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留守儿童”的特点和成因及教育和管理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11
/ 2
摘要:“留守儿童”是新生事物,史无前例,没有前车可鉴,没有章法可循。农村教育工作者必须接受新事物,分析新问题,找出新方法。笔者从事教育工作多年,面临新的挑战,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探索出了教育和管理的应对策略,为建设和谐安定的新农村,为推动时代文明和进步尽心竭力。

关键词:“留守儿童” 特点 成因 应对策略

“留守儿童”的含义为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广义泛指是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也有一部分留守儿童与亲戚一起生活,儿童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问题,就成了当今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是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棘手的问题。因为它是新事物,史无前例,没有现成的方法和手段解决,而它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留守儿童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
一、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
1、心理素质差,人格发展不健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孩子出现了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于与人交往、胆小、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有被歧视的感觉和强烈的自卑感、心理负担过重、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
2、学习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性格较内向,少发言,常常不完成作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持久等等。部分“留守儿童” 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认为“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3、思想品行问题较多。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纪律涣散,没有时间观念,自由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性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养成了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行为习惯。由于不便联系监护人,无法监管,部分“留守儿童”还常与社会无职青年勾结鬼混,把歪风邪气带进校园,教师若严管就逃学,造成辍学。
4、安全隐患较多。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二、形成原因
1、社会因素。城乡二元制结构造成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打工地入学的高昂费用及各地不同教材影响教育衔接、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的失衡,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因素。家是生活的港湾,儿童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方面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心事。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指导。而此时最亲最近的父母却不在身边,致使他们没有安全感,也无法明辨是非,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父母托付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代管的,他们忙于自己的农活与家务,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再说隔代抚养易形成溺爱现象。其次,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的巨大落差,使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3、学校因素。目前学校教育侧重于学生在校时段的管理,重视学业成绩的提高,对留守儿童心理关爱不够,无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硬件设施不足等等。而在农村,广大农民教育观念陈旧,加之“新读书无用论”的蔓延和急利主义“打工潮”都给留守儿童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教育和管理对策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是每个农村中小学一直关注,一直努力不懈在做的工作。
1、 成立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
近年来,我校结合自身的特点,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中队辅导员具体抓的三级联动责任制。根据留守儿童教育的特殊性、长期性和系统性拟定了三期方案,分别就不同的侧重点研究留守儿童问题,同时这三期方案又相互关联,互为补充,构建比较系统的留守儿童特殊教育方案。第一期:开展“关注留守儿童——爱的关怀”系列活动,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灵,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乐观开朗的个性。让学生感受到关怀,给予学生爱的力量,预防亲情缺失。第二期:在关怀的基础上,开展“关注留守儿童——学习管理”系列活动,加强留守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学习管理。缺乏学习监督自制力差是留守儿童的特点,需要进行有效的督促,增强留守学生学习主动性,在学习中树立信心。第三期:加强上两期方案的成果的延续,通过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协调学校、政府、家庭和社会的力量构建留守儿童监护体系,开展“关注留守儿童—— ‘家长学校’”系列活动,使留守学生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2、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为了便于系统地探讨这部分留守儿童家庭和学校教育结合规律,各班认真摸清“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建立了“留守儿童”专门的档案和联系卡,主要包括学生的住址、父母的联系地址、电话、委托监护人等有关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留守儿童班主任手册”。各中队辅导员每天辅导一次作业,每周记载一次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每月进行一次交流谈心的家访并及时做好记录,使“留守儿童”处于始终有人关爱的环境之中。
3、成立 “留守儿童之家”
关爱留守儿童,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因此我校建立起了留守儿童之家组织机构。建立起了“爱心图书室”,开通了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给家长写一封书信,弥补这些孩子“亲情上的缺失”。并给每位留守儿童的家长寄去《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信里我们着重强调了联系和沟通的问题,要求他们平时多给孩子写写信打打电话,多多了解孩子在学校、在家中的情况,关心他们心灵上的感受。使学生们真切的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使学生在心灵上得到了安慰,对自己父母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
4、 开展了“1+1”、“几+1”帮扶结对活动
我校为留守儿童选配了教师与他们结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在生活上给他们给予帮助,在学习上进行辅导;并选配了优秀的学生和学生干部与留守儿童开展“几+1”结对活动,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上互帮互助,成为知心朋友。许多学生还邀请留守儿童到家里做客,为留守儿童过生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树立学习的信心。
5、 抓好心理疏导
结合部分“留守儿童”孤独、自卑、自弃等不良心理,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心理缺陷、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咨询、召开主题班会、队会等途径,规范“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教师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留守儿童,在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多拿一只眼睛看他们,多与他们沟通,想办法联系其父母,了解其家庭情况,托付照顾情况等等,关注他们的发展变化,耐心细致地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使其在学校能得到更多的呵护与关爱,使他们留恋学校生活,体会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以达到安心学习,舒心生活的要求。人都是有感情的,动之以情,胜过许多说教,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触及了学生的心灵,教育工作就容易得多了,其收效良好。
6、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不断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献爱心募捐活动,演讲比赛、优秀家长评选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运用学校阅览室,团队活动室,实验室,兴趣小组等各种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课余生活过得充实丰富,积极向上,解除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产生的心理问题。尽量让留守儿童“留”在校园,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建设的投入,营造转型“家庭式”校园,尽可能地优先考虑留守儿童的住校问题,生活补助问题。让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家庭教育的空白。让这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切实的感受到来自学生、老师、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爱,让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笔者从事多年的教育工作,深感“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当今教育所面临的又一挑战,更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新问题”,我们只有不断探索,归纳和总结,不断大胆创新,才能将这块骨头啃下来,才会更快更好地推进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让我们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消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建立起和谐、安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推动时代文明与进步而尽心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