等多个层面,可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建设规律认识上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来说,意义深远。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理论创新 政党观 中国共产党 党的宗旨 执政目标
  • 简介:170年前,马克和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了一个不到3万字的纲领,在1848年2月发表,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共产党宣言》。"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共产党宣言》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欧洲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经典文献 共产主义者同盟 《共产党宣言》 无产阶级政党 文化发展
  • 简介:“西方马克主义”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著名的其产党人和革命理论家卡尔·柯尔施提出的。最初他用这一概念指称以匈牙利其产党人乔洽·卢卡奇和他自己为代表的一种新的对马克主义的诠释和理解的路径,以区别于当时被视为正统的“俄国马克主义”。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脉络 柯尔施 理论家 卢卡奇 匈牙利
  • 简介: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竞争的平等史,竞争是实现人类平等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的进步性并不是简单地否定竞争,而是实现平等竞争。

  • 标签: 脑体分工 阶级 竞争与平等
  • 简介:马克、恩格斯所创立的伟大思想体系包含着丰富的人权理论。马克主义这两位创始人结合其生活时代的阶级和社会发展状况,深刻揭示了人权的本质及其阶级根源,揭示了资产阶级人权的历史进步性、阶级实质及其虚伪性,深刻阐述了人权总是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制约的重要原理,强调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也不能放弃争取人权的努力,无产阶级应当善于运用人权来改进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推动社会进步。在马克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主义人权观在中国也进一步发展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并以此指引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人权 无产阶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
  • 简介:信仰是人主观充足的状态,是希望、信心、信念的最高级,内含最理想图景,蕴含最深厚伟力。信者对信仰对象坚信不疑,为信仰对象至真至善至美至能之终极性而慑服,委身信仰对象而期许终极关怀。信仰高于理智,是一种价值取向、精神状态。马克主义主张先求证后信仰,宗教要求先信仰后求证。信仰的主体、主导方面是情感,是对信仰对象无条件的爱,伴随有畏、依赖感、神圣感,故信者总是激情满怀。与此相关,信仰也总表现为坚不可摧的意志,是转化了"本我"(依弗洛伊德理论)的磅礴动力,实现了对有限自我的超越,化身无限。最终,这些都在信仰者的行为中展现出来。

  • 标签: 信仰概念 马克思主义视域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