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烦就简行文有序

/ 2

化烦就简行文有序

朱伟峰吴小平

——作文技法教学初探

浙江青田石溪乡校朱伟峰吴小平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同时又是语文教学中费力甚多,但见效甚慢的一部分。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很多一线教师为此付出过很多努力,也摸索出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在我跨上讲台的那一刻起,我就感觉到作文教学无从着手。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下意识地去阅读关于作文教学的文章,跟随着有经验老师的步伐,亦步亦趋。时至今日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也觉得有必要将自己的作文教学经历做一个回顾和总结,以便在今后的道路上进行更好的补充和纠正。我的作文教学从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技法开始。

学写文章有方法吗?在夏丐尊和刘薰宇先生合编的《文章作法》的序言中有这么几句话,“意思或情感是文章的内容,文字的结构是文章的形式。内容是否充实,这关系作者的经验、知力、修养。至于形式的美丑,那便是一种技术。严格地说,这两方面虽是同样地没有成法可依赖,但后者毕竟有些基本方法可以遵照。”他所说的这些基本方法是什么呢?“作文技法,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系列。如按照作文成文过程,可以分为角度系列、选材系列、立意系列、结构系列、语言系列、体式系列等;按照表现手法,可以分为陈述系列、描写系列、抒情系列、议论系列等。描写系列,又可以分为细节描写、场景描写、性格描写、神态描写、景物描写。划分并不绝对,有交叉之处。”知道了作文技法的大概内容,但是这些技法是不是初中学生都是要掌握的呢?又如何开展训练的呢?“中学生的写作训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立意训练、语言训练、章法训练。我们的立意训练普遍存在着‘成人化’的问题,积弊深固,殊难改观。语言训练需要长期实践,不能短时奏效。相比之下,只有章法训练可以在短时间内见效。”当我看到这段话后我就更觉得需要再做简化处理。我从学生需要的角度选取便于掌握的技法进行训练。我想学生需要的技法应该会在教材中呈现。我因此认真研读文本,从中提取了一些技法并再做了筛选,在平时的作文指导中就有针对性地渗透进去。技法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教一点开头和结尾、学一点行文结构、学一点细节描写。

化繁就简策略之一:教一点开头和结尾。

都说好的文章开头能吸引读者的眼睛。于是我从写开头教起,我从教材中提取了几种文章开头的方法。

(一)常见的作文开头

1.点题式。开门见山,不拐弯抹角,开头第一句就点文章的题目。如《贝壳》的开头。

2.交代式。开头就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大要素”。如:《散步》和《咏雪》的开头。

3.描写式。或描写人物外貌,或描写动物外形,或描写建筑外观,或描写周围环境,给人一个鲜明的印象。《第一次真好》和《风筝》开头。

4.设问式。开头就提出问题,或引起读者注意,或激发读者思考,或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如《紫藤萝瀑布》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5.引用式。开头或引用名言警句,点明中心;或引用人物语言,突出人物性格;或引用诗歌,唤起读者共鸣;或引用俗语谚语,说明事理等等。如《桂林山水》的开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6.抒情式。开头直抒胸臆,以情感人。如《我的信念》的开头。

7.总起式。开头总领全文。如《夏感》的开头。

8.联想式。文章的开头或从远到近,或由此及彼,从别的事物写起,再联想到要写的事物上来,供以烘托要写的事物。如林海英的《窗》

9.倒叙式。从事情的结果写起,引人入胜,再回过头来叙述事情的原因和经过。如《羚羊木雕》开头。

在介绍给学生这些知识并给他们直接的感性认识之后,我给了他们一个题目,让他们尝试用不同的开头写,并让他们在课外再去摘录好的文章开头。在我的指导下,学生中一大部分会在作文时好好斟酌个好的开头。他们多数选用抒情式,用排比的句式写。如写《那一幕让我改变》就有学生这样写:

人生中有许多的那一幕。有的如白驹过隙,一闪而过;有的如涓涓细水,徜徉心中;有的如春雨,润物无声……我心中的那一幕已在心底埋藏了许多年,而今想起仍恍如昨日,记忆犹新。它给了我希望,它给了我信心,它给了我现在。

(二)文章结尾的几种写法:

1.自然式。事情结束了,文章也结尾了。如《麻雀》的结尾:“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2.照应式。结尾或点题,与文题遥相呼应;或与开头相照应,收拢全文。《紫藤萝瀑布》结尾:我不觉得加快了脚步。

3.感悟式。结尾或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化主题;或总结提高,使主题得到升华。如《散步》、《走一步,再走一步》结尾。4.抒情式。结尾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从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如《贝壳》、《第一次真好》的结尾。5.评价式。结尾对人物或事物进行总结、评价,表达作者的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如《蝉》的结尾。

在教给学生这些知识点后,我以其中的感悟式上了一堂专门写感悟的作文训练课。我选取了一些精美的文章,然后拿去文章末尾的感悟性语言,让学生练写感悟,最后做了这样的总结:

或叙说一个事件。

或讲述一个故事。

或叙写一种现象。

或转说一个传说。

或描绘一种景物。

或吟咏一类物品。

然后,亮出一个精美的闪光的道理。

如在写《我明白了》的作文时,有位学生在结尾这样写道:

我明白了:没有磨难,我们很难有真正的坚强;没有坚强的意志,我们很难有持之以恒的动力;没有持久的恒心、毅力,我们很难在艰苦的成功路上不断攀爬和勤奋耕耘。

在每次作文之时,我反复强调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初一的第一个学期结束前,我确实感到了学生在写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时会刻意去雕琢一下。我想我至少教给了他们一种意识,这或许也是一种成功吧。再后来我就顺着这条线,教起学生构思行文的结构。

化繁就简策略之二:学一点行文结构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朱自清先生也说过,写文章时,心中要有“假想的读者”,要让读者知道你的思路。我想文章结构的训练应该是写作教学的基本训练模式,那么如何训练呢?

第一,可以通过写段落写作来训练

从全息生物学的角度讲,任何一个局部,都包含了事物的整体信息。即使在一个段落中也有行文结构。如《吕蒙正不记人过》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这篇小短文它的结构就是总分,思路非常清晰。我就以此为模板来练习写人。要求先用一句话概括所描写人物的个性特征,然后用具体事例表现他的这个特征。我再以自己写的段落给学生看:?

她是个很容易生气的女孩。上语文课时我叫她回答问题,若是回答不出来,她就一声不吭地站在那,一脸阴沉,耷拉着头。还有一次,那是周五放学发离校单时,她向我要离校单,我说你的申请没写不能给你,要么你叫你家长给我打电话。说完我就忙着给其他学生发离校单了。当我再看见她时,她已是眼眶红红,泪迹斑驳。可能是又觉得委屈了吧。

第二,可以用写提纲的方式练行文结构

提纲写好了,文章的思路也就出来了。事实上提纲写作也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如写《当_________的时候》这篇时,要求用平行段落来写。在认真研读范文后,我就要求先拟出提纲。

第三,注意结合不同文体的规律来训练

初中作文以叙事为主,所以以教纵式结构法为主,或以时间为顺序,或以情感变化为顺序,或以游踪为顺序。如在写以校园生活的乐趣为主题的文章《快乐的乐章》时,多数就写一件事,我觉得写一件事,并能把这一件事写得精彩,固然好,但很多学生不具备这样的写作能力,但他们确可以把不同地方的几件小事进行组合。恰好我在教《亲爱的爸爸妈妈》这一课。在我深入的研读文章后,我觉得本文的行文方式学生可以学,文章就写了不同地方的不同事,所选的材料又是围绕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于是我就让学生反复读这篇文章,并稍加指导,然后让学生试着模仿写,在讲评时我就把自己写的文章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点评,在给学生具体可感的印象后,我再让学生写。这样后写出的文章确实比之前写的要精彩很多。

第四,写好过渡句也是练写行文结构的方法之一

过渡句主要有两种:一是由开篇向中心过渡的句子;二是行文过程中内容有转换时要用过渡句。

化繁就简策略之三:学一点细节描写

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往往有这样的感受,写事平淡如水,写人很干瘪。在我教完八(上)第二单元写人的文章后,我进行了《让你的文章写出精彩来———细节描写》的作文指导。我罗列出细节描写的相关知识,然后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加深学生的认识。

1.场景细节描写。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2.服饰细节描写。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蜡烛》3.语言细节描写。如《芦花荡》中老头子的个性化的语言。

4.动作细节描写。如《背影》中描写父亲穿过月台买橘子的过程。

5.心理细节描写。如《台阶》中关于父亲的心理描写。

在教给学生这些知识后,我布置另外的作业,要求学生去摘抄相对应的描写的句子。这样强化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然后我在这样的基础上上了一堂《哑剧表演-----偷看》的现场观察作文,要求学生观察偷看者的动作,眼神以及被老师发现后的种种神情,然后进行作文,要求描写出场景,人物的动作、心理等描写。

以上的一些做法是自己在阅读各种期刊、资料的基础上,或模仿或经自己思考后得出的实践总结。或许很不成熟,也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才整理出来,以便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纠正、补充。作文教学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的事,但必须从点滴做起。自己现在做的就是其中的点滴吧。