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病例资料男,15岁,发现右肘畸形10年,疼痛伴活动受限1周,无外伤史。10年前发现右肘后外侧一骨性突起,无疼痛,无畏冷发热,无低热盗汗,到当地医院就诊未予以治疗,近一年来发现右肘原骨性突起变长。一周前无明显诱因感到右肘疼痛,无法伸直。查体:右肘关节屈伸活动受限,屈肘时见肘后一包块隆起,患者有痛感,前臂旋转力减弱,旋前右侧80°,左侧30°,与对侧相比患侧前臂较短小;双肘关节无明显肿胀,皮肤颜色正常。

  • 标签: 桡骨头 脱位 X线 畸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MRI对发现早期病变及显示病变范围效果良好,并依据组织解剖学改变进行了相应的MRI分期。结论MRI是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较为敏感和特异的方法,能直接多方位确定骨缺血坏死位置和范围,对CT和平片阴性病人做出诊断。

  • 标签: 股骨头 缺血坏死 MRI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股骨头坏死的MRI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8例经临床证实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所有病人均使用Philips1.5T核磁共振扫描机扫描,使用腹部线圈,扫描序列为冠状位T2WI、T1WI及T2WI-SPAIR、轴位T1WI及T2WI-SPAIR。病程4天至3年。结果18例患者均有髋部疼痛,2例有跛行。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晚期16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MRI主要表现为条带状T1WI及T2WI低信号或内高外低两条并行信号带,即“双线征”。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MRI上具有特征性的信号改变,特别是“双线征”,可对本病早期诊断。

  • 标签: 股骨头 缺血性坏死 MRI
  • 简介:目的探讨各种检查方法对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比较23例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患者的各种影像学表现。结果CR、CT对早期诊断敏感性低,ECT虽然对早期的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低。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对骨髓敏感性高,在对ANFH的诊断方面显示极大优势。结论MRI对早期ANFH的诊断最敏感、最特异。

  • 标签: 股骨头缺血坏死 CR CT ECT MRI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位股骨头颈开窗植骨支撑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取我院2016年6月15日-2017年6月18日收治的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高位股骨头颈开窗植骨支撑术),对照组---20例(常规股骨头外科手术),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手术时间、股骨头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48.81±5.62min)、股骨头功能恢复时间(82.36±15.21天)、住院时间(12.25±6.31天)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高位股骨头颈开窗植骨支撑术治疗效果显著,不仅可以缓解其临床表现,并且还能改善其肢体功能,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高位股骨头颈开窗植骨支撑术 早期 股骨头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护理。方法对我科3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人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病人的护理,康复锻炼的护理进行总结。结果32例均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做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护理得当能促进人工股骨头置换病人早日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骨吸收区对股骨头内应力分布及疾病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8年9月诊断为ARCOⅡ、Ⅲ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94例(155髋),男77例,女17例;年龄(39.90±10.45)岁(范围18~64岁)。依据是否含骨吸收区将患髋分为有骨吸收区组和无骨吸收区组,比较两组ARCO分期的差异。在无骨吸收区组选取1例ARCOⅡ期髋关节,模拟5、7、10、14、18、23 mm六个不同直径大小的球形骨吸收区,通过有限元方法模拟人在慢速行走时的髋关节负重,观察分析股骨头不含骨吸收区以及含不同直径大小骨吸收区时坏死区最大应力、平均应力和骨吸收区周围1 mm区域内的最大应力值。结果有骨吸收区组67髋,其中ARCOⅡ期17髋、ARCOⅢ期50髋;无骨吸收区组88髋,其中ARCOⅡ期58髋、ARCOⅢ期30髋。有骨吸收区组ARCOⅢ期比例(74.6%,50/67)明显高于无骨吸收区组(34.1%,3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3,P=0.000)。有限元应力云图显示在骨吸收区的上方存在应力集中区;有骨吸收区组的骨吸收区周围1 mm区域内最大von Mises应力为(6.94±1.78)MPa,高于无骨吸收区组的(5.01±0.35)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9,P=0.026)。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股骨头内坏死区的最大应力、平均应力以及骨吸收区周围1 mm区域内最大应力值与骨吸收区直径呈线性正相关。结论骨吸收区可增加坏死区的最大应力和平均应力,骨吸收区越大应力增加越明显;骨吸收区周围可产生应力集中区,加速股骨头塌陷。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骨质吸收 有限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